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卓越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河北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卓越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1 22: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卓越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有学者指出:商代,王既直接统治着“王畿”地区,也间接支配着臣服或服属于它的若下邦国。王畿对于其他属邦就是“国上之国”,其他属邦则属于王朝中的“国中之国”。 其意在说明,商代( )
A.家国一体思想观念得到增强 B.重视社会等级的构建
C.已出现天下共主的国家结构 D.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
2.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 )
A.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
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
D.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政权
3.前秦都城长安与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东晋襄阳之间均有贸易往来。活跃其间的“互市人”不仅有汉商,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据此可知 ( )
A.丝绸之路贸易恢复发展
B.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矛盾呈现加剧倾向
D.前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4.在唐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离开本县本州,无论是投亲访友或行医治病,还是经营生计,都必须持刑部所制定的纸质文件“过所”才能通过朝廷设置的关卡。这一措施( )
A.构建起全国性道路网络 B.推动三省六部制完善
C.促使中外交往走向活跃 D.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5.相比前代,宋代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如岳飞虽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福建建州地区“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地区“皆聚徒教授”。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农村(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农业生产的发展
6.有学者对《明史·儒林传》与《清史稿·儒林传》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多收录“敦品立行”之贤,后者则多收录专重考据之辈。两书“儒林传”收录对象的变化反映出 ( )
A.选官制度发生显著变化
B.官方思想出现新变动
C.西学东渐丰富儒学内涵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7.1860年,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上下一致要求“速为议抚”,权臣桂良主张将原本用于筹备海防的费用“移而为抚局赔偿之用”。方针既定,原本北上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据此可知 ( )
A.洋务派主张遭顽固派抵制
B.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大压力
C.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
D.民间舆论左右政府的决策
8.张謇提出“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在《垦牧乡小学校歌》描绘了:“田里有井疆,小学家家上,识字种田相保为善良。新世界,垦牧乡,新少年,小学生。”新世界的设想反映了张謇( )
A.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B.积极推动地方慈善事业
C.对耕读传家美好理想的向往 D.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20世纪20年代,汕头市政当局计划修建整齐划一的马路。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被采纳后,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据此可见( )
A.近代城市发展呈现基层自治趋势 B.政府与民众合力形塑城市新风貌
C.政治革命推动近代市政体制建立 D.民族资产阶级慷慨捐资建设家乡
10.据相关统计,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共击落、击毁日机400余架,有效打击了日军在华的制空权。据此可知( )
A.正面战场得到有力的支持 B.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C.飞虎队来华助力中国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
11.1950年,中国共产党将解放石家庄时接管的大兴纱厂正式发还给原资方自营,经政府与资方协调,发还方案从公私合营调整为完全私营。这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学习苏联工业化模式 B.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C.关注金融秩序的稳定 D.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12.公元前5—6世纪,戏剧表演逐渐成为雅典城邦的重要活动,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戏剧的评审员从普通公民中挑选。戏剧中的所有角色,无论男女,一概由男性扮演。这反映当时 ( )
A.文化生活深受民主制度影响
B.戏剧表演形式逐渐完善
C.文化政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D.公民文化素养明显提升
13.1404年,意大利某学者在其著作《论贵族性格与青年人的文科学习》中将教学活动中的历史学、伦理学、诗学等定义为“文科”,称它们是“对一个自由人有价值的学科”,并将其解释为比制造物品的“技艺”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阶层垄断教育权利 B.教育摆脱天主教会束缚
C.新兴思潮影响人才培养 D.近代科技深化文艺复兴
14.16世纪末,巴西的糖厂不少于120家,总资本接近200万英镑,但是,拥有最好土地的糖厂主却不种植粮食作物,他们从海外进口所需粮食——和奴隶、食盐一样。这反映出( )
A.工业化促进国际产业分工 B.巴西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
C.全球化改善巴西民众生活 D.当地的经济呈现畸形发展
15.18世纪时,大西洋两岸的政治思想都含有以下观念:凡依赖于他人的人必然缺乏自我意志,因而没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政治自由必须要以经济独立为前提。这表明当时( )
A.政论焦点在于追求经济平等 B.政治思想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C.政治权利带有明显阶级属性 D.启蒙思潮影响国际治理体系
16.1972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了《基础条约》,该条约既规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也指出了双方的分歧和保留意见。这反映出( )
A.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 B.欧洲“冷战”对峙有所缓解
C.美苏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力减弱 D.西方“和平演变”取得突破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
——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在沦陷区全面禁用法币。这导致大后方的商人不敢在沦陷区购货运往大后方,以避免亏本;但若从大后方输出物资,则可获得丰厚的利润。有不少奸商和国民党军官不仅将土产输出,而且将之前从沦陷区抢购来的生活必需品和物资,又重新运回到沦陷区。
——摘编自李珊珊《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货币战》
