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09:0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整体建构
涵养思辨思维,弘扬中华文明
——建体系
课前准备:
拿出必修下册课本、助学材料、必背72篇、三维设计
大声诵读《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积累
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新生的绒毛的毛尖儿。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心有戚戚:心中产生共鸣,深有感触。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放辟邪侈:肆意为非作歹。
衣帛食肉: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1.整体复习本单元8篇文本,梳理重点文言现象和文化常识,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2.梳理选篇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并从论证思路、方法、语言特色角度深挖文本,比较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异同。
3.联系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辩证思考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学习目标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活动
活动一:
①结合助学材料自主学习,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简介、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填写基础知识挖空训练。
②结合视频和助学材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标题含义。
③大声诵读,纠正读音。
活动二:
①结合课下注释、挖空训练答案,结合文脉,自主疏通《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句子,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一部分:1—14段,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15—20段,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三部分:21—33段,提出齐宣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
第四部分:34—35段,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重点阐述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
②重点句子检查过关,老师点拨重难点
③探究梳理: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活动三:
自主填写训练案,结合答案用红笔修改。
知人论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用。
作者简介

子舆
亚圣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社会原则)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文题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的“事”是什么意思?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齐桓公( ~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 ,名小白。 春秋五霸之首。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赵衰、贾佗等人,实行通商宽农,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王道”和“霸道”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正字音
胡龁(hé) 衅(xin)钟 觳觫(hú sù) 褊小(biǎn)
彼恶(wù)知之 忖度(cǔn duó) 舆(y ú)薪
便嬖(pián bì) 莅中国(Iì) 商贾(gǔ) 惛(hūn)
放辟(pì) 邪侈(chǐ)
挟太山(xié) 畜(xù)妻子 豚(tún) 彘(zhì)
衣帛(yì bó) 庠序(xiáng) 孝悌(tì) 颁(bān)白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觉得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国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故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宾前),臣未之闻也(宾前)。无以,则王乎?”
之:助词,的
闻:使……听到
之:这
徒:一类人
无道:没有谈论 道:动词,述说、谈论。
是以:“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
“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之:代词,这件事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一类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解读:
齐王实问“霸道”
孟子转谈“王道”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由何知吾可也”) 
何如:如何
则:才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保:安抚
而:表顺承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之:代词,他代指保民而王者
御:阻挡,抵挡
若:像
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
何由:从何处
[解读]
借机提出论点“保民而王”
曰:“臣闻之(于)胡龁曰(省略句,省略引出对象的“于”):‘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王于堂上坐),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省略引进处所的“于”)。
王见之,曰:“牛何之(宾语前置,“牛之何”)?”
对曰:“将以(之)衅钟。”(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你说:“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就:走向
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以:用
易:换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
而:表修饰
之:到,往
以:用来
舍:释放
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如此,这样
而:表转折
[解读]
就近取譬,循循善诱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是:这
以:认为
爱:吝啬
固:本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忍:忍心
然:是
诚:的确
褊:狭小
即:就是
就:走向
故:所以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
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
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
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
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
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乃……也”表判断)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无:通“毋”,不要
异: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以:认为...
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恶:疑问代词,何,怎么,哪里
若:如果
隐:怜悯;痛惜
择:区别
诚:真的
宜:应当,理所当然
无伤:没有妨害
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式、途径
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庖厨: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谓之夫子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说:通“悦”,高兴
忖度:揣测,估量
乃:这样
反:回过头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所以....者: ...的原因
合:符合
复:禀报
钧:重量单位,30斤为一钧
而:表转折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舆薪:整车的柴
则:那么
许:认可,赞同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不举一羽”,“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宾语前置,“以何异”)
而:表转折
于:到
独何与:确实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为:因为
之:主谓之间,不译
见:表被动
形:表现
何以:即“以何”,怎么,用什么
异:区别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状语后置句,“天下可于掌运”)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
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
太山:泰山
以:表承接
超:跳过,跃过
语:告诉
是:这
诚:真的
折枝:按摩肢体,“枝”,通“肢”肢体
老: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以:表递进,进而
及:到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于:给
寡妻:正妻
于:到
以:表递进
御:治理
于:引出动词“御”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
举:拿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妻子:妻子儿女
所以....者:...的原因
权:名词作动词,用秤称重量
度:丈量,衡量长短
甚:厉害,严重
度:考虑,思量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于诸侯构怨”)然后快于心与?(状语后置,于心快)”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状语后置,“吾何于是快”),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孟子)“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同各诸侯结怨,然后在现在痛快?”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个痛快呢?我是想凭借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抑:副词,表反问,难道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结怨,结仇
于:跟,同
于:在
于:对
以:凭借
闻:使....听到
而:转折
为:因为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抑:还是
采色:绚丽的颜色。采,同“彩”。
声音:音乐。
便嬖: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
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
而为之,后必有灾。”
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辟:开拓
朝:使....朝见
莅:临,这里指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区
若:如此
而:顺承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若:像,如
其:语气词,表揣测
殆:恐怕,可能
缘木求鱼:缘,攀登。木,树。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而:表修饰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故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状语后置),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状语后置);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原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那您以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全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交战有什么差异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您此刻宣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国当官的都想赶到您的朝廷来做官,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经商的都要(把货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观光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进出,各国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以为:认为
方:方圆
集:会集,总算起来
服:使....战胜
盖:通”盍“,何不
反:同”返“,回到
本:根本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怨恨
赴诉:奔走求告
其:如果
若:像
是:这样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之)教我(省略句);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表强调)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惛(hūn):通“昏”,不明事理,糊涂
进于是:达到这一步。
以:把
敏:聪慧
尝试:试行
恒:长久
惟:只有
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若:至于
民:一般人,普通百姓
苟:假使
放: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侈:过度
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及:等到
于:在.....中
从:紧接着
而:表修饰
刑:处罚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mèn

