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7课《滕王阁序并诗》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7课《滕王阁序并诗》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4: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
第17课《滕王阁序并诗》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帝阍(hūn) 翼轸(chěn) 台隍(huánɡ) 瓯越(ōu)
B.睢园(suī) 棨戟(qǐ) 龙舳(yōu) 簪笏(zān)
C.涸辙(hé) 捧袂(mèi) 凫渚(zhǔ) 多舛(chuǎn)
D.睇眄(miǎn) 孤鹜(wù) 遄飞(chuán) 叨陪(dāo)
答案:C
解析:A.轸:zhěn;B.舳:zhú;D.叨:tāo
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喝了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
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即使遥远,乘着旋风也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C.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孟常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虽:虽然。
文言文中,连词“虽”有两个义项:①虽然;②即使。
作表转折关系的“虽然”讲时有三种情形:1.用于“已然”时态:对已经实现的事实先表示承认,然后再转折到正意。如:《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面对客观事实的回答与分析,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2.用于自己,表示自谦。如:《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而”、“然”与之呼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如:苏轼《石钟山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作表假设关系的“即使”讲时也有三种情形:1.用于“未然”“将然”时态:对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先承认,然后再转入正意,表示结果或结论不受其影响。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不能察”是设想的情形,后面分句与之构成假设关系。
2.用于他人,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如:《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作者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语,“虽”解释为“即使”才合乎语境。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犹”、“亦”与之呼应。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例句中“虽……亦……”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也……”。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昔日的南昌郡城,如今是洪州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
B.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
(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儒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
C.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代的俊杰。
D.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词采如蛟龙腾空、凤凰起飞,那是文词宗主孟轲;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
答案:D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孟学士”不是孟轲。孟学士,当时座上客,名字不详。学士,掌著述的官。在句子中“孟学士”不用翻译。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B.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英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一所楼阁。李元英后封为滕王,所以此楼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阎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缮,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当地在此大宴宾客,于是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文。
C.这篇序文,实际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D.文中用典贴切,简练含蓄。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答案:C
解析:C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抒发的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感和不甘于现状的奋发心。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等到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狂放、不拘礼法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日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等:等同
“等”字的用法及意义:名词,1.整齐的简册。2.等级,辈分。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3.类型,样子。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1.比较,称量。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史记》2.等待。只等来日天明。《水浒传》
形容词,相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副词,何。念君等为死?(王维诗)
6.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自己并不像是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C.他日趋庭,叨陪里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会;今天举起双袖作揖谒见阎公,(受到阎公的接待)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
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得意生不逢时,(只能)抚弄着司马相如的赋独自叹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杨意不逢”不是“杨得意生不逢时”,而是“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的人来举荐”。此处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杨意,即杨得意,做过掌管皇帝猎犬的官。他曾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赋。
7.下列句子朗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屈/贾谊/于长沙; 声断/衡阳/之浦
C.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龙光/射/牛斗之墟; 宾主/尽/东南之美
答案:C
解析:应为: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8.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路请缨”与“有怀投笔”句,表达了只能羡慕他人的遗憾和空有报国之志的感慨。
B.“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句,写省父和拜见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C.“杨意不逢”句,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钟期既遇”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说明自己今日得遇知音,今后得志有望。
D.本段述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和期望得遇知音的心情。
答案:C
解析:对“钟期既遇”的理解不对。
9.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奉宣室以何年 ③ 老当益壮
② 处涸辙以犹欢 ④ 穷且益坚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①介词,在 ②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关系。 ③④均作“应当”讲“以”可以用作连词,也可以用作介词。“以”作连词,相当于“而”的用法,其突出特征是处在两个动词(动宾短语)之间,形成(动词〈动宾短语〉+“以”+动词〈动宾短语〉);或者处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状语+“以”+动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来”“为了”。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才”“以至于”。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偏正关系,“以”前面的成分常常是后面的状语,译为“来”“去”“而”“地”等。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以”作介词,其标志是“以”+名词,主要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译为“把”;介绍动作行为所依赖的工具、手段、前提,译为“用”“拿”“依照”“同”“按”“凭借”;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在”“于”。这些用法很多在高考题目中都已出现过。
