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三专题
第17课《拿来主义》同步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自诩(xǔ) 精辟(pì) 吝啬(sè) 殷红(yīn)
B.磕头(kē) 炽热(zhì) 蹩进(bié) 孱头(càn)
C.国粹(cuì) 冷炙(zhì) 包庇(bì) 玄虚(xuán)
D.脑髓(suǐ) 冠冕(ɡuàn) 譬如(pì) 给与(jǐ)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殷”应读yān;B项,“炽”应读chì;D项,“冠”应读ɡuān。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背—悖;B项,默—墨;D项,籍—藉。
点评:形声字同音字,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写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注意从字义上区别其义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答案:C
解析:分析: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感触”侧重 思想情绪。依附:附着;依赖依靠。依托:依靠。“依托”侧重有所凭借,借托。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 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科尔曼年轻气盛” 正是“老练不够”的原因。此处是对科尔曼作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
点评:近义实词需要从词义,词性,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方面来辨别。
4.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答案:D
解析:分析:“贻笑大方”指让内行笑话。A.“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夫妻间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不是礼节上的有来有往。B.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故弄玄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彩不当。C.“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饭菜,前面再用“剩下的”修饰,语意重复。
点评:要想正确使用成语就知道成语的出处,词义,词性,感彩,适合的语境。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C.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D.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答案:B
解析:分析:在“怕”和“他”之间加上“给”字,表被动。
点评:介词的缺失常常造成句义不明,辨别的方法是在提取主干的基础上认真查看修饰语与中心语是不是搭配。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②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③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④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6.本段文字第一层应划在(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本段是总分关系。
点评:划分文章的结构要找到中心句,然后看下列每句间的关系,把意义单元连续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层次。
7.首句与②③④句的关系是( )
A.解说 B.递进 C.总分 D.条件
答案:C
解析: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他们是总分关系。
点评:划分文章的结构要找到中心句,然后看下列每句间的关系,把意义单元连续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层次,然后再从意义上看层次间是什么关系。
8..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 B.对比论 C.类比论 D.举例论证
答案:A
解析:分析:用“残羹冷炙”比喻送去后资源枯竭财富全无剩下无用东西,整句也是用大事之时再无东西可贺来比喻一味“送去”的后果。
点评:要知道论证的几种方法: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而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可以使文章形象性更强,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9.“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一句在文中的具有的讽刺意义正确的是( )
A.介绍得到“大宅子”的几种途径。
B.讽刺做了富翁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C.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D.讽刺批判某些人为得到“大宅子”的不择手段。
答案:B
解析:分析:这句话是用来讽刺争得继承人后炫富的人。
点评:讽刺的意味需要通过对文章核心思想的理解来品味。
10.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B.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C.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答案:A
解析:分析:B“新人”后应为逗号;C“拿来!”的感叹号应在引号外;D“我敢说”后面应为逗号。
点评:标号需要根据名称是什么来确定;点号需要根据句意,语气来确定。
11.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最准确的一组词语是( )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 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B.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C. 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D. 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答案:D
解析:分析:见课文
点评:连词是为了显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句间是什么关系就要用相应的连词。
12.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领导作决策,明明违背法律、法规,却很容易地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
B.大量的残羹冷炙都被专利拥有者盘剥而去,对我们的企业而言,剩下的利润也能使人胃口大开啊。
C.因为台湾当局拒绝公布贿选人名单,岛内民众在星期四对此勃然大怒。
D.社会大环境是中小学生“礼尚往来”的主要原因,而家长的言传身教亦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分析:“大量”与“残羹冷炙”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句意。
点评:要想正确使用成语就知道成语的出处,词义,词性,感彩,适合的语境。
13、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②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③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④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⑤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第②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借喻、借代 B.借代、借喻 C.借代、夸张 D.借喻、夸张
答案:B
解析:解析:用“枪炮”代指侵略战争,用“钉子”比喻受到挫折失败。
点评:鲁迅的杂文常用比喻句,使说理变得幽默而形象。
14.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答案:C
