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二专题
第9课《五人墓碑记》同步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蓼(liǎo)洲 溷(hùn)藩 阉(yān)党 曷(gé)故
B.废祠(cí) 傫(léi)然 冏卿(qīng) 湮(yāng)没
C.皦皦(jiǎo) 猝(cù) 逡(qūn)巡 缙(jìn)绅
D.赀(zī)财 缇(tí)骑 户牖(yǒu) 社稷(jì)
答案:B
解析:分析:B.“湮”应读“yā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期故百世之遇也。
B、待圣人之出而投环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C、至于今,郡之贤仕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奋一击,不敢复有诛治。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期改为斯;B项投环改为投缳;C项仕改为士;D项发奋改为发愤,诛治改为株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B、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躲藏) D、按诛五人(按:斩杀)
答案:D
解析:分析:按的意思是按照,依照,依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即出现在文言文,又经常出现在现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旌其所为。(表扬) 素不闻诗书(《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B、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资财,钱财) 即今之傫然(聚集的样子)
C、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埋入地下)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指坟墓)
D、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牵连) 佯狂(假装疯狂)
答案:C
解析:分析:湮没的意思是消失,埋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5、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亦以明死生之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
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入世所堪
C、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佛类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答案:B
解析:分析:两个堪的意思都是忍受;而A中的两个明的意思分别是表明、照明;C中两个矫的意思依次是假托、假传,抬起;D中两个屈的意思依次是使……屈服、委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6、下列加横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B、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首领的古义是头颅,今义是领袖,领导;B项坟场的古义是非同寻常,意外,今义是很、十分;C项视的古义是看待、对待,今义是看;D项的意思是道路,古今相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句子
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C、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的也与例句的也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句中停顿,不翻译;B项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句末语气词;CD两项的意思和用法都是陈述句的句末停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8、选出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相去四十里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去国怀乡,忧馋畏讥笑 D、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去的意思是离开;而ABD项的去的意思都是距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9、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朋重于社稷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两个“以”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答案:D
解析:分析:两个以的意思依次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为了;两个为的意思依次是判断词是、给、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10、对下列句子中“于”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不以容于远近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⑦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⑧列其姓名于堤上 ⑨良曰:“长于臣” ⑩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A、①⑦⑩/②⑤⑧/③⑥/④⑨ B、①③/⑤⑦⑧⑩/④⑥/②⑨
C、①⑦/②⑤⑧⑩/④⑥/③⑨ D、①⑤⑦/②⑤⑧/④⑩/③⑨
答案:C
解析:分析:①⑦句的于的意思是向;②⑤⑧⑩句中于的意思都是在;④⑥句中于的意思都是被;③⑨句中于的意思都是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佯狂不知所之者
A、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B、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辍耕之垄上
D、匹夫之有重天社稷也
答案:C
解析:分析:例句和C句中的之的意思都是到……去;而A中之的意思是助词“的”;B项中之的意思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的之的意思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2、下列四个句子中加横线的词,与“安能屈豪杰之流”中的“屈”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B、既来之,由安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木直中绳,揉以为轮
答案:C
解析:分析:例句的屈的意思是使……屈服,C项的王的意思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A项闻的意思是使……听到;B项安的意思是使……安心;D项揉的意思是使……弯曲。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长余佩之陆离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D、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是介宾结构后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申之以揽茝(重复,再三) 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言)
B.溘死(突然) 偭规矩而改错(错误)
C.忍尤而攘诟(侮辱) 延伫乎吾将反(返回)
D.苟余情其信芳(确实) 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中“谣诼”意为造谣、诽谤;B项中“错”通“措”,措施的意思;D项中“浩荡”意为荒唐,没有准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翻译中重要实词的把握能力,是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二、填空题
16.本文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文章抒发了对“________”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________问题。
答案:张溥|《七录斋集》|激于义而死|生死价值。
解析:分析:本文选自张溥的《七录斋集》,文章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7.缙绅,亦作________,指________。缇骑指________。这两个词都具有借代意义。
答案:缙绅|一般做官的人|朝廷派出去捕人的穿红衣服的马队。
解析:分析:根据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以及它们的本义来答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8.宗元七世祖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__时期(写历史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封号_________________。曾伯祖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时期(写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先是_____________(写官职)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最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柳庆|北魏|侍中|济阴中公|柳奭(音shì)|唐|宰相|柳镇|太常博士|县令|江南侍御史|刚直
解析:分析:宗元七世祖柳庆(写姓名)曾任北魏时期(写历史朝代)的侍中(写官职)封号济阴中公。曾伯祖柳奭(写姓名)曾任唐时期(写朝代)的宰相(写官职)。父亲柳镇(写姓名)先是太常博士(写官职)后是县令(写官职)最后是江南侍御史(写官职)号是刚直。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9.碑记,又称 ,原是刻在石碑上,以 、 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 、
、 、 等等。
答案:碑志|叙事记行|歌功颂德|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
解析:分析: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20.文章总共可以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的层意分别是: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答案: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解析:分析: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做该类题时,要首先整体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过渡、引领、总结等语句的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把握结构。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答案: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解析:分析:通观全段,用简洁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它是一个记叙性的语段,介绍的是当初苏州市民反暴斗争的经过,还有这五个人死难的经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译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前几句是真实的正面描写,后两句又以夸张的手法加以烘托,用简洁形象的笔墨色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解析:分析:要依据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原则来翻译;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前面几句是描写这五个人英勇就义的情景,后面几句是对他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的高度赞扬。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3)文中开头即写五人“激于义而死”,却没有写出他们具体姓名,直到第三段才写出五人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前面点出五人之精神,这里在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了他们的姓名,大书而特书,并有“即今之傫然在暮者也”一句与首段“墓而葬”照应。
解析:分析:把五个人的名字放到后面去写,有一个给读者设置悬念的意图:先让读者了解这五个人的英雄事迹,读者自然非常想知道这五个人究竟是谁,能让读者激切的把文章读完,到最后才把五个人的名字提出来,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4)通观全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答案: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颂扬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解析:分析:通观全文,了解作者的情感,就能很容易得把握住作品的主题,然后再用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5)本文虽不长,但读来让人扼腕深思,感人至深。试分析文章在艺术方面的特色。
答案:①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②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突出五人之伟大。
③ 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之所以作品不长却能打动人心,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处理记叙议论的关系、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对人物刻画的技巧等方面所下的功夫。只要学生多读课文,仔细体会,就能得出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