记忆虚词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最常用的虚词背诵下来——通过阅读实践,背诵典型句子来记忆;二是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的方法。
10.对下列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写自己闯入聚会,委婉含蓄、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看”“望”,实际上是在想,此处用的是双关手法,十分巧妙。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含蓄地写出了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答案:C
解析:这两句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不是“含蓄地”写出
11.典故中与诗文所涉及的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凌彭泽之樽——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B.奉宣室以何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C.光照临川之笔——此一生得意,唯在临川四梦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C
解析: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临川四梦:是明代汤显祖的作品,涉及的人物是汤显祖。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雄州雾列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D.俊采星驰
答案:B
解析: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13.下面各句中的“介”与“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中的“介”词义相同的一组( )
A.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B. (看介)这早晚了,还不见女学生进馆,却也娇养的紧。
C.介居二大国之间。
D.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上。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介”都为“个”的意思。B.“介”是元杂剧术语,指“做一动作”;C.“介”为“居中,在中间”;D.“介”为“铠甲”。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B.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一所楼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李元婴后封为滕王,所以此楼命名“滕王阁”。唐高宗时阎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缮,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当地在此大宴宾客,于是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文。
C.这篇序文,实际是一篇每句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D.文中用典贴切,声色并陈,许多佳句都成了千百年来流传的成语。
答案:C
解析: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感和不甘于现状的奋发心理。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作品《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B.“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又叫楚辞体,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是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C.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D.《滕王阁序》选自《王子安集》。原题作《滕王阁诗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答案:B
解析:B.“春秋”说法错。战国。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逸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序》。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有改动)
16.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回答。
答案:指的是王勃;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况且王勃又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赣江之水写起容易产生对王勃的追思。
解析:这是理解句子中重要词语及其关系,一是要明确其内容指向,二是要解读它们的关系,由于这句话在文本开头,就要联系下文甚至全文内容去筛选整合,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答案。本文涉及的概念有三个,即赣江——滕王阁——王勃,文章的落脚点在王勃,这句话放在开头还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只是此题没有要求回答。
17.文中划线句子“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成为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这句含有哲理的话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却被世俗所羁绊,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留下落魄溺水而死的遗憾。这句话启迪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要因选择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抱憾终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解读句子基本的字面意思,然后解读其背后的含意,最后回答它在文中的结构、主旨、思想启迪方面的作用。本题的作用重在思想启迪。
18.文章为什么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王勃曾在滕王阁抒写才情,写就了《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闻天下。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2)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诗作赋的昂扬奋发的精神,既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同时又表达了对王勃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的遗憾与伤痛。
解析:这种试题表面考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实际是探究作者命题立意的目的,一般从题目是全文的核心,题目给读者以某种内容或内涵的提示,题目暗示的主题等几个角度去思考,本题独特的地方在于题目中滕王阁背后的是王勃,要从王勃与滕王阁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去解答。
(二)[双调]水仙子 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佩①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注】神仙环佩: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
19.此曲意境幽远,技巧娴熟,请对曲中“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加以简要赏析。
答案:①连用名词,组成一组意象群,勾勒了一幅死寂、萧疏之景。②对仗工整,使全曲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③景中寓情,“废”“静”两字意蕴深厚,奠定了全曲感伤的基调。
解析:此题属诗歌鉴赏题中的分析意境型,要求就曲中的两句简要赏析。分析意境型的答题步骤一般为: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概括景物特点(一般为两个双音节词)或点明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表达效果。“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两句很明显是纯名词组合,可以展开想象描述画面,扣住几个意项也很容易概括出意境寂静、萧条、冷落的特点,伤感之情就不言自明了。
20.“神仙环佩今何在?”这一设问起着“关节”的作用,使得全曲意脉贯通,浑然天成。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问句一转,便由废圃扩及整个西湖、整个历史兴衰、人世沧桑,抒写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的慨叹。
解析:问“神仙环佩今何在?”这句在曲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提示“使得全曲意脉贯通,浑然天成。”只要理解句意,并扣住标题,便可以分析出该句在结构上,主要起到了由前面的废圃引起下文的作用,只要结合诗句来分析即可,紧扣“叹”字可以领悟到作者由废圃而兴发的昔盛今衰的感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