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三专题第16课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同步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三专题第16课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同步检测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0: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二专题
第16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同步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号丧/号淘大哭 记载/ 载歌载舞 勾当/勾心斗角
B. 藤蔓/蔓草难除 强盛/ 强人所难 蒙骗/蒙头转向
C. 露脸/露宿风餐 角色/ 群雄角逐 重阳/安土重迁
D. 量化/量体裁衣 折桂/ 损兵折将 拘泥/泥古不化
答案: D
解析:解析:A项 zǎi/ zài; B项 wàn/ màn,qiánɡ/qiǎnɡ;C项lòu / lù,chónɡ/zhònɡ。
点评:汉字一般是音义相联,所以要想记住音就要记住与之相关的义,音义同记。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蔓延(màn) 藤蔓(wàn) 一落千丈(là) 崭露头角(lòu)
B.热忱(chén) 枕头(zhěn) 气势汹汹(xiōnɡ) 流水汤汤(tānɡ)
C.曾经(cénɡ) 憎恨(zènɡ) 骇人听闻(hài) 言简意赅(ɡāi)
D.悄然(qiǎo) 愀然(qiǎo) 暴殄天物(bào) 曝露原野(pù)
答案: D
解析:分析:选D。A.“落”应读luò;“露”应读lù;B.“汤”应读shānɡ;C.“憎”应读zēnɡ。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
3.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辩论 烂摊子 拾人牙慧 至高无尚
B.和谐 金刚钻 归根结底 高耸入云
C.缥渺 一炷香 盛气凌人 决无仅有
D.蓑亡 马 前卒 重蹈覆辙 白头协老
答案: B
解析:分析:选B。A.尚—上;C.渺—缈,决—绝;D.蓑—衰,协—偕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
点评:对形声字或形似字读误写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易写错的字,从字形到字义都牢记于心。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陷阱 缥缈 仗义直言 各行其事
B.蔓延 覆辙 轻歌慢舞 山清水秀
C.厮杀 驾驭 层峦叠嶂 平心而论
D.殒落 褴褛 归根结底 委屈求全
答案: C
解析:分析:选C。A.“直”应为“执”,“事”应为“是”;B.“慢”应为“曼”;D.“殒”应为“陨”,“屈”应为“曲”。
点评:对形声字或形似字读误写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易写错的字,从字形到字义都牢记于心。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诸如“艾滋病”“甲型H1N1”这样重大疾病的_______,将会引起社会震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严密监控。
②各大城市的城郊_______部分往往是流动人员最多的地方,也是治安状况比较严峻的地方。
③“三鹿奶粉”事件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格外关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王文哲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还存在违法_______非食品用添加剂等5大问题。
A.蔓延 接合 滥用 B.曼延 结合 滥用
C.蔓延 结合 乱用 D.曼延 接合 乱用
答案:A
解析:分析:选A。“蔓延”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曼延”指连绵不断。“接合”指连接使合在一起;“结合”指人或事物之间发生密切联系。“滥用”强调过度地或胡乱地使用;“乱用”强调胡乱地使用。
点评:近义实词辨析需要从词义,词性,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的第三代领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集体高瞻远瞩, 全局,运筹帷幄,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难题。
② 国际数学大师、已故中科院院士陈省身教授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曾呼吁科学家要 名利,甘于清贫,勤奋工作。
③ 东西方对人才的看法也有不同,但都要求德才兼备,可这种人才不多,大多数人是 ,各有短长。
A.纵览 淡泊 瑕不掩瑜 B. 纵览 淡薄 瑕瑜互见
C.总揽 淡薄 瑕不掩瑜 D. 总揽 淡泊 瑕瑜互见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总揽”全面掌握。“纵览”,放开眼任意观看。“淡泊”,不追求名利。“淡薄”,味道或感情、兴趣不浓;密度小;(印象)因淡忘而模糊。“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
点评:近义实词辨析需要从词义,词性,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
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时的秦非交上了坏朋友,成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一落千丈。多年不见,秦非已经考上了博士,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令人刮目相看。
B.该会计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气势汹汹的收购策略。
C.近日,西方媒体用“中国军方入侵美国五角大楼”这样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误导性的、甚至是错误的标题,大肆渲染“大量机密被窃”、“国家损失惨重” 等骇人听闻的消息。
D.他们打出白皮书,用图表和数据证明人们对于食物价格上涨的恐慌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两年间,每蒲式耳玉米的价格只上涨了1美元。
答案:A
解析:分析:选A。B.“气势汹汹”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C.“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应该使用“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 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与语境中“大肆”相对应。D.“言过其实”指说话过分,不符合实际,句中并没有所谓的“言论”。
点评:成语使用中最要紧的是要知道它使用的环境和对象,知道的感彩。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顺利定点于月球轨道并如期向地球传来数据信息,广大航天工作者闻之无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
B.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C.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D.新组建的这支市场协管队训练很严格,但真正临场时会是怎么样子,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A项“弹冠相庆”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项“不堪设想”应改为“不可思议”;D项“刮目相看”应改为“拭目以待”。
点评:成语使用中最要紧的是要知道它使用的环境和对象,知道的感彩。
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 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A.句式杂糅。最后一个分句将“受……影响”和“是……造成的”杂糅在一起。B.成分残缺。应将“通过”去掉,在“在场”前面加上“使”。C.并列不当。“名人字画”与“古玩”并列不当。