材料二 1940年以后,国统区进入通货膨胀的虚假繁荣阶段。1940年5月法币发行额为56亿元,1942年2月为168亿元。1942年初重庆物价指数还未超过30,1945年8月则已是战前的1795倍了。重庆市面上却依然“日益繁嚣,饭庄、酒肆、咖啡厅、俱乐部,到处车马盈门,灯红酒绿”。
——摘编自董廷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
材料三 1942年1月,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的与统一的金融制度,财政上应努力发展私人经济特别是农业,以其税收收入来解决财政问题,不要依靠发行钞票为主要来源。同时要求各根据地以剩余生产品换进缺少的或不足的必需品。在与敌占区贸易时,“可使边币与伪币暗中联系,采取以货易货办法进行之,完全不用法币是没有问题的”。
——摘编自王明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抗战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所推行货币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世纪50到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隆”一词是英语“clone”的音译,原用于表示植物“无性繁殖”,后成为一种利用生物学手段实现“无性繁殖”的技术总称。
1935年Spemann设计的实验获得诺贝尔奖,人类由此开启了脊椎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新时代。
1973年生物学家成功克隆鱼。
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
2017年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克隆猴只是灵长类克隆技术研究的第一步,再度引发关于“克隆人”的关注和热议。
——摘编自颜婷、黄浩《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引发的思考》
材料二 科学具有客观的标准性、严密理性的思维方法,使其备受尊崇。相当长时间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真理性”成为一种既定认识,出现科学至上现象。
——摘编自陈跃文《关于科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自拟题目,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出现了以商王为天下共主、以王邦(内服)为中央、以主权不完全独立的诸侯国即普通的属邦为外服的复合型国家结构,出现了出现天下共主的国家结构,C项正确;家国一体观念形成和分封制、宗法制有关,材料未涉及家与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王畿”地区与其他属国的关系,没有体现社会等级,排除B项;商王尚未实现高度集权,排除D项。
2.【答案】C
【详解】辨题型:汉代政治状况
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经常通过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说明此时中央中枢权力已从中朝转移。排除A:以大将军身份掌权,并不代表军功阶层把持朝政。排除B: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匈奴问题。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掌权。
3.【答案】A
【详解】辨题型: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丝绸之路
选择A:根据材料,前秦都城长安和前凉都城、东晋襄阳之间有贸易往来,甚至有中亚的商人,可知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恢复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对比,无法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C:从贸易往来方面看,材料体现出当时民族矛盾有所缓和。排除D:材料仅涉及经济贸易交往,没涉及国家统一。
4.【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百姓离开本县本州需要“过所”才能通过关卡,这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正确;需要“过所”才能通关,并不代表构建起全国性的道路网络,排除A项;这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和中央中枢机关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B项;这是针对国内的管理,和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
5.【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识字率较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产力进步,为读书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主要促进市民阶层壮大,排除A项;租佃关系盛行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门第观念淡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
6.【答案】D
【详解】辨题型:反映体现类—明清君主专制
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儒林传”收录对象从“敦品立行”之贤到专重考据之辈,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转向研究考据之学。排除A:明清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仍然是科举制。排除B:明清官方思想都是儒家思想。排除C:材料中收录对象变化和西学东渐无关。
7.【答案】B
【详解】辨题型:说明表明可知类—太平天国运动
选择B:据材料“原本北上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和所学可知,“夷”指西方列强,“逆”指农民起义军,清政府准备对外国列强妥协,对内全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材料未涉及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分歧。排除C: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排除D:“民间舆论”不足以左右政府的决策。
8.【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及“垦牧乡小学校歌”中“识字种田相保为善良”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念,可知其通过垦牧、教育等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使命,A项正确;材料强调地方自治与教育普及,而非单纯的慈善救济,排除B项;“耕读传家”是传统小农理想,张謇的“新世界”以实业和教育推动现代化,超越传统耕读范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生态保护或人与自然关系,核心是社会组织与教育革新,排除D项。
9.【答案】B
【详解】据材料“汕头市政当局计划修建整齐划一的马路。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被采纳后,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可知,政府采纳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沿街业主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体现了政府与民众合力形塑城市新风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上的基层自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治革命和近代市政体制,排除C项;材料“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可知,是借助海外华侨的资金,并非中国国内的民族资产阶级慷慨捐资建设家乡,排除D项。
1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取得重要战果,当时中国拥有空军的只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说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得到了有力支持,A项正确;苏联当时对中国的援助,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排除B项;飞虎队是美国对中国的空军援助,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正式建立,排除D项。
11.【答案】B
