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9课《蜀道难》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9课《蜀道难》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3: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
第9课《蜀道难》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吁嚱(xū) 石栈(zhàn) 秦塞(sài) 抚膺(yīnɡ)
B.巉岩(chán) 吮血(shǔn) 鱼凫(fú) 崔嵬(wéi)
C.江渚(zhǔ) 颔联(hàn) 潦倒(liáo) 颈联(jǐnɡ)
D.万壑(hè) 飞湍(tuǎn) 萦回(yínɡ) 喧豗(huī)
答案:D
解析:D项,“湍”读tuā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前途迷茫的样子。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D.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感叹。
答案:B
解析: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3.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若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气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所守或匪亲 所守:防守的人,这是个“所”字结构。
答案:A
解析: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义愤填膺 扪心自问 曲折莹回 楹联
B.一夫挡关 豺狼之心 磨牙吮血 崔嵬
C.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开门缉盗 湍急
D.敷衍塞责 气魄宏伟 闻名遐迩 咨询
答案:D
解析:A项,莹—萦。B项,挡—当。C项,缉—揖。
5.阅读《蜀道难》第一段,下列对文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人放的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
答案:D
解析:青泥岭攀援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6.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答案:B
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互文。A项,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修辞手法;D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选B。
7.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畏途岩不可攀      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鼻不敢出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
D.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答案:A
解析:畏途:可怕的路途。对路途感到害怕是人做主语,而此句是路做主语。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8.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蛾眉巅。           B.天梯石栈相勾连。
C.猿猱欲度愁攀缘。           D.枯松倒挂依绝壁。
答案:C
解析:蛾应为峨,勾应为钩,依应为倚。
9.全是诗中地名的一组是( )
A.蜀——秦塞——蚕丛——太白
B.秦塞——太白——鱼凫——峨眉
C.青泥——剑阁——锦城——蜀道
D.太白——青泥——锦城——剑阁
答案:D
解析:本题可根据诗歌意义及语境判断。西当太白有鸟道,太白:太白山,在长安西。青泥何盘盘,青泥:青泥岭,在甘肃。剑阁峥嵘而崔嵬,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10.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一文中,连续三次出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每一次感叹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抒情、议论、描写的交替,奠定全诗的咏叹基调。
B.“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联中的“怨恨”为全诗的主旨,以撩人的琵琶怨曲,烘托了昭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这怨曲中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C.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
D.《锦瑟》一诗,紧扣“思华年”展开。诗中回忆了昔日与妻子王氏双栖双飞如庄周化蝶般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思。
答案:D
解析:“庄周化蝶般的美好生活”错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的班主任认为学生阅读的有益的课外书籍是一件好事。
B.刘老师对这一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C.杜甫的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窘迫,写了很多忧时伤怀的作品。
D.李白的《蜀道难》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 B “表示了”改为“表现出” C 改为“杜甫在晚年”。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的开篇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的作用是,表达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开路之难,赞扬了开路者的勇气。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之美。
D.小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答案:D
解析:《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必然走向崩溃的命运,揭露了封建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对被奴役被蹂躏的下层人物给予极大的同情,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13.对下列作品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代表作品《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诗。“行”又叫“歌行”,是格律诗的一种体裁。
B.李白的《蜀道难》诗歌境界博大浩淼、瑰丽奇特,诗中感慨丰富,既有对山川险阻之叹,也有对人生充满险阻、功业坎坷难成之慨。
C.词至李煜,境界始阔,开始摆脱“风花雪月”的狭小局面,《虞美人》一词因抒发了李煜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而显得情感深沉。
D.李清照的《声声慢》,沉哀入骨,尤其开篇的叠词曲折而有层次地抒写了内心的凄楚,由疑而信,由浅入深,细腻生动。
答案:A
解析:《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李白《蜀道难》)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D.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答案:D
解析:ABC 都是比喻;D借代。
15.下列各项中对“胡”在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为什么)
B.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诗经·伐檀》 (怎么)
C.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D.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
答案:A
解析:什么
二、补充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6.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 ”,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答案:郁乎苍苍|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解析:本句要注意“苍”“逆”“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 ”,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 ”。
答案:焚百家之言|多于南亩之农夫
解析:本句要注意“焚”“亩”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雨果是19世纪 (国别)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法国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我国现代小说中,祥林嫂、翠翠、方鸿渐依次是《祝福》《边城》《 》中的主人公。
答案:《围城》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在《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答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解析:本句要注意“丛”“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
①李白是唐代诗坛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在他的诗作中,山水诗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描写山水景色,而是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心中的诗情幻化成绮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②李白的山水诗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以种种瑰丽奇异的想象,制造出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抒发蓬勃的激情。如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意境的描绘,全无刻意安排的迹象。这就是李白的山水诗,情从诗中自然喷发。
③夸张是诗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山水诗中,常常用极致夸张的手法咏唱大自然的杰作,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蜀道难》中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为了显示蜀道的高耸,他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又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蜀山之险,蜀道之难,在夸张的描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在这样的基础上,李白情不自禁地咏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李白还有一些山水诗弥漫着飘逸超脱的仙心。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注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是李白向往的,它不同于喧嚣的人世,在那里李白获得的是一种闲适逍遥。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李白脱离名利的纷繁,洗去凡俗的污垢,超脱了世俗功利。诗中的自然山水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让人回味无穷。
【注】窅(yǎo):深远。
21.概括第③段所谈的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并说明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答案:在第③段中作者指出李白诗歌的特点是借助夸张手法抒发情感。作者在指出李白山水诗歌的这一特点之后,以《蜀道难》为例,选取恰当的诗句,来说明李白艺术地运用夸张手法,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的久远、蜀道的高耸及青泥岭山路的盘曲,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在极致的夸张中,诗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得以酣畅淋漓的抒发。由此,揭示出李白诗歌借助夸张手法抒发蓬勃激情的特点。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答题区间第3段,然后找到作者所谈论的李白山水诗歌的特点的语句,抓住关键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此类语句一般是议论性的语句,例如“然而李白在山水诗中,常常用极致夸张的手法咏唱大自然的杰作,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可提取出“夸张手法”“抒发情感”组织答案;第二问,可梳理第三段论述过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例如,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蜀道难》这个事例来论述李白诗歌中运用夸张手法来抒发情感的特点。
22.清代评论家赵翼评李白的诗歌“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你读过的李白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赵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白的诗歌具有想象奇伟、丰富、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特点。文中说李白的山水诗常常借助瑰丽奇异的想象,抒发蓬勃的激情,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将进酒》一诗,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几句想象奇伟,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黄河之水的势不可挡、一泻千里和人生的短暂、时光易逝,进而抒发了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感慨,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触动。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题干中赵翼对李白的评价,结合着文本中李白的诗歌特点,从象奇伟、丰富、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特点等角度,结合着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进行阐述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改编自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23.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案:①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②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与诗人的主要审美倾向有关,③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解析:解答本题,要扣住题目中“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这一要求,在文本中筛选有关信息。比如,文本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一语,第3自然段又有“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一语,等等。
25.根据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和《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静夜思》属于大众化诗歌,因为它写出了普天下人共同的情感,传播的空间广、时间长,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蜀道难》属于小众化诗歌,因为它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体现的更多是一种生命的关怀而非生存关怀。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静夜思》和《蜀道难》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然后再根据文本观点进行分析。答题时,观点要鲜明,顶好第一句就指出哪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在具体分析,说明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