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初二语文答案 2025.4
一、基础·运用(共 14分)
1. B (2 分)
2. C (2 分)
3. D (2 分)
4. (2 分)通过这次清明活动,同学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缅怀(铭记……动宾搭配得当 1
分)先烈的丰功伟绩,在传统民俗体验里感悟到清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踏青赏春时拥抱美
好的大自然。(调序正确 1 分)
5. A (2 分)
6. B (2 分)
7.(2 分。书体特点判断正确 1 分;将书体特点与清明节令特点、情感及文化内涵结合并言
之成理,1 分。)
答案示例 1:选择 A。A 是行书,笔画灵动,行云流水,体现了清明节追念先人的情感内涵,
彰显了清明作为传统节日的承续和发展。
答案示例 2:选择 B。B 是隶书,蚕头雁尾,端庄古拙,体现了清明节所蕴含的浓厚质朴的
情感,彰显了清明节悠久的历史文化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分)
(一)默写古诗文。(共 6 分)
8.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9. 无为在歧路
10. 波撼岳阳城
1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共 6 分)
12. B(2 分)
13.答案示例:《关雎》中作者通过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
淑女,钟鼓乐之”的反复吟咏、一唱三叹(1 分),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热切思慕和执着追求
之情层层推进,生动地展现出来(1分)。《子衿》两节诗在结构和字数上几乎完全相同,只
是更换了“衿”与“佩”“心”与“思”等几个字,形式上具有整齐划一的美感,读起来朗
1
朗上口,节奏感强(1 分),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期盼(1 分)。
(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共 8分)
14.C (2 分)
15.丙 (2分)
16.(4 分)
①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②忧伤凄苦 (孤寂凄凉/抑郁孤独)
③清静恬淡 (宁静恬淡/宁静清/闲雅/趣) ④又何必与尘俗恶界(区区较尺寸)
参考译文:
【乙】山深自有幽雅的胜境,真正的意趣有很多。当春末夏初之时,走向树林与山峰,
只见松树和竹林互相映衬。纵观远眺,景色宜人。路边的野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似有似无
闻之让人心里宁静安怡,不是檀和麝那种浓郁之香。山中的鸟儿雌雄相和,好像在你一言我
语在讲话,听来甚觉清雅有韵律,不是笙簧这样的乐器可比拟的。其实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
赐更是一切的关键,目光所及之处让人开心愉悦,安静地观赏也不觉得厌烦。有时会抱古琴
到松树下的大石头上弹奏一两首,潇洒闲适得好像灵魂离开了肉身,感觉自己已是画中人物。
远远听得见山村茅屋正午时分的鸡鸣,还有砍树伐木发出的声音,与我弹奏的樵答曲相互应
和。经过山丘和沟壑,更觉得出世几层。能欣赏到此番风景没有任何费劲之处,全凭脚步就
能到达,何处不是我栖息的所在呢?又何必和世俗之人,分辩你多我少呢?
三、名著阅读(5 分)
17. 答案示例一:我在阅读《<史记><汉书>第九》时,联想到八上学习的《周亚夫军细柳》
一课的作者司马迁(1 分)。阅读完《<史记><汉书>第九》后,我更加详细地了解到司马迁的
人生经历、遭受李陵之祸的过程以及奋发著书的原因(1 分),了解到他为完成父亲遗志,一
人书写《史记》这部书,使其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艰难历程(1 分),敬佩之
情油然而生(1 分)。(语言表达 1 分)
答案示例二:我在阅读《诗经第四》后,仔细了解了诗经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等(1
分)。由此想到《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起兴(1 分),既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又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1 分)。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经》的诗歌更加生动、富
有感染力,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1 分)。(语言表达 1 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21分)
(一)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7 分)
18.A(2 分)
19.B(2 分)
2
20.(3 分)①古老的神话故事与当代观众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②哪吒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也激励了一些面对
生活困境的当代人
③新技术应用为艺术表现力赋能
(二)阅读《挖荠菜》,回答问题(14 分)
21.(4 分)①坦然(享受) ②“我”在菜市场看到人工培育的荠菜出售
③遗憾 ④孩子们漫不经心地吃我给他们精心调好的荠菜
22.(3 分)答案示例:不能。第②-⑦段讲述了“我”幼时因饥饿偷吃东西被追打的痛苦回
忆,突显荠菜在苦难岁月中的宝贵,写出了“我”对荠菜怀有特殊情感的原因,为下文写我
对荠菜怀有特殊情感作铺垫。
评分标准:(②-⑦段讲述的回忆 1 分;凸显荠菜的宝贵/特殊情感 1 分;为下文做铺垫 1分)
23.(3 分)
答案示例一:【甲】句中的“提”、“迈”、“奔”的一系列动词(或动作描写)(1 分)写出了
挖荠菜时轻捷欢快(愉悦、高兴、享受)(1 分),表达了作者对荠菜的喜爱之情(1分)。
或者“挥动”、“招呼”、“欢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不仅赋予荠菜以勃勃的生命
力(1 分),而且形象反映出作者作为生活的主人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豪情。(1 分)
答案示例二:【乙】句中微笑是“迁就”的,动筷是“懒洋洋的”,而且只“漫不经心”地“挑
上几根”…… 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1 分),写出了孩子们对荠菜的不感兴趣(1 分),表
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膜。(1 分)
24.(4 分)
答案示例:
①荠菜与“我”童年的饥饿记忆紧密相连,是那个苦难时代难得的美食和慰藉。(对应②-⑧
段)
②解放后能自由挖荠菜的体验,带给“我”一种坦然的享受感。(对应⑨段)
③尽管城市里有人工培育的荠菜,但“我”仍怀念野地里的荠菜,反映了对那段艰苦却真实
生活的情感依恋(或寄托)。(对应⑩段)
④我通过带孩子们去挖荠菜、分享荠菜,希望能消除与年轻一代的隔膜,让他们理解上一代
人的经历和价值观,珍爱生活,懂得幸福。(对应 - 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