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6: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项脊轩志
吾妻死之年年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学习目标
1 . 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 表达深挚的感情。
4. 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 、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归有光,字熙 甫,号震 川,世称“震川先生” , 又
号项脊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 人,明朝散文家。
他崇尚唐宋古文,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 一 ”。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在散文创作上很有造诣,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其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 亭记》等。后人集其散文、诗歌成《震川先生集》。
作者介绍
5岁,开始读书;
8岁,母亲周氏去世;
17岁,祖母夏氏去世;
18岁, 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0岁,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4岁,娶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5岁,生下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与魏氏环抱而哭,写 下了《先妣事略》;
28岁,发妻魏氏去世;
29岁,和滕妾寒花(魏氏婢女)的女儿出生;
作者介绍
30岁,娶第二个妻子王氏;
32岁,久病卧床,寒花亡,写下了《寒花葬志》 ;
33岁, 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长子去世;
46岁,继室王氏去世;
47岁,娶第三任妻子费氏;
48岁,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考中三甲进士;
64岁,留掌内阁制救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6岁,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写作背景
归家家 族曾经 一 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 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25岁时就丢下三 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 彻底家道中落。 也许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体验人间艰 苦 ,开始奋发攻读 。
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 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 门 庭。但是他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冷遇,使得 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 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写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
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对所居项脊轩 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 描 述 ,表 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 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自己33岁时,又为这篇
散文增添了补 记。
作者家书斋名。
①言其窄小:如人颈脊之间般;
②追念祖先:其先祖归道隆曾
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③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 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
脊生,立下通过读书撑起家族
荣耀的志愿。
文体的一种。
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
感的一种文体,散文的 一种。表达方式灵活、 内容丰富。
多用于记录人、事迹, 如墓志、人物志等。
题解
项脊轩志
轩 xuān 渗漉 lù 修 葺 q ì
垣墙yuán
栏循shǔn 偃仰yǎn 迨 dài
异爨cuàn
阖门 hé 长号háo 扃牖jiōng you
象笏hù
呱呱gū 老妪yù 先妣bǐ
中闺guī
扉 fēi 兀坐 wù 庖 páo
栖 于 q ī
啸歌xiào 万籁 lài 姊妹zǐ
读文正音
初读感知
1.作者写到一 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一 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2.行文中哪一 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文本解析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 , 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 日,日影反照,室始洞 然。
项脊轩……也:判断句
日①:阳光
旧:原来的,以前的。
日②:天, 一天
仅:只有
上:名词做状语,从上面
方丈:一丈见方。
前:名词做状语,在前面
渗:透过。漉:漏下。
垣墙:筑起围墙,名词做动词
下:向下。名作状。
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
案:书桌
当:挡住,阻挡。
顾:环顾
洞然:明亮的样子
北向:向北
文本解析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桥,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 仰啸歌,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 去。三五之 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寂寂:寂静的样子
去:离开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又称望。十六:既望;
初一:朔;最后一天:晦。
明月半墙: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
斑驳:纷杂错落。
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
杂植 …… :状语后置句
增胜:增加光彩。胜,美
偃仰:安居、休息
啸歌:长啸歌吟
冥然:安静的样子
兀:独自、自己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见
文本解析 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是怎样的一间书房,修葺前后有何变化 修葺前 鲜明对比 修葺后 对 比 陈旧 破漏 狭小 昏暗 旧南阁子; 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不漏 明亮 幽雅 安静
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
辟窗筑墙,日影
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竹木
冥然兀坐, 庭阶寂寂。
相关内容
情感
书房修葺之后变得明亮幽雅
修葺之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读书之喜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 食,人至不去。
悠闲之喜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 可爱。
赏月之喜
解读文章
再读归有光的小轩时光,结合文章相关句子思考作 者之"喜"有哪几种
"客逾庖而宴"暗示家庭生活的混
乱 。
"厅"在古代本是庄严的场地,除 了宴请会客、嫁娶时新人、丧葬 时的吊唁都是在厅堂里完成。而
在这庄严的场所里却有家禽栖息, 可见这个大家庭礼制的荒废破坏。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 一 。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
先是:在此以前,原先
迨 (dai): 等到
爨 (cuan): 烧火做饭
往往而是:到处都是
西:名词做状语,向西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凡:总共
再:两次
文本解析
“东犬西吠”暗示家族内部关系僵硬、陌生。
(2)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 妪,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 妣抚之
甚厚。室西 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 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 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
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 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 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尝居于此:状语后置句
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先妣:去世的母亲
抚: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中闺,内室。
每:常常
而:你的
兹:这、这里
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 2 ) 余 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 日,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 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 持一象 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 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
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束发:古代男孩15岁束发为髻
过:探望
若:你、你的
竟日:整日
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
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瞻顾:瞻仰回顾
遗迹:先人留下的旧物
长号:大哭
文化常识
赤子:初生的婴儿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韶此 (tiáo chèn): 儿童换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垂髫:指童年。而 以"垂髫"代指童年
幼学: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代指儿童时代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束发:男子15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耳顺:60岁
古稀:70岁,悬车之年、杖围 之年均指70岁
耄耋 [mao die] 之年:指八九
十岁。
鲐 [tai] 背:90岁,给: 一种 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 的皮肤
期颐:100岁
象 笏
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 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
《明史 .舆服志》记载, 一品到五品 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文学常识
文本解析
1.文章第二段共写了哪几件事 这几件事都是写"悲
"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1)文章第二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 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所不同。 写分家时,说"庭 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 深的感叹。 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 动 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思祖母时,则"令 人长号不自禁",悲痛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不可抑制。 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 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文本解析
(3)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得不焚:无标志被动句
得:能够
殆:恐怕、可能
尝:曾经
扃牖:关上窗户
以:凭借、根据
文本解析
( 4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 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 何谓阁子 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 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述:转述
且:那么
制:形制,规制
于:与,和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盖:伞盖
既:已经
为:写作
归:女子出嫁
凭:靠着、伏
书:写字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
解读文章
再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在文中一共写了哪几件悲事
②这些事情为何让作者觉得悲痛
③作者的悲伤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可悲之事 相关描写(事迹) 如何写悲
为何而悲
诸父异爨 多置小门墙、东犬西吠、鸡栖 于厅 …… 环境描写
家庭分裂、亲情隔阂
老妪忆母 指扣门扉,询问衣食 语言/动作
关爱子女、恍如昨日
回忆大母 送象笏励志 语言/动作
勉励小辈、辜负期待
回忆亡妻 与妻子闲话家常,手植枇杷树 已亭亭如盖 语言/动作 景物描写
情深恩爱、阴阳两隔
解读文章
答:①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枇杷树本是无思
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 年联系起来,这树便成了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 看似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 怀念之情。
②以乐景衬哀情。树愈繁茂,人去愈久。时间 愈久,思念愈深; 树在人亡,物是人非! 作 者睹 物思人,托物寄情,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读文章 分析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 已亭亭如盖矣”的表达效果。
词类活用
(1)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2)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
(3) 妪,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4)执此以朝 (名词作动词,上朝)
(5)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6)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7)庭中通南北为一 (数词作名词, 一体)
(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
②妪,先大母婢也("……也"表判断)
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②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应为"室西于中闺连")
③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应为"其制于前稍异")
④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应为"鸡于厅栖")
文言句式
(3) 被动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焚"是"被焚毁"之意)
(4) 省略句
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应为"垣墙(于)周庭,以(墙) 当 南 日 " ]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应为"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③使不上漏[应为"使(之)不上漏"]
④明月半墙[应为"明月(照)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