点评:句意不明多数是搭配错误、多义词、停顿、否定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处理时需要改词,改标点。句式杂糅是硬把本来应该是两个的独立句子拼在了一起,改的时候要么分开,要么去掉其中的一部分。残缺或赘余需要提取主干,然后分析成份,把缺失的加上。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参赛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能否获奖,实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感觉自己的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水平和城市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B.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
C.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西藏也面临着旅游行业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难度的加大。
D.报考飞行员的条件是政治进步,思想健康,身强体健,身高和年龄一般不超过规定的要求,经所在学校同意,就可以报考。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A双提单承,“能否”和“没抱太大希望”不对应。C缺少宾语中心语“的问题”。D句式杂糅:去掉“就可以报考”。
点评:句意不明多数是搭配错误、多义词、停顿、否定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处理时需要改词,改标点。句式杂糅是硬把本来应该是两个的独立句子拼在了一起,改的时候要么分开,要么去掉其中的一部分。残缺或赘余需要提取主干,然后分析成份,把缺失的加上。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安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却难以见容当权派。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不平则鸣,有感而发 ②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③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④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②③⑤ B.①④⑥否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具体语境和逻辑事理顺序进行判断。
点评:排序题要找中心句,看内容,还需要知道是什么样的描写顺序,再看看标志性的词语如连词,序数词。
1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 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B.《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
C.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D.《百家讲坛》的主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主讲的作品又是流传有绪、影响甚大的名作,再加上主讲者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或潇洒或优雅的个人魅力,从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
答案:D
解析:分析:D句“建构时代常识”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点评:标点符号是在表达意思和语气,所以加标点首先要知道句子的意思和应该有的语气。
1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认为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是英雄,曹操却一一否定。
B.《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的惨死,归根到底还是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繁漪出于报复而做的狠毒安排只是因素之一。
D.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又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
答案:D
解析:分析:“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错误。
点评:文学常识不仅要记住作者还要记住作品的主要内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B.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没有任何一种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C.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
D.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一些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活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但收效一般。
答案:B
解析:分析:“没有任何一种药方”不是指重构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民族“礼仪之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形象,而是指挽救濒死的教养的“药方”。
点评: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句子的含义。
15.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答案:D
解析:分析:D紧扣“根本原因”进行选择,ABC属于答非所问。
点评: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句子的含义。
16.解释成语
骇人听闻
气势汹汹
盛气凌人
答案:使人听了非常震惊|盛怒凶狠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解析:分析:查找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可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点评:积累。
17.本文中的东方是指 ,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 等等。
答案:亚洲和非洲一带|华夏文明。
解析:分析:东方指亚洲和非洲一带,世界文明有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还有华夏文明。
点评:找关键词。
18.本文的结构层次是:第一部分:(1-3) 。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 。
答案: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解析:分析: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点评:找关键词,概括。
19.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 ,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答案: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
解析:分析:依据主题可知此空应该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
点评:找关键词。
20.文中要求 我们要尊重东方科学的原因是 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答案: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
解析:分析:我们要尊重东方科学原因首先是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其次是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点评:找关键词,概括。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题
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是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要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句中“这一点”指什么?“可能”与“确实”是否矛盾?