解析:分析: 用“捧”显示出“大师”们为了送出国宝而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点评:鲁迅的杂文常用比喻句,使说理变得幽默而形象。
15.分析本段文字的结构层次,选出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分析:首句是中心句,其他是围绕中心句展开的,总体是总分关系。
点评:分段需要找出中心句,然后把相关的意义单元组成一个层次,几个意义单元就是几个层次。
16. 鲁迅 ( http: / / www.21cnjy.com / )〔1881年~1936年〕,中国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___________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__、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集___________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答案: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周树人|豫才|鲁迅|《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依据鲁迅相关将被可知依次填写:文学家 革命家 思想家 周树人 豫才 鲁迅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
点评:文学常识需要积累。
17、文学家 革命家 思想家 周树人 豫才 鲁迅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17.第3段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
光热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__________________
他发疯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诩地大物博|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 子孙沦为乞丐
解析:分析:类比法,就是要找出双方的相似点,由此可知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 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送去,不拿来 子孙沦为乞丐。
点评:类比需要找到相似点,可比点。
18. “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它们又有细别,请说说它们各指的是糟粕中的哪一部分。
答:“鸦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枪和烟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姨太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文化遗产中在内容方面糟粕与精华互见、需要区别对待的部分|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形式(如八股文)|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者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上下文可知道:文化遗产中在内容方面糟粕与精华互见、需要区别对待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形式(如八股文) 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者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
点评:在这里运用的是比喻论证,要知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只有知道这些,才能知道作者运用比喻的意义。
19.仔细研读“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请说明下列词语的含义。
(1)抛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根据我们的需要,向我们提供。这里态度上不恭,“抛”,有施舍的感觉,但多少有点“文化交流”的意思。
(2)抛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家把不要的东西,硬塞到我们手里,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侵略
(3)送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他们不要的东西、甚至于以次充好的东西硬塞给我们,还要我们感恩戴德,为他们的善行喝彩,这不仅是文化侵略,更多了一层欺骗色彩。
解析:分析: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1)根据我们的需要,向我们提供。这里态度上不恭,“抛”,有施舍的感觉,但多少有点“文化交流”的意思。(2)人家把不要的东西,硬塞到我们手里,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侵略。(3)把他们不要的东西、甚至于以次充好的东西硬塞给我们,还要我们感恩戴德,为他们的善行喝彩,这不仅是文化侵略,更多了一层欺骗色彩。
点评:文章中的这几个词语意思接近,但是一字之差意思就大不同,反映出了外国侵略者不同程度的侵略方式。
20.文中的“大宅子”指代____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__论证方法。
答案:文化遗产|比喻。
解析:分析:“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运用的是 比喻论证。
点评:作者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议论文中运用比喻就能让文章形象且能深入浅出地说理。
21. 本文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开头部分却用一段文字摆出“送去主义”的一系列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开头写“送去主义”的表现,以表明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同时,会使读者重视下文的正面阐述与批驳。
解析:分析:这是驳论文的一般写法。开头写“送去主义”的表现,以表明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同时,会使读者重视下文的正面阐述与批驳。
点评:这是一篇驳论文,开头就是先否定再正说。
22.仔细研读“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作者为什么批评了一味送去,又说“也不算坏事情”呢
答案:在主张送出去的人看来自然不是什么坏事情,反而是他们的功劳一件。“丰富”“大度”是反语,实际上讽刺了这些人妄自尊大的愚蠢,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献媚。
解析:分析:根据上下文看作者是反对只送不拿的,所以说在主张送出去的人看来自然不是什么坏事情,反而是他们的功劳一件。“丰富”“大度”是反语,实际上讽刺了这些人妄自尊大的愚蠢,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献媚。
点评:本题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围绕中心不难看出。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答案: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对方论点引入荒谬的境地。
解析:分析:这是引君入瓮的方法。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对方论点引入荒谬的境地。
点评:这是一篇驳论文,开头就是先否定再正说。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结论是什么
答案: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
解析:分析: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
点评:在这里运用的事例论证,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认识。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解析:分析:尼采自诩太阳可以只给予,与当时政府只送去有相似处,所以可以说“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记准四种论证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