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四专题第24课《非攻(节选)》同步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四专题第24课《非攻(节选)》同步检测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3:1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四专题
第24课《非攻(节选)》同步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园圃(pǔ)  攘(rǎnɡ)鸡  犬豕(shǐ)
B.兹(cí)甚 栏厩(jiù) 扡(tuō)衣
C.衣裘(qiú) 誉(yù)之 以此说(shuì)往
D.遗(yí)后世 鸡豚(tún) 不辜(ɡǔ)
答案:A
解析:分析:B兹:zī,C说:shuō,D辜:ɡū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文言文中还要注意古今异音字。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答案:C
解析:分析:乘即登上
点评: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必须依据语境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D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答案:C
解析:分析:A“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现意为特别,很;B“细说”古义为谗言,今义为仔细地说;D“从而”古义为跟从,“而”是承接连词,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点评:在文言文中,多为单音节词,所以不要把两个单音节词相连的古代词语误解为一个现代词。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B以亏人自利也 C从而誉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BD
解析:分析:选BD, BD是使动用法,A为形容词用作动词,C为名词用作动词。
点评:在文言文中,语类活用较为普遍,要想真正分辨清,那就知道一点语法知识。
5.下列各句所用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从而誉之,谓之义。 D若属皆且为所禽
答案:AC
解析:分析:选AC ,AC为省略句,B为判断句,D为被动句。
点评:在文言文中,句式有许多与现在不同,在古代是常式句,可是现代看来就变成了倒装句,需要利用现代语法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来判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止确的一项是 ( )
A.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嗜:喜欢 B.孰能与之 与:和
C天油然作云 作:兴起 D.其如是,孰有御之 御:阻止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与”是“交给”的意思。
点评: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必须依据语境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B 孰能一之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孰能与之
C天油然作云 D 天下莫不与也
沛然谁能御之 孰能与之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C中的两句中的“然”第一句是相当于助词“地”,第二句是“形容词后缀“….的样子”。A中的“就”都是“靠近”的意思;B中两“孰”都是疑问代词“谁”;D中两个“与”都是“给予”。
点评: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必须依据语境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窃取 B.至杀不辜人也 辜:清白
C.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确实,的确 D.多尝苦曰甘 甘:甜
答案:B
解析:分析:辜:罪
点评: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必须依据语境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B.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C.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D.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答案:C
解析:分析:A兹—滋,B扡—拖,D辩—辨
点评:在文言文中,判定通假字需要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一般来说通假字有形近和音近两种。
10.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亏人自利也 B.若以此说往
C.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D.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E.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F.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答案:CF
解析:分析:A:因为,B:根据,CF:连词,来,D:认为,E:把
点评: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作用必须依据语境判定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C.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曰 D.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答案:C
解析:分析:例句与C都当“写”讲,A书本知识,B书信,D国书
点评: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必须依据语境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12.下列句子中的“遗”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答案:CD
解析:分析:CD原来的,旧的,A留给,B损失,丢失
点评: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必须依据语境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13.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B.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D.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
E.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答案:DE
解析:分析:都表转折。A表递进,B表修饰,C表条件
点评: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作用必须依据语境判定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1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义与不义之别乎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B.谓之不义 C.吾欲之南海 D.句读之不知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替“攻国”这件事C项中的“之”为动词,到D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评: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作用必须依据语境判定解释,不可静态理解。
15.下列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入人园圃   B.扡其衣裘 C.罪益厚 D.则弗知非
答案: B
解析:分析:“扡”同“拖”
点评:在文言文中,判定通假字需要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一般来说通假字有形近和音近两种。
16.名翟,战国初期 ,曾为 。早年接受 ,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 。主张 ,他的认识观点是 的。《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
后期墨家的作品。
答案:思想家|宋国大夫|儒家教育|墨家学派|“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唯物
解析:分析: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
后期墨家的作品。
点评:文学常识需要的是大量的记忆。
17.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主要有 对话、引文定句读 等等。
答案: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找虚词,定句读|找顶真,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依总分,定句读|察反复,定句读
解析:分析:文言文短句的方法主要有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5、依总分,定句读 6、对话、引文定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等等。
点评:断句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找标志词语。。
18.《非攻》这个题目中,非的意思是 ,非攻的意思是 。
答案:非难、责怪|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解析:分析:《非攻》的意思是“非难、责怪”这是作者的观点,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点评:《非攻》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观点,也就是反对战争。
19.本文运用 和 ,从小事到大事, ,指出 不义。
答案:比喻|对比|步步推理|攻人国家的战争的
解析:分析:《非攻》采用比喻和对比手法,步步推理指出攻人国家的战争的不义。
点评:《非攻》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观点,也就是反对战争。
20.我们学过的反战题材的作品有 的 , 的 。其中的名句是 , ; , 。
答案:杜甫|《石壕吏》|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解析:分析:我们学过的摊点题材的作品有杜甫的《石壕吏》,杜甫的《兵车行》,其中的名句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点评:文学常识是需要大量记忆的。
21.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答案: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解析:分析: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点评:结合课文分析。
22..断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先抓住一些特征性的词语以及句式的特点断开有把握的地方。如句首的“夫”“盖”,句末的“乎”、“哉”等,对话的“曰”,以及相同相似句子的反复运用等。(2)对文章意思整体把握,分析难以定夺的地方。对不同断法的地方,进行比较,择优而从。(3)断句关键看句读的正确与否,具体的标点可以有不同。
解析:分析:(1)先抓住一些特征性的词语以及句式的特点断开有把握的地方。如句首的“夫”“盖”,句末的“乎”、“哉”等,对话的“曰”,以及相同相似句子的反复运用等。(2)对文章意思整体把握,分析难以定夺的地方。对不同断法的地方,进行比较,择优而从。(3)断句关键看句读的正确与否,具体的标点可以有不同。
点评:结合课文分析。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答案: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解析:分析: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点评:结合上下文翻译。
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答案: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解析:分析: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点评:结合上下文翻译。
25.将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答案: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
解析:分析: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
点评:结合上下文翻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