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3: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
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答案:C
解析: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了七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
B.“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景物烘托,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说明分离时的依依不舍。
D.“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回去,客人也不出发了,侧面烘托琵琶女弹技的高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C项,这里是互文手法,主人和客人是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故选C。
3.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C.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D.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D项,“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赏析不正确,最后两句是哀景。所以选D。
4.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C
解析: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5.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答案:B
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互文。A项,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修辞手法;D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选B。
6.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写声音,声韵感强;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
B.“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的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妙语点睛,描绘了余音袅袅、弦外有音、无声处有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D.“犹抱琵琶半遮面”——肖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
答案:D
解析:因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有难言之痛,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非神情忸怩,也非年老色衰不愿见人。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醉不成欢惨将别 惨:悲伤
C.钿头银蓖击节碎 节:节拍 D.如听仙乐身暂明 暂:忽然
答案:A
解析:快:畅快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似乎平生不得志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我从去年辞帝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⑤⑥与今义同。“明年”古译的第二年,今译是来年。“因为”现在是一个连词,古译是因此写下。“志”古译是失意的意思,今译是志向。“敛容”古译是正容,今译是收起脸色。“故”是原来,一样。“辞”是辞别。
9.下列句子中,书名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琵琶行(并序)》中关于音乐的描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B.《〈孔雀东南飞〉(并序)》讲述了一个被封建家长制摧残的爱情故事。
C.《焦点访谈》是许多观众非常喜爱的节目。
D.当年的《小兵张嘎》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答案:A
解析:B中书名号的形式应与A相同;C与D中的书名号应为引号。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B.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马骑人”。
C.团长把蜡烛,移到正在察看地图的师长面前。
D.两个落难的男女此时有什么感触呢?这正应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答案:B
解析:A.“迷惘”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表总起下文;C.句中逗号去掉;D.句号在引号外。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⑴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B
解析:A项,前“而”表修饰,后“而”表转折;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乎”为“早”,后“乎”为语气词“呢”;D项前“于”为“向”,后“于”为“从”。
12.下列各选项中对“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得到,获得)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希望)
C.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行(并序)》(实现,成功)
D.此言得之。《六国论》(适宜、得当)
答案:B
解析:能够,可以
1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重新掌灯
B.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掩盖抑制
C.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手:随手
D.曲终收拨当心画 当心:中心
答案:B
解析:掩抑:低沉抑郁。
1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 )
A.在语法方面,古今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 ”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B.地震已造成14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土木结构房屋倒塌600余间,砖木结构房屋50余间。
C.《〈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琵琶行〉并序》,这三篇课文应该细读精研。
D.有个人极其聪明,他问教士:“什么合乎上帝的心意 ——是说话,还是做事。”
答案:A
解析:B“重伤”后用分号;C“并序”加括号,前面的单书名号去掉;D句号改为问号。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分别将古典诗歌推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峰。前者有“诗仙”之誉,后者被称为“诗圣”。
B.王勃,字子安,少有才名,被誉为神童;与骆宾王、王昌龄、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其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该篇又题为“滕王阁诗序”。
C.《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唐代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作者白居易为唐中期著名诗人,为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D.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曾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答案:B
解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王昌龄”改为“卢照邻”。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陟罚臧否
解析:默写都是课文中的句子,没有什么难度。只是有些字还是容易写错的,得小心。“陟罚臧否”中的“陟臧”,前一个字较生僻,后一个易写错。
17.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孔子《论语》)
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
解析:默写都是课文中的句子,没有什么难度。只是有些字还是容易写错的,得小心。题中的“弘”因为音与他字相近故易写成别字。
18.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答案: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默写都是课文中的句子,没有什么难度。只是有些字还是容易写错的,得小心。本题中的“挟”“遨”易写成错字,要注意笔画。
19.群贤毕至, 。 (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少长咸集
解析:默写都是课文中的句子,没有什么难度。只是有些字还是容易写错的,得小心。题中的“咸”易写成错字,要注意笔画。
20.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
解析:默写都是课文中的句子,没有什么难度。只是有些字还是容易写错的,得小心,如“乍”“浆”。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河殇
舒 婷
(1)我们兄弟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个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2)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3)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4)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领队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5)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6)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分到了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向房东家买了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个人。
(7)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着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八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8)悄悄坐在河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9)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10)深山砍柴火出墟,农民总是告诫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身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11)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小河小溪也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12)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13)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14)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选自《新华文摘》)
注:知青,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务农的城市知识青年。
21.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8字以内)
答案:用拟人的手法生动表现了河水的涨溢。
解析:考查对修辞的灵活运用。
22.第(11)自然段画线句子“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请结合原文说一说具体指什么教育。(25字以内)
答案: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接受善良淳朴乐天的教育。
解析:因为“河”本身有象征意义,根据文段可以分析得到答案。
23.按照“河是我们的避难所”的形式,总结一下全文的内容,再列出三个方面。
答案:(1)河是爱情的摇篮;(2)河是生活休息的场所;(3)河是人格教育的场地。
解析:要用排比的形式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要精练。
24.文章最后一句“祈求河的宽恕”指什么?(25字以内)
答案:珍惜环境,珍惜情感,珍惜生活,珍惜文明与文化。
解析:也是拟人的写法,但更加有表现力。
四、语言表达题。
25.从下面这则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将材料概括成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不超过50字。
听到乐刘会的呼救声,救援人员闻讯赶到此时乐刘会压在废墟中已近70个小时,援救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告诉记者:
“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我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
“我听到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
“没有(你们的)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
“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
“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
在废墟中,她告诉其他被埋的同事:“一定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她熬过了漫长的时间
5月15日下午4点,被埋72个小时后,乐刘会终于获救当躺在担架上的乐刘会看到妈妈时,她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
论点:(不超过10个字)
论据:(50字以内)
答案:论点:信心能创造奇迹。
论据:四川地震中,乐刘会被埋在废墟中72个小时她坚信会有人来救援,并不断地鼓励同事,最终获救。
解析:本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本题主要就是论述信心能够创造奇迹;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⑤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