【详解】根据“中国共产党将解放石家庄时接管的大兴纱厂正式发还给原资方自营,经政府与资方协调,发还方案从公私合营调整为完全私营”可知,这种做法维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是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苏联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发还资本的工厂并不是在关注金融秩序,排除C项;过渡时期是1949-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排除D项。
12.【答案】A
【详解】考查点:雅典民主制度
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戏剧成为城邦重要活动,且所有戏剧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雅典民主参与人员主要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说明文化生活深受民主制影响。排除B: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得出逐渐完善的结论。排除C:角色均由男性扮演不能说明文化政策的开放。排除D: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体现公民素养明显提升。
13.【答案】C
【详解】材料中的“意大利某学者”将教学活动中的历史学、伦理学、诗学等定义为“文科”,并认为它们比制造物品的“技艺”更有价值,这反映出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即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追求实用技艺。这种教育价值观与当时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密切相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兴思想对人才培养的培养,而不是贵族阶层对教育权利垄断,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了文科的重要性,并不能说明教育完全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束缚,排除B项;16-17世纪,近代科技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拥有最好土地的糖厂主却不种植粮食作物,他们从海外进口所需粮食——和奴隶、食盐一样”,可知巴西的糖厂主拥有大量土地,却从海外进口粮食,说明巴西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D项正确;16世纪末,工业革命还未爆发,没有出现工业化,排除A项;巴西依赖国际市场的粮食,但不能说明其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排除B项;全球化不一定改善所有地区民众的生活,材料也没有直接表明全球化对巴西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
15.【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凡依赖于他人的人必然缺乏自我意志,因而没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政治自由必须要以经济独立为前提”可知,18世纪时大西洋两岸的政治思想认为政治民主的权利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味着经济不能独立的人就没有政治民主的权利,这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C项正确;“政治自由必须要以经济独立为前提”,材料强调经济独立,而非经济平等,排除A项;进化论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启蒙思潮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不是影响国际治理体系,排除D项。
16.【答案】B
【详解】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争夺欧洲的产物。1972年仍处于“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的条约既对立又有所妥协,反映出“冷战”局面有所缓和,故B项符合题意;1972年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双方仍在争夺世界霸权,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对欧洲影响力减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和平演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7.【答案】(1)特点:引进外来物种;栽培历史悠久;规模化种植,种植范围广;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品种多样,用途广泛。
(2)作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
【详解】(1)由材料“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可得出引进外来物种;栽培历史悠久;由材料“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可得出规模化种植,种植范围广;由材料“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可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可得出品种多样,用途广泛。
(2)由材料“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可得出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由材料“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
18.【答案】(1)政策: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放任法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的货币政策是建立独立的金融体系,并通过贸易管理来稳定货币价值。
共同原因: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双方都面临着经济压力和货币稳定的挑战。
(2)不同之处:从背景上看:国民党政府由于战争消耗巨大,财政赤字严重,不得不采取放任法币贬值的政策以应对短期的财政需求。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了保障根据地的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采取了建立独立金融体系和稳定货币价值的政策,以应对日本的经济封锁和货币战。从政策的效果看:国民政府放任法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共产党政策缓解了经济压力,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从阶级属性看,国民党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工农群众的利益。
影响: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统区货币金融秩序更加混乱,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政府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共产党的货币政策,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物价得以稳定,有利于稳定边区经济秩序,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保证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是中共建立独立自主货币体系的有益尝试,也为共产党以后经济货币政策提供了借鉴。
【详解】(1)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二“1940年5月法币发行额为56亿元,1942年2月为168 亿元。1942年初重庆物价指数还未超过30,1945年8月则已是战前的1795倍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放任法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根据材料三“1942年1月,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的与统一的金融制度,……不要依靠发行钞票为主要来源”、“在与敌占区贸易时,‘可使边币与伪币暗中联系,采取以货易货办法进行之,完全不用法币是没有问题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的货币政策是建立独立的金融体系,并通过贸易管理来稳定货币价值。
