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四专题
第19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夜缒(zhuì) 秦军氾(sì) 南函(hán)陵
B.共(ɡònɡ)其乏困 逢(pánɡ)孙 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
C.失其所与(yù) 匹夫(fū)之勇 若不阙(quē)秦
D.不知(zhì) 夫(fú)战,勇气也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氾”读“fán”;B项“共”通“供”,读“ɡōnɡ”;C项中“与”读“y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朝济而夕设版焉 籍吏民,封府库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侣鱼虾而友麋鹿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退”与“归”都作使动词用。B项朝:早上,这里作状语用,译为“在早上”;籍:户籍,这里作动词用,译为“登记”。C项封:疆界;侣:伴侣,都作意动词用。D项亡:灭亡;固:稳固,都作使动词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何厌之有?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既”意为“已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殚其地之出
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D.晋军函陵
答案:B
解析:分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6.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休:美好;B项,物:他人;D项,冲:谦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D
解析:分析: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10.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答案:D
解析:分析: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1.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答案:D
解析:分析:否定判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答案:D
解析:分析:应为“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 (驻扎军队)
B.何厌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若毒之乎 (怨恨)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5.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其还也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其如土石何 ④以其无礼于晋
A.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相同
答案:A
解析:分析:①和③均为语气副词,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②和④均为代词,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本题只考查用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二、填空题
16.文中的晋侯是_________,秦伯是_________,郑怕是_________。烛之武是_________的臣子,_________是_________的臣子。
答案: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郑文公|子犯|晋文公
解析:分析:文中的晋侯是晋文公,秦伯是秦穆公,郑伯是郑文公。烛之武是郑文公的臣子,子犯是晋文公的臣子。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关系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相传为 所作。《左传》也是先秦著名的 ,是 的典范,它善于 ,还善于 。
答案:叙事详备|左丘明|文学作品|历代散文|描写战争|刻画人物
解析:分析:《左传》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还善于刻画人物。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左传》 是 我国第一部 历史著作,它记述了 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 。
答案:详细完整|编年体|春秋时期|褒贬和爱憎
解析:分析:《左传》 是 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9.本文是一篇叙事详备的记叙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其段落分配和层意分别是:起因(1段) ;发展(2段) 高潮与结局(3段)
;尾声(4段) 。
答案:晋秦联军围郑|郑启用烛之武作说客|烛之武说秦订盟退师|晋文公不攻秦师
解析:分析:本文是一篇叙事详备的记叙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其段落分配和层意分别是:起因(1段)晋秦联军围郑;发展(2段)郑启用烛之武作说客 高潮与结局(3段)烛之武说秦订盟退师;尾声(4段)晋文公不攻秦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做该类题时,要首先整体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过渡、引领、总结等语句的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把握结构。
20.烛之武退秦师的三点理由主要是 、 、 。
答案: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解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三点理由主要是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三、翻译题
21.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解析:分析:做题时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信达的雅”原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如果您放弃灭郑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那么当贵国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时,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分析:做题时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信达的雅”原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3.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晋国,有什么会满足的呢?
解析:分析:做题时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信达的雅”原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借助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分析:做题时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信达的雅”原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5.想想看,烛之武能够成功说退秦师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语气极尽谦卑②审时度势,善于利用秦晋矛盾③设身处地,处处替秦国着想。
解析:分析: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退秦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烛之武有很好的口才,他能够处处为郑国考虑,头脑灵活,思维缜密,更在于坟场巧妙的劝说技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