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1 22: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树德中学高2023级高二下期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赋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为了弥补人性的这一不足,理学家在方法论上()
A.强调“知行合一”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主张“格物致知”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2.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福田经变》(福田是指佛教因果所言能生长福德之田。经变,是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局部图。壁画描绘了福田“广施七法”中的旷路做井、架设桥梁等画面。据此可知()
A.佛教开始通过敦煌传入内地B.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民众的生活与商品关系密切D.儒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3.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西学传有入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4.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一罗马一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一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A.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B.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D.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5.就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曾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A.促进了文化交流B.扩大了疆域版图
C.增强了经济实力D.拓展了贸易范围
6.位于秘鲁境内的“查文德万塔尔”遗迹,是一处发端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祭祀中心,当地出土了产自秘鲁南方的朱砂、智利北部的青金石、厄瓜多尔沿海的大凤螺等物品。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古代南美文明()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C.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D.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7.赫梯王国(约前1650-前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A.实际作用有限B.彰显王室权威
C.推崇宗教信仰D.笼络社会上层
8.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9.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0.12.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的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A.对世俗生活的追求B.工商业阶层壮大
C.人文主义广泛传播D.天主教会的衰落
11.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2.有学者指出,欧洲大陆各国酝酿多年而无力实行的资产阶级变革,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完成了。这种摧枯拉朽的促进作用,对各民族影响极其深远。该学者意在强调拿破仑战争()
A.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兴起B.推动欧洲开始由专制向民主过渡
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D.增强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
13.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14.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15.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16.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A.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B.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此俗自尧舜传承,民间以“尘”谐音“陈”,寓意除旧布新。-《吕氏春秋》“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宋《东京梦华录》“正月朔日,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焚香致祭,以祈一岁之安。-明《帝京景物略》“春联者,即桃符也,自腊月廿四至除夕,户户易新,朱笺书吉语,以迎祥祉。”
-清《燕京岁时记》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春节习俗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文化内涵。(8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阿拉伯学者伊本·海扬曾指出:“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阿拉伯帝国时期,国家支持学者们系统翻译了希腊哲学、波斯医学和印度数学典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代数学、天文学新理论。12世纪后,这些成果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知识来源。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唐宋时期,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商人通过海陆丝绸之路频繁贸易。泉州出土的宋代伊斯兰教墓碑显示,当地有完整的阿拉伯人社区。明朝《瀛涯胜览》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曾向阿拉伯地区赠送瓷器、丝绸,并带回阿拉伯天文仪器和《回回药方》。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火药)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与阿拉伯文化对外交流的异同。(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对当今文明互鉴的启示。(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7年4月,德国空军应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要求,对不设防的格尔尼卡小镇实施无差别轰炸,造成2000余名平民死亡。毕加索愤而创作巨型油画《格尔尼卡》,画面以黑白灰三色呈现:怀抱死婴的母亲仰天哭号,手握断剑的士兵倒地,惊惶逃窜的妇女拖着残腿,公牛象征法西斯暴政,濒死的马匹代表受难的西班牙人民,电灯象征希望。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反战艺术档案》更高层
材料二
战前,该画曾巡展欧洲,推动公众反对代表绥靖政策得《慕尼黑协定》。二战期间,德国军官参观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时询问:“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1981年《格尔尼卡》回归西班牙时,政府特别建造防弹玻璃展厅,将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
-据《20世纪先锋艺术史》整理
材料三
-毕加索《格尔尼卡》局部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格尔尼卡》所反映的战争特点。(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尔尼卡》如何体现“战争与文化的交互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14分)(要求:所选文明符合题目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1.C
  2.B
  3.C
  4.D
  5.D
  6.C
  7.B
  8.D
  9.C
  10.A
  11.A
  12.C
  13.D
  14.C
  15.C
  16.A
  17.
  (1) 内容:扫尘(腊月清洁,除旧迎新);守岁(除夕夜团聚守夜);祭祀祈福(官方与民间祭祀活动);贴春联(书写吉语,驱邪纳祥)。文化内涵: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时序,如扫尘对应岁末清洁);家国情怀(官方礼仪与民间习俗融合,如明清祭祀);崇德尚礼(通过仪式传递伦理规范,如守岁强调家族凝聚);趋吉避凶(春联、祈福反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合理念等。
  (2) 价值:增强人的生活幸福感;利于家庭和谐;促进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
  18.
  (1) 相同:对外交流均持开放态度主动交往;以贸易为主要载体(海陆丝绸之路贸易频繁);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相互影响(中国输出瓷器丝绸,输入阿拉伯仪器和设备);均影响欧洲近代社会到来;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均有官方和民间参与。差异:对外来文化输入,阿拉伯文化接纳外来文化,既有传承还有创新如发展出代数学理论;中国更多直接运用如阿拉伯的仪器和药方。对外文化输出上,中国文化更具本土性(瓷器丝绸)、包容性(阿拉伯人社区);阿拉伯与西方联系更密切,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2) 对当今文明互鉴的启示:开放包容的态度;平等交往、和平交往;重视文化的转化创新。
  19.
  (1) 战争特点:非人道性:针对平民的无差别轰炸(结合材料一死亡人数及画面中母亲、婴儿形象);破坏性:文明载体(小镇)的毁灭与人体肢解符号化呈现(断剑、残腿等视觉元素);强权压迫:公牛象征法西斯军事霸权凌驾于人性之上。
  (2) 交互影响分析:维度 1:战争对文化创作的驱动:西班牙内战与法西斯暴行直接激发毕加索创作动机;艺术家通过文化符号(如电灯象征希望)实现历史记忆的视觉重构。维度 2:文化作品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黑白灰色调摒弃浪漫化渲染,强化战争残酷本质;该画巡展欧洲有利于激发公众反法西斯精神情绪。维度 3:文化遗产的战后意义建构:联合国将原作列为“人类共同记忆”,成为人类文明的警示,有利于当代反战教育。
  20. 示例:古希腊文明印证了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在政治制度方面,古希腊创建了城邦制民主政体,这是一种公民自治的民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奠定了基础。在雅典,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都有权参与决策,这种制度设计直接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经济生活方面,古希腊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这种经济活动催生了古希腊人对于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也在物质创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在思想文化方面,古希腊哲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构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古希腊的文学、戏剧等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古希腊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在古希腊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