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巩固提升
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江中游的湖北店子河遗址(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300年)的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类以鬲、深腹罐、盂、盆、大口尊、豆、瓮为主,与郑州二里岗遗址一致,器形及装饰也相同。这可用于说明( )
A.楚地与中原文明的同步发展B.南北各区域文化整合为一体
C.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向外扩张D.汉江流域生产分工的精细化
2.下面是秦汉时期史料中关于疫病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记载内容 名称
甲有完城旦(修筑边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可(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 《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曹褒)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 《后汉书·曹褒传》
A.建立了最早的疫病救治机构B.中医为疾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C.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D.较为重视对疫病的防控和救治
3.玄学发展到东晋初年已至义理停滞的临界点,再无新义可释,而佛学却以其精深的思辨哲学,折服了郗超、孙绰、许询、殷浩等久负盛名的玄学家们。《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殷中军(殷浩)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这个里面)’”。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
A.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B.社会动荡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优势
C.佛玄学说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佛学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
4.《唐律疏议·序言》曰:“王者之治,始于礼,终于刑。礼者,所以教民,而刑者,所以齐之也。”这一论述反映出,唐朝( )
A.实行严刑峻法维系统治B.社会治理中的礼制优于法律
C.通过礼乐加强基层教化D.法律融入了儒家伦理的观念
5.《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西夏文把党项称作“番”,用“圣”“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尊孔子为文宣帝,翻译《孝经》《论语》,并以正统自居,自称“中国”。这些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进程B.意在加强文化认同以维护政权稳定
C.密切了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旨在追述华夷共祖以传播中原文化
6.明初,“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洪武永乐年间数次颁布用银禁令,洪熙元年(1425年)又禁金银布帛交易。1487年,大臣邱浚提出“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币,而一准上币以权之焉”。这反映出明朝( )
A.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渐显B.纸币滥发的现象日趋严重
C.铸币权逐步下移至地方D.货币制度与国际实现接轨
7.在清末中日关于通商条约的谈判中,日本提出以西方法律体系为蓝本,改革中国法律中关于治外法权的条款。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坚持认为,任何在华外国人犯法必须遵守修订后的中国法律。这可用于说明( )
A.清政府外交策略灵活多变的特点B.列强在华利益格局得以重构
C.清廷部分官员主权意识有所觉醒D.近代国际法在中国成功应用
8.1912至1914年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大量新公司注册成立,工矿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充、产业种类扩大且产业工人的数量激增。这些现象( )
A.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奠定一定基础B.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正式启动
C.主要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D.体现了民间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发展
9.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一大批关注妇女问题的进步团体涌现,社会各界的进步女性还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妇女组织。同时,重视妇女问题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如《新妇女》《妇女评论》等。这些团体和刊物的涌现( )
A.反映出女性已实现彻底解放B.利于拓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印证党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D.表明女性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10.下面是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两幅漫画。这些漫画( )
A.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丧失民心B.讽刺国民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C.揭露出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暗藏危机D.说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非常艰难
11.下表所示为2006年中国在一些国际会议上的部分提议。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会议 提议
6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 将本地区建设成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
6月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第二次领导人会议 提出建立“和谐亚洲”倡议
11月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提议构建和谐亚太地区,其精神被写入会议主文件《河内宣言》:“我们承诺努力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造福亚太人民”
A.主导亚太国家的外交发展方向B.努力消除各个国家间的分歧
C.积极发展全方位睦邻友好关系D.坚定维护亚太的和平与发展
12.在两河流域遗址巴昆A丘(位于今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前三期中,发现了多个公共储藏室和有石磨盘的房间。而到了第四期则不见上述公共设施,取而代之的是炉灶等相关食物加工设施转移到了小房屋内部。据此可推知,巴昆A丘第四期( )
A.聚落生活组织变化B.原始公共权力强大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13.中世纪欧洲音乐作品在手抄稿中通常是不署名的,但从15世纪之后,作曲家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每部音乐手稿的作品上方,有的作曲家甚至还把自己的名字插入歌颂圣母的仪式歌词中,一部音乐作品开始被视为个人创作天才的真实记录。这一变化缘于( )
A.宗教传统影响艺术创作B.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C.天主教权威遭到了动摇D.社会审美倾向趋同
14.有学者在评价17世纪的英国光荣革命时指出:革命把“议会主权”确定为原则,结果连议会能否存在都成了问题。革命迷航了……但对抗与冲突并未能解决问题,相反却使冲突愈演愈烈,“革命的”议会迫于天主教复活的现实危险性,不得不“回归传统”。这反映出英国( )
A.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原因B.宪政体制下权力重构
C.议会至上的原则受到冲击D.王权和教权斗争激烈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非洲无产阶级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零散工人的比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经常性的”熟练工人数量上升,这些熟练工人多通过了殖民当局特设的行业训练班或行业学校的学习。这可用于说明( )
A.宗主国主要殖民侵略策略的转变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广泛
C.二战为非洲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D.非洲振兴民族经济条件已成熟
16.下表所示为1965—1985年美国私营部门与政府部门资本存量(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资本存量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年份 私营部门 州及地方政府 联邦政府 政府部门资本存量占私营部门资本存量的比重
1965 6011.4 1099.7 763.5 31.0
1975 8437.8 1618.5 802.6 28.7
1985 10998.2 1863.2 1064.9 26.6
A.联邦制下经济权力下放B.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C.跨国公司实现迅猛发展D.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互市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互市又称“交市”“通市”。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与匈奴便有了互市,史载:“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隋朝时,西北边境设立专门机构“交市监”,管理与少数民族的贸易事项。唐朝是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互市的兴盛期。唐太宗对各民族均“爱之如一”,并顺应少数民族的要求,与其互市,中原王朝由此得到数量可观的战马,从互市中得到的税收亦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武则天统治时期设置“通市监”,对互市加以管理。宋朝军力孱弱,最高统治者借用贸易来调节民族关系,不论互市的地点、开放的时间,还是互市的商品种类,均超过了前代。元朝时,统治者作为游牧民族,由塞外入主中原,本身控制了大量的优质马源地,且占领了广阔的中原农业区,不太需要通过互市满足自身需要。即使如此,民间的互市并没有完全消失殆尽。明朝后期,国库空虚,军队没有可用之兵,户部也没有可调之粮。于是,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虽然边境地区依旧会有战争发生,但互市不停。
