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08: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魏征
学习目标
1.梳理并积累文言知识;
2.倾听理性的声音: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谏疏内容的针对性和进谏的说理艺术;
3.体会魏征勇于担当、忧国忧民的情怀;
4.完成文学短评;
同学们,星晖中学第一期星空读书会举行文学短评活动,请从本单元的文章中挑选一篇文章写一则文学短评。本节课我们先通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撰写文学短评,为举行读书会积累评论经验。
发布微项目
以“谏”解题,导入课堂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字,同学们试着猜一猜,这是题目中的哪个字?
明确:“谏”,是一个形声字。《说文》曰:“谏,证也。从言柬声。”意思是规劝朋友、尊长、君主,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2.文中魏征进谏的对象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题目“谏太宗”,“疏”是一种奏文,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朗读指导:谏 / 太宗 / 十思 / 疏
环节一:文本研读
1.刚才说谏的内容是“十思”,在文本的第几段?
明确:第三自然段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十思”的具体内容,读后谈谈整体感受。
明确:①谏言非常全面,把太宗的喜忧、行为等方面都考虑到了;②写得很有文采,按照骈文的形式来写,很工整。
(一)谏之内容,体忠臣之言
3.给皇帝提‘十条’建议是不是有点多?”现实生活中,别人给我们提这么多建议,我们也许会不高兴。所以,我们选了两种方式对“十思”进行了压缩,首先来看第一种:戒奢侈、戒骄傲、戒懈怠、戒谗言、戒赏罚不明。大家说说改文效果怎样?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也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疲倦,疲惫,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
【案例分享】一考生写作关于亲情的文章,苦于没有新颖恰当的材料,但考场如战场,分数决定考生的命运。这是,考生决定用政治课本中的材料。在政治课本中,有这样的材料:一富翁说那房子不是他的家,仅仅是房子;另一对在战乱中失散的父女,见面时,父亲说,我们又有家了。原来,家就是亲情所在。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明确:①感觉改完之后没有原文那么有气势,而且感觉这个说得比较宽泛。进谏的目的是需要帝王真正去纠正一些问题,像原文具体点好。
②假如只看这“五戒”,不说它的来历,可能会以为这是祖宗留下来的祖训,好像是以一种先辈的口吻去嘱咐自己的后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作为臣子对帝王的进谏,需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3. 我们再看另一种修改方式:
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大家说说,这次改得如何?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也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疲倦,疲惫,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
【案例分享】一考生写作关于亲情的文章,苦于没有新颖恰当的材料,但考场如战场,分数决定考生的命运。这是,考生决定用政治课本中的材料。在政治课本中,有这样的材料:一富翁说那房子不是他的家,仅仅是房子;另一对在战乱中失散的父女,见面时,父亲说,我们又有家了。原来,家就是亲情所在。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明确:如果我是太宗的话,我会觉得他过于整齐,你看全是“思”,内容太密集反而注意不到具体内容是什么。另外,他只告诉我做什么,但是没有说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说进谏得有一定的针对性。
4. 那我们再回到原文,来感受一下每句改文中删去的三个字。除了针对性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好处让我们不能割舍它呢?任选其中一条比较阅读体会。
明确:如“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前面删去的三个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太宗,比如他的喜忧。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魏征在写这“十思”的时候,巧妙地结合了太宗作为帝王的必备品格和他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5. 这样写太宗愿意听吗?为什么?
明确:愿意。既有了针对性,又让太宗觉得魏征是懂他的,同时为太宗指明“守成”的方向。
朗读指导:读前三个字时可略低沉,读出诚恳之感;后半句则可略高昂,读出期盼之情。下面男女同学合作诵读,女同学读前三个字,男同学读后半部分。
6.一个句子里也有一个律动的曲线,其实这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魏征这个人的确不是一般人,他敢于“批逆鳞”。从这“十思”的内容里,我们能感受到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臣子呢?
明确:忠臣。
1.大家感受到了魏征忠诚、忠良的忠臣品质,但很有意思的是,魏征却说不愿为“忠臣”而愿为“良臣”。下面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看一看文本中魏征是否拥有“良臣”的进谏智慧。
(二)谏之艺术,思良臣之智
明确:①我们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第三段的最后部分,魏征展望中关注到了太宗的期望,在提出“十思”之后给太宗“画大饼”,迎合了太宗后期享乐的心态。当他听到完成“十思”之后就可以“尽豫游之乐”“养松、乔之寿”,他就会更加乐意去做。我觉得这是很智慧的,魏征不是抱着必死之心去死谏,而是在提出意见和要求后,以一个比较委婉的方式让太宗更好地接受这些建议。
②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第一段,文章不是一下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为了把“积德义”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魏征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这样处理更能让对方接受。
③第一段中“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意思是:“我虽然笨,但是我也知道这个道理,那您比我厉害这么多,您肯定也知道,只是你不去做而已。”通过谦敬辞的使用,让对方更好地接受,这也是一种智慧。
④“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提醒唐太宗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君王个人的松懈和贪图安逸,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危机和灾难。
⑤一、二段中都有对比论证。第一段是整个先正后反,凸显进谏的主旨,即人君当积其德义;第二段是一句正一句反,引古论今,理足气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⑥第二段中的“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意思是所有的皇帝都是这样的,那就把唐太宗也包括在了其中,然后再说“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暗示太宗不能如此。
⑦“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这既是臣子之问、帝王之问,当然也可能是我们今天的读者之问。通过反问来展现语句中深层次的思考,更容易引起太宗的思考,也会让他有听下去的兴趣。
