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度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度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1 22: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度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汉武帝时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这一转变,取决于(  )
A.军功地主势力开始衰落 B.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C.现实政治对人才的需要 D.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2.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3.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意图实现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的第一位,最终巩固了门阀统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B.是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
C.成为魏晋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
4.宋仁宗在位四十余年,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凡台谏所言,实时行下。其言是则黜宰相,其言妄则黜台谏。这体现了当时(  )
A.监察体制发挥作用 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C.宰相更换非常频繁 D.仁宗皇帝疏于政事
5.下表是明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据此推知明代的监察官员(  )
荐举 吏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三品以上京官荐举,吏部勘核,合格授官
选补 进士、举人、监生初入仕途及被选补
改授 由庶吉士(进士通过朝考者)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按成绩优劣授职
考选 面向社会招考,有临时和定期两种,考选后择优授职
A.选拔方式多样,但都必须经过考试环节
B.来源多元,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急剧加速
C.选拔方式多样,凸显学而优则仕的理念
D.来源多元,依托权贵腐败习气非常明显
6.“闲职的存在是对经济和效率的阻碍,也变成了一种政治手段,政党间回馈其支持者的方式,这成为闲职虽然冗赘但是无法废除的原因,(英国)公职规模也在1821年达到27000人。”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国王赐官制 B.两官分离制 C.政党分肥制 D.常任文官制
7.19世纪初,对英国官吏制度的批评之声已零星出现,但政府并无改变由王公贵族“恩赐”官职做法的打算,直到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才被政府接受,议会根据其改革建议通过了一系列的相关法令。由此可推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
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 D.人民主权论的传播
8.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至1972年,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据此可知(  )
A.政务官和事务官“泾渭分明” B.文官忠实执行政府政策
C.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两官分途走向交叉互融
9.下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  )
建国初期 按资历进行晋升
19世纪30年代 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
19世纪末 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
A.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C.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遏制了总统的权力
10.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虽然在维系资本主义各项政治制度正常运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在19世纪中期以后,曾使资本主义政治产生了一些倒退、腐败现象,特别是“政党分肥”引起的政治大动荡使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换班,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由此可知文官制度的建立(  )
A.是资产阶级民主的自我完善 B.完全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倒退
11.有学者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数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官制度已经传入中国 B.清末文官制度缺乏统筹安排
C.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12.在清末,接受学堂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无需再依靠皇家俸禄谋生,他们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各种新的社会经济职业,如梁启超指出的,“现在的学问和思维方法确已有了一条大进步之路径,这里头最大关键,就是科举制度之扑灭。”这可用于说明清末(  )
A.儒家正统思想地位遭到严重冲击 B.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
C.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发展壮大 D.维新派主张对选官方式进行变革
13.如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800 400 10.53%
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14.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提出中央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此后,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 B.扩大公务员考录的范围
C.贯彻平等竞争的原则 D.优化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15.“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代表、政府首长主要采用选任制形式产生……为适应严峻革命形势与根据地分散的实际,采用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办法。”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边区政府作为民国的地方政府 B.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C.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新中国沿用统一管理干部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用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政府设有专门机构以代表国家制定考试标准,确保只关注参考者知识和能力的强弱,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优劣的影响。在开考之前把考试程序和录用条件向社会公开;考后严格按成绩高低排列名次,择优录取,在考试面前机会均等。
——王立科《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请举一例说明其他西方国家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史实。(2分)
材料二
从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到北洋政府的肇建,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推行,近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绵延三十余年,仅就纸面上的法规而言,是逐渐向西方现代文官制度靠拢,围绕着这套制度而制定的种种法规和组织系统基本合理。
——秦昊扬主编《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落实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举措。(6分)
材料三
修订《公务员法》是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修订《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制度改革经验成果上升为法律,予以巩固定型,形成一整套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人事干部管理机制。对于继续推进公务员体制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依法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公务员体制改革始终处于法治轨道上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
——薛立强《当代公务员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1分),并分析修订《公务员法》的意义。(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吏的品位分类制首先表现为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分类。官与吏“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如泾渭之分明。官可以可降为吏,吏却很少能上升为官”。明清以来,由于科举考试的八股化以及捐纳制度的法定化,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不热悉兵、刑、钱、谷等具体行政业务,所谓“司员不习公事,奉吏为师”,甚至完全将其委诸习于具体行政事务的胥吏。吏既不可能上升为官,且从事的行政事务繁剧,与其社会地位、薪金待遇大不相称,必然会利用其经手公务的便利大肆中饱私囊,擅作威福,结果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一大行政公害,即所谓“衙蠹”。
材料二
北洋政府废除了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根据文官所从事的职事类别,将文官分为行政官、外交官、技术官、征收官、审计官、法院书记官、监所官等系列。尽管文官仍有高等与普通之分,但从前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吏从此获得了文官的身份以及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普通文官还可以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晋升为高等文官。由于各级官员的职位不受上级官员个人威福的影响,就有可能使他们摆脱对上级官员的应酬而专意于行政与技术业务工作,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其特权。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武乾《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官吏品位分类制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洋政府文官分类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致仕年龄 “诸职事官司七十听致仕……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致仕手续 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中省奏闻”
致仕仪式 “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
致仕待遇 政治上,贞观二年(628)九月诏:“内外方形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后又规定“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即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参与国事决策。 经济上,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恩,可经全俸;六品以下,则有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司侍养”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度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A C C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答案】
(1)公开考试和平等择优(任答1点给1分)。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1分)(任答法德日等国也给1分)
(2)近代文官制度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独立的考试院负责;颁布《考试法》等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更加完备;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任答3点给6分)
(3)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分)
意义: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人事干部管理机制;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公务员体制改革始终处于法治轨道。(任答3点给3分)
17.【答案】
(1)弊端:等级森严,升降单一,不利于调动吏的积极性;吏由官选任,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利益集团;官员业务能力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吏社会地位低,待遇差,使其滥用职权造成腐败。(8分)
(2)特点:依据职业分类、官员身份平等、通过法律保障、依据考试晋升、官员业务能力强。(6分)
影响:调动了文官积极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为后世提供了借鉴。(6分)
18.【答案】
认识:唐朝的致仕制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灵活性。(3分)
唐代初期,因隋末期间起义频发,经济需要恢复生产,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一方面延续了隋朝的致仕条件,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即“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鼓励国家稳定和建设人才继续留任。唐玄宗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一方面唐朝国力强盛,另一方面玄宗皇帝精简官员,为致仕制度发展奠定基础。唐玄宗时期的致仕标准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亦听致仕”,进一步放宽了标准,具有灵活性。正是因为唐朝致仕制度具有灵活性,导致了致仕制度的不成熟。唐懿宗至哀帝时期,致仕成为宦官、权臣和藩镇打击政敌、把控朝政的工具。
综上所述,唐朝致仕制度在初期沿袭了隋朝制度,并随着自身政治发展的历程进行调整,具有灵活性。(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