——摘编自刘菽杨永康《朝贡视阈下的明蒙互市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互市贸易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朝代,补充一条该朝代边疆治理的措施或政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处于萌芽时期。大众文化以珠三角为基地向内地延伸。大众文化萌芽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的流行。随着港台音乐流入大陆,兴起了“粤语热”等文化现象,然后还带来了像《霍元甲》等港台电视剧的流行。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正因如此,“从1983年开始,‘清除精神污染’‘严打’等词语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天游》《西北风》等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影片被搬上银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以王朔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受到一定欢迎,并频频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中国沸腾了,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在商业利益和大众需求的推动下,加快了生产步伐,开动制作机器,一时之间,中国的大众文化蜂拥而来,规范的不规范的、地上的地下的、公开的秘密的,大众文化产品迅速充斥了中国的文化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众文化进入了批量生产制作阶段,即集创作、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际消费阶段。在广告、媒体的助推下,互动选秀节目逐渐兴起。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任美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及时代困惑》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大众文化萌芽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特点的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我国大众文化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卡佩王朝建立之前,巴黎城的范围只限于“首都的小岛”上。腓力二世在1180年登基时,铺设了两条横穿巴黎城的街道。他还给巴黎建造了一条引水管和两处水池。对于腓力对巴黎城的改造,时人曾作出豪语说:“巴黎是王国的首都,也是王室的驻所。”
材料二
诺曼底由英王控制,居于塞纳河下游,控制着塞纳河的出海口。卢昂是南北商人往来的大商都,“商人的账册,每页都是写得满满的”,其进出口货物名目繁多。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运酒船只驶入卡雷港内。尼奥尔、圣冉·敦格里盛产葡萄酒,并拥有大量出口贸易。1210年法王收复诺曼底后,王室所在地的巴黎成为塞纳河沿岸各城市的中心,沿岸的各商人联合会部参加了巴黎的“内河商人同盟”。相对于英王竭泽而渔的税收政策,腓力二世以宽大的态度来安抚他新征服地上的臣民。他批准了卢昂的城市特权并赐给它对爱尔兰贸易的专利权,解除了市场和市集上英王理查德和约翰所课征的苛捐杂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概括12—13世纪法国塞纳河流域城市繁荣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2—13世纪法国塞纳河流域城市繁荣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大变局”的论断,初看之下,是一个关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但它却是从“百年”时段的世界历史中得到的认识。因为变迁既可以表现为“突变”,也可以表现为“延续”,而“大变局”往往是一个持续很久的过程。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把“长20世纪”纳入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把它作为近代以来世界历史长期趋势中的一个阶段,使大变局获得更加长远的时间维度。大变局的历史追溯,有一个从“近代以来”、“数百年来”,到“百年”的聚焦过程。在过去数百年的历史上就出现过很多阶段性的变化,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大变局,正是在世界历史总体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阶段性的变化,属于世界体系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摘编自俞金尧《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世界大变局的局部或整体”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巩固提升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D B A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A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主要特点:贸易双方具有经济互补性;设专门机构管理;带有不平等性、不稳定性;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存;受政治、军事关系的制约。(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
朝代:唐朝。
措施: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4分)
积极作用: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治理,为维护边疆地区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边疆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朝代史实准确、符合题意亦可)
18.【答案】
(1)特点:内容上以娱乐为主;从珠三角向内地延伸;形式上具有通俗性,传播渠道有限,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成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港台文艺的繁荣;广东靠近香港,容易受到港台文化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特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借鉴。(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新变化:本土化;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互动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观念更新;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丰富了大众精神生活;促进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文化传承与交流。(2分,任答一点即可)
19.【答案】
(1)表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繁荣,内外贸易发达;城市自治的发展;巴黎成为全流域城市的中心。(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法国王权的扩张;国王实施保护城市的政策,与城市结成利益同盟;驱逐了英国势力,塞纳河流域统一的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便捷;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商人组织力量的增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分)
阐述:在中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和商业逐渐繁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这种经济形态经过几个世纪的缓慢发展和积累,逐渐壮大。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这一过程持续了数百年,不断推动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积累。14世纪中叶开始的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思想观念上做了准备。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进一步宣扬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特权,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理论层面的成熟和发展。近代以来,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的科学理论不断取得突破,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研究探索的过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过长期的斗争,包括内战、共和时期、复辟等阶段,最终在1688年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如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1783年美国获得独立。随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从独立战争到宪法的制定和完善,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8分)
综上所述,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经济、思想、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积累和演变而来。这一过程中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