第二小问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一“日本在沦陷区全面禁用法币。”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是国共双方都面临着经济压力和货币稳定的挑战。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可以从国共双方制定政策的背景、影响和阶级属性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背景上看:国民党政府由于战争消耗巨大,财政赤字严重,不得不采取放任法币贬值的政策以应对短期的财政需求。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了保障根据地的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采取了建立独立金融体系和稳定货币价值的政策,以应对日本的经济封锁和货币战。从政策的效果看:国民政府放任法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共产党政策缓解了经济压力,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从阶级属性看,国民党政府放任法币贬值的政策,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共产党不依靠发行钞票为主要来源,代表的是工农群众的利益。
第二小问影响:影响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对战争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国民党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统区货币金融秩序更加混乱,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政府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共产党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物价得以稳定,有利于稳定边区经济秩序,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保证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是中共建立独立自主货币体系的有益尝试,也为共产党以后经济货币政策提供了借鉴。
19.【答案】(1)变化:由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扩大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实力的提升;党的认识与实践逐渐深入科学合理;国际环境的变化。
(2)坚持党的领导;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要充利用好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变化:由材料一中“从20世纪50到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所学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材料一中“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及材料二中“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可知,:由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扩大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原因: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国内方面,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实力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认识与实践逐渐深入科学合理;国际方面,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2)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因此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充利用好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20.【答案】示例
观点:科技的进步展应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稳健发展。
论述:克隆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其进步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会带来医疗的巨变、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伴随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同样需要引起人类社会的重视。人类历史上燃煤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部门,制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化学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物种,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随之也引发了生物安全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全球性的问题。
升华:因此,国家层面上要立法规范,学术领域要提高预警,规范约束高新技术防止被滥用、误用、恶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效能。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当代世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先,确定观点,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根据材料信息“科学具有客观的标准性、严密理性的思维方法,使其备受尊崇。相当长时间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真理性’成为一种既定认识,出现科学至上现象。”可知,克隆技术的产生是科技的进步,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因此,可以提炼观点为:科技的进步发展应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稳健发展。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科技的进步发展应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稳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克隆技术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需要、生物安全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克隆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其进步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会带来医疗的巨变、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伴随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同样需要引起人类社会的重视。人类历史上燃煤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部门,制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化学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物种,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随之也引发了生物安全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全球性的问题。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点的准确性,如:因此,国家层面上要立法规范,学术领域要提高预警,规范约束高新技术防止被滥用、误用、恶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效能。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