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鲁迅
题目解说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鲁迅《阿Q正传》
题目解说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的意思。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序
优胜纪略
续优胜纪略
恋爱悲剧
生计问题
从中兴到末路
革命
不准革命
大团圆
无姓无名叫阿Q 有理有据归正传
自尊自负充阔人 自轻自贱打虫豸
怕硬等候哭丧棒 欺软羞辱小尼姑
渴望恋爱戏吴妈 横遭毒打订条约
断生计迁怒小D 偷萝卜聊慰饥肠
上城偷盗得中兴 返乡销赃享敬畏
神往革命做大梦 图谋造反闯小庵
盘小辫有心造反 投鬼子不准革命
想造反无辜被捕 被示众有恨难圆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阿Q正传》内容简介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未摧垮反动封建势力,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革命派却惨遭屠杀。
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中国的出路何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冷静观察社会,探索中国的出路。
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他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
写作背景
任务一:识其人——初识阿Q
活动1:初步解读人物,为阿Q制作档案
姓名 年龄
籍贯 行状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瘦伶仃、厚嘴唇、癞疮疤、黄辫子
30左右
不详
渺茫
雇农
打短工
无
未庄土谷祠
喝酒、
押牌宝
阿Q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无依无靠
地位低下
贫困潦倒
思考1:通过以上信息,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潦倒的雇农。
未庄居民、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
思考2:小说节选中除了阿Q,还描写了哪些人物或人群?
1.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闲人,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
(阿Q、未庄居民、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
活动2:换视角看人物,给人物地位排序
2.如果你是阿Q,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重新排序,并给出理由。
(阿Q、未庄居民、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
活动2:换视角看人物,给人物地位排序
旁人眼中阿Q地位:低
阿Q眼中自己地位:高
矛盾 冲突
活动2:换视角看人物,给人物地位排序
任务二:观其行——深入阿Q
与人物相关的事件
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
未庄闲人以调笑殴打阿Q为乐
众赌徒设计抢走阿Q赢的赌钱
王胡打阿Q
假洋鬼子打阿Q
阿Q戏弄小尼姑
活动1:梳理情节,感受冲突(小组合作)
思考1:被闲人取笑、被打时,阿Q是怎样表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心理。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
思考2:阿Q赌博,被抢钱,他是何种心理?
自我摧残
自我安慰
自我麻醉
思考3:阿Q被赵太爷打了后,他又有什么表现呢?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
思考3:阿Q被赵太爷打了后,他有何种心理?
奴性十足
自我得意
妄自尊大
自我欺骗
思考4:当阿Q被王胡打了后,他有什么心理呢?
争抢好胜
欺软怕硬
妄自尊大
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思考5:当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后,他有何表现?
懦弱卑怯
奴性十足
生平第二件的屈辱
思考6:为什么被赵太爷打,阿Q为此得意了很久?而被王胡、假洋鬼子打,他却感到屈辱呢?
赵太爷——比阿Q地位高
王胡、假洋鬼子——阿Q认为他们地位低
思考7:当阿Q遇到小尼姑时,他是何种心理?
卑鄙无赖
蛮横霸道
哗众取宠
尽情欺辱
赏鉴家——看客
他们不但没有同情心,而且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
思考8: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 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
活动2:根据课文情节,总结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思考:阿Q在面对他人的欺辱时,采用了什么办法呢?
精神胜利法
任务三:探其源——性格产生根源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实质是逃避现实,自我麻醉。
思考1:“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思考2:阿Q精神胜利法是怎样产生的?形成原因?
提示:注意阿Q的身份、性格,结合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等进行思考。
精神胜利法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产生土壤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
小说写于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民主共和观念。但它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下,思想没有得到启蒙和解放。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 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失去反抗的意识,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任务四:思其深——阿Q的现实意义
政论文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思考1:阿Q这个典型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政论文
思考2:鲁迅在作品中,批判的只是阿Q吗?
这个未庄的闲人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
赵太爷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
假洋鬼子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
政论文
思考2:鲁迅在作品中,批判的只有阿Q吗?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
——茅盾《读<呐喊>》
阿Q形象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政论文
思考3:鲁迅先生塑造阿Q形象,有何意义?
一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人自我欺骗,自我麻醉 的病态和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其不幸的同情。更为重要的是,尖锐批判了当时大多数百姓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病态的、吃人的等级观念。也借此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没有如同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因为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电影《阿Q正传》结尾部分的“画外音”:
思考4:在今天,“阿Q主义”的行为有哪些?
这次考试没考好,是因为题目太难。
我不擅长数学,是因为我对它不感兴趣。
无所谓,这个岗位没竞选上,反正我也不在乎!
……
拓展探究
1、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却留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我们现在的生活还需要“精神胜利法”吗?
3
辩证看待
3
拓展探究
2、下面是几位画家笔下的阿Q,你认为哪幅画更接近你心中的阿Q?
作者:蒋兆和
作者:丁聪
作者:丰子恺
作者:赵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