答案:“这一点”指文明要发展,必须尊重科学,发展科学。西方不能忘本,应吸收东方的人文理念;东方也要接受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不矛盾,作者以客观的态度表达了对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和谐世界的期待和自信。
解析:分析:依据上下文理解:“这一点”指文明要发展,必须尊重科学,发展科学。西方不能忘本,应吸收东方的人文理念;东方也要接受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可能”与“确实”不矛盾,作者以客观的态度表达了对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和谐世界的期待和自信。
点评:围绕文章中心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是不会错的。
(2)作者为什么说“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答案:一是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里,他们会误用或监用科学;二是即使是科学家,也会由于感情的作用,滥用自己的知识。
解析:分析:找出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如下:一是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里,他们会误用或监用科学;二是即使是科学家,也会由于感情的作用,滥用自己的知识。
点评:围绕文章中心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是不会错的。
(3)作者作为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他有哪些新的主张?
答案:主张科学与人文联姻,科学需要人文学科知识的辅助,这种人文学科知识、人文思想来自于东方;希望人们要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东西方之间融合的桥梁,促使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学生在文中找关键词句概括。主张科学与人文联姻,科学需要人文学科知识的辅助,这种人文学科知识、人文思想来自于东方;希望人们要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东西方之间融合的桥梁,促使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点评:找关键词,概括。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题。
文化的大众化和价值坚守
杨秀香
在西方,大众文化曾经指下层大众的低俗、粗鄙、“无品位”的文化,用来区别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社会精英所拥有的“充分发达的意识文化”、高雅文化。从历史上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模糊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这种模糊是通过艺术向商品的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成为人的日常消费品实现的,它使文化的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詹明信把这样的文化称为“无深度文化”。这些引起了西方学者对文化发展的价值忧虑:认为它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瓦解了道德的基础。
西方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道德背离现象的根源在于它“直接地屈从于商品化、商业化与市场”。大众文化的“前提预设”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结果必然是要求建构新的市场,随着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闲暇消费大大增加,生产者为了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利用广告、媒介把各种关于浪漫的、美的、成功的,舒适的等等意念加诸在各种物质的消费品上,结果使人的消费由满足需要变为对过度欲望的追逐、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代用的使用价值”,即包德里亚所说的“符号”。正是这种市场的逻辑,使“生产者永远有兴趣培养他人的‘过度和放纵’”。
在西方国家,大众文化在价值上的变化受到了阿多诺、泰勒等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批判。那么,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境况如何呢 对我们来说,文化的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于如何给予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合理的价值引导,以消除其对社会带来的可能的隐忧。显然,仅仅在市场逻辑中的大众文化是无法给人们以这样的引导的。大众文化要给人以这样的引导需要超越市场。
文化产业使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发挥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调控作用,抑制由于商业化出现的低俗和媚俗现象,使文化产品在价值取向上能够体现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追求,为大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事实证明,这是可以取得成效的。用大众对文化产品鉴赏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大众文化产品追求思想和艺术的高品位。在文化市场中,生产者为了扩大市场,要极力满足大众的需要;同时,大众的需要又制约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它必须认同大众的需要。而大众的文化需要的形成不仅来自大众文化,更主要的来自于他的文化传统、来自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培养,这就使大众会用他已有的价值标准和艺术标准来衡量文化产品以决定取舍。因此,强化对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教育,有助于提升大众文化产品的思想和艺术品位,让大众对健康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支撑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一方面要对文化媒介人加强民族精神、社会主流价值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完善专家、大众、政府的评价机制,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褒奖、宣传、推介、认同,造就有利于文化媒介人履行社会责任的生活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1)西方“大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在西方曾经指下层大众的低俗、粗鄙、“无品位”的文化;也可称为“无深度文化”,因大众文化产品丧失应用的深刻意义,从而导致人们消费缺少文化价值。原因:在西方,生产者为了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为了利润和金钱,采用商业策略,营运出背离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文章内容可知:在西方曾经指下层大众的低俗、粗鄙、“无品位”的文化;也可称为“无深度文化”,因大众文化产品丧失应用的深刻意义,从而导致人们消费缺少文化价值。原因:在西方,生产者为了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为了利润和金钱,采用商业策略,营运出背离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
点评:找关键词,概括。
(2)“大众文化价值的丧失”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大众文化中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感受的直接性、庸俗和肤浅的价值倾向,完全是生产者为了利润和金钱而采用的商业策略,并不是大众文化的必然归宿。
解析:分析:分析此题时,要注意找相关的关键词和句子,并根据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总结。大众文化中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感受的直接性、庸俗和肤浅的价值倾向,完全是生产者为了利润和金钱而采用的商业策略,并不是大众文化的必然归宿。
点评:找关键词,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