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6课《声声慢》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6课《声声慢》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3: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
第16课《声声慢》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面是宋朝高观国的词《声声慢》的下片,填入横线处的两句正确的一项是( )
卷地香尘不断,最得意,输他五陵狂客。 , 。绞绡暗中寄与,待重寻,行云消息。乍醉醒,怕南楼吹断晓笛。
A.无限眼边春色,楚柳吴梅 B.无限眼边春色,楚柳更兼吴梅
C.楚柳吴梅,无限春色 D.楚柳吴梅,无限眼边春色
答案:D
解析:结合《声声慢》词牌特点,此处前句是四字,后句是六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上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好观众。
答案:A
解析:A项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B项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主语是“我军的投水雷舰艇”所以不适合。C项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本句批驳“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现象,没有祸害转嫁,属于望文生义。D项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一般指为人处世或动作怎样,不能修饰形体。
3.下面对宋代词人的姓名、词牌、词中句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苏轼——《念奴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C.李清照——《声声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答案:C
解析:应为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介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答案:A
解析:A.穿靴戴帽: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此处使用正确。B.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处不合语境。C.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物品。对象不当。D。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对象不当,感彩不当。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B.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词有词牌,词牌对词作的内容起概括的作用。
C.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所学《登建康赏心亭》及《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南渡后所作。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土,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答案:C
解析:A项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项中“词牌对词作的内容不起概括性的作用”。D项中《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佳作。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答案:C
解析:“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多用于古物的鉴定。“甄别”是指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色泽”,指颜色和光泽。“色彩”是指丰富多样的颜色。“终于”,副词,到底,最终。“最终”,指最后;末了。“适量”,指数量适宜;适当的数量。“适当”,(形)合适,妥当。依据语段中的“研究”“分析”等字眼,第一空应选填“甄别”一词,突出“慎重”;和“成分”’硬度”等并列,着重强调颜色和光泽,不是强调颜色的丰富,所以第二空选“色泽”。 “终于”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有时候也反喻不希望的事情最终发生,和语境不合。由此可以确定选C项。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语堂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文笔清雅、闲适。代表作有散文集《剪拂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B.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后期词作常含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C.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的内容以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为主。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答案:C
解析:彷徨——呐喊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其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冲淡自然、恬静平和,在一定意义上是陶渊明性情的写照。
B.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与其自身遭遇相联系,前后期风格不同,《声声慢》是其抒发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的代表作。
C.《彷倒》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塑造了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经典形象,他们都是受到精神和肉体双重迫害的弱者。
D.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乃至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代名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孔乙己、阿Q是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祥林嫂是小说集《彷徨》中的人物
9.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答案:B
解析: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踟蹰: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第一个空处应是指“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动、起伏”,选“徘徊”恰当。积聚:积累,聚集。积淀:积累沉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第二个空处,“积淀”更符合语境。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如果国家的君主、大臣等。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根据对象“我们每一个人”,用“废寝忘食”恰当。
10.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作者以实写方式,描绘了眼前千里烟波、低沉暮霭与辽阔楚天,表达自己对前途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的感受,抒发了内心凄婉哀怨的情感。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道出了作者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在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与无奈。
C.《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作者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西沉的落日与失群的哀雁的悲凉之景。这一景情结合之句颇具的暗示性,作者借此表达对南宋王朝渐衰,英雄孤独落寞的抑郁悲愤之情。
D.《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让人们看到了菊花飘零一地的深秋悲凉之景。然而飘零的何止是菊花,作者以花写人,写尽了自己遭遇不幸而憔悴不堪的内心。
答案:A
解析:“实写方式”“眼前”错。
二、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1._______,________,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答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解析:本句要注意“蚩”“贸”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解析:本句要注意“锱”“铢”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答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遗”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解析:本句要注意“骤”“遗”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本句要注意“第”“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有删改)
16.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
答案: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本中介关键句子进行归纳。比如,第三段末尾一句:“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表现的是家愁和情愁。第四段中有一句:“国运维艰,愁压心头。”表现的是国愁。第五段中有一句:“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表现的是学术著作未成之愁。
17.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举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
答案:①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②四处逃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③生逢乱世,无人理解,遭人歧视,怀有超越时空的孤独。
解析:回答本题,要在文本中仔细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文本第二、三段写她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从文本第四段可看出她四处逃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从文本第四、五、六这三个段落可看出她生逢乱世,无人理解,遭人歧视,怀有超越时空的孤独。
18.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反衬手法的好处。
答案: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回答本题,应该先明白所谓“反衬”的意思是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在文本中,写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是为了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写当时世道的艰难是用来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写李清照在爱情、生活方面的磨难是为了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写反映当时世风的小女孩的话“才藻非女子事”是用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9.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 廖廖数笔,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③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词的上片写泛舟湖上所见。开始写道:“轻舟短棹西湖好。”“轻舟短棹”即驾着轻舟划着短桨。“轻舟短棹”表现出了轻松、悠然、自得的愉快感觉。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西湖风光好,驾着轻舟,划着短桨,多么自在,多么逍遥。接着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是视觉,突出了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笙歌”指合笙之歌。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乐唱歌。《礼记·檀弓上》中写道:“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唐·王维《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酬客应制》中也写道:“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笙歌”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歌唱形式。“处处随”即随处跟随着,到处都能听到。是听觉。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笙管伴奏的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其中“隐隐”即若有若无,声音很小。词人这样写,就是用声音反衬西湖的宁静。这几句描写,词人运用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法,并把形象与声音结合,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20.说说作者在下阙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②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下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感受。词人写道:“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涟漪”指水的波纹。《诗经·魏风·伐檀》中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琉璃”亦作“瑠璃”,是指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制作而成的产品,其色彩流云璃彩、美轮美奂,晶莹剔透、光彩夺目。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无风的水面,好似琉璃一样光滑,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有船桨轻微的划动,荡起了细浪。这里,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结句“惊起沙禽掠岸飞”却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其幽静。这里的以动写静,与唐时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王维《鸟鸣涧》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及其《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词作是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