⑧“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就是人民和君王之间的类比。说话要看对象,给不同的人提意见要用不同的语言。这句话不能直说,只能用比喻形象地说,可见论证方式背后还可以看到魏征对分寸的把握。
2.当我们走进文本、咀嚼文本,就能发现魏征的智慧。同学们,“单元导语”说《谏太宗十思疏》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填——“_______言进谏、警示君主”?
明确:①智言进谏,因为他既有劝谏艺术,也有治国的大智慧。
②巧言进谏,因为文本中每一句话都再三斟酌,巧妙地表达了所陈之理。
③真言进谏,因为魏征说的是实话,是真道理,所以才能打动太宗。
④诚言进谏,语助词“也”“乎”“哉”的使用,彰显魏征语言的亲和力,且谏言中秉持“对方立场”,顺其所思,破其所欲,足见其真诚。
3.我们读文本信息的时候,既应该认真学习,也需要补充和丰富。通过分析文本的进谏艺术,你觉得魏征是“良臣”吗?
明确:是的。
1.满朝文武,真正敢于像魏征一样犯君怒、批龙鳞的毕竟是少数。魏征为何敢于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次?
明确:①魏征敢于进谏离不开太宗的从谏如流;②也因为魏征进谏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太宗,为了国家。
(三)谏之原因,悟仁臣之爱
2.在大家走进这个历史时期的同时,我发现课本“学习提示”中提到文本的写作时间是贞观十一年(637),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太宗有没有帮助?
明确:贞观初年,太宗还是励精图治的,到了十一年就有点骄奢忘本了,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这个时候的进谏就更需要、更可贵,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第二疏,由此更能看出魏征的责任与担当。
3.魏征已经超越了“忠臣”“良臣”,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_______臣。
明确:“仁臣”,他以国为重,以百姓为本。
4.魏征是忠臣、良臣、仁臣,请你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写不少于200字的素材积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魏征犯颜直谏,上奏《谏太宗十思疏》,从治国安民的角度着眼,分析利弊,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相关的十条建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魏征以责任与担当写下了对国家的忠诚。作家冰心曾写道:“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使命,舍我其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在时代的潮流中,在历史的进程里,以奋斗与担当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诗行。
环节二:由“鉴”收尾,升华认识
1. 太宗收到奏疏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也藏在一个字里,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
明确:“鉴”,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向水中注视,引申为“镜子”之义,后有“经验、教训”之义。
2.太宗以之为鉴,亲写手诏嘉许魏征并将奏疏放置案头,作为警戒。魏征去世后,太宗感慨:“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通过今天的学习,如果“以文为鉴”的话,你有哪些收获呢?
明确:①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读《谏太宗十思疏》,我有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读《谏太宗十思疏》,我学习到了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理性思维方式;
3.魏征的“十思”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宝贵的治国经验。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要时常反思自己在学习、交友、对待师长等方面的得与失。请你仿照课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用文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十思”,结构大体相似即可。
示例:斯人之思,诚心怀谦谨。学业为己任,每日宜虚心。知识无穷尽,勿自以为专。友谊当珍惜,深交莫虚度。对师长须尊重,谦卑勿骄傲。念高危以谨慎,警醒免过失。虚心纳忠言,永志为国计。恩来勿忘报,刚直勿柔曲。言行皆须正,道义常需秉。斯思贯通心,承载人生恩。
小结:的确,“以文为鉴”可以让我们知文章、晓担当、明得失。从“谏”到“鉴”,我们深入了文本,也更加了解了魏征其人。同学们,此刻你对写作这篇文学短评是否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呢?课后请大家完成短评。
短评示例:
①思想内容角度:魏征的"十思"之论,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从"见可欲"到"惧满溢",从"乐盘游"到"虑壅蔽",每一思都直指帝王心术的要害。这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历史兴衰规律的深刻总结。魏征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将帝王心术的微妙变化与治国理政的得失成败紧密相连,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盛世治理哲学。
②艺术手法角度:文章以"十思"为纲,构建起严密的逻辑体系。每一"思"都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个人修养到治国理政,从权力运行到民生疾苦,魏徵以缜密的思维将帝王心术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这种结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彰显了其政治智慧。在论证方法上,魏征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他将帝王比作舟船,将民心比作水,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生动比喻,道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之道。这种形象的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谏的锋芒,又增强了说服力。
环节三:文言梳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第一段
(zhǎng):生长。指长得好
德行和道义
谦辞,极愚昧无知的人
(jùn):疏通,挖深
使……牢固
指天地之间
主持
这里指唐太宗
治理得很好
树根
高位
转折/来
克服,战胜
印玺
福禄
敦厚
流得长远
帝位
天之极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第二段
所有的
保持到底
难道
深切的(殷切)

而,表修饰饰
大概
傲视别人,
物,这里指人
承受
成功
第二段
居于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督责
不相干的路人
其,副词,
表示反问
通“震”,威吓
即使
表面上,名作状
有血缘关系的人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以)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于)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第三段
使...安宁
谦虚
兴作,建筑
居……之下。
堵塞
宾语前置句
把……当作
形作名,奸恶小人
使……正

约束
谨慎
斥退
以……为忧
以……为乐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第三段
选拔
用尽
垂衣拱手
献出
形作名,好的意见。
管理职事
而:表顺承
对君主来说
使……劳,使……苦
劳损、役使

颐养
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