hūn

通”昏“糊涂
心以利倾,智以势惛
通“闷”,郁闷、忧闷
上为天子而不骄,
下为匹夫而不惛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
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
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
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
治礼义哉!
焉:哪里
而:表转折
制:规定
事:侍奉,赡养
畜:养活
妻子:妻子和儿女
乐岁:丰年
而:表顺承
之:往,走向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代词,指君主
惟:只是
而:表递进
赡:足,够
奚:何,哪里
暇:空闲
治:讲求
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
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
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
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
的(事情)。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反:通“返”回来
本:根本
树:种植
以:把
衣:名词作动词,穿
豚:小猪
彘:猪
夺:耽误,失
时:季节
谨:v.重视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申诫,告诫,反复说明
以:把
孝:善事父母
悌:尊敬兄长
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
负:背负东西
戴:头顶东西
夏朝的学校名为"校",主要进行祭祀礼仪以及教导射、御、书、数等内容。
商代学校名为"序",此时已经开始有系统的教育典籍,如周礼、礼记等。
周代学校名为"庠",此时的教育更为系统化,不仅有祭祀方面的教学,还包括其他各类知识。
齐宣王
孟 子
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交流思想?
孟子用了哪些招数?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1.《齐桓晋文之事》中“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在本文中,孟子是如何具体论述“王道”的呢?请简要分析。
(1)孟子先岔开话题,提出“保民而王”。齐宣王想听称霸的事情,孟子则将问题岔开,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1-4
(2)列举事例,打消疑虑。当齐宣王表示怀疑的时候,孟子就以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事例——“以羊易牛”来说明齐宣王有行王政的基础——有“不忍之心”,打消其疑虑。5-14
(3)巧妙设喻。孟子以“举百钧与不能举一羽”“察秋毫而不能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例,两问两答,两次取譬,同时进行反诘,使齐宣王明确“不王”的症结是不为而非不能。15-20
(4) (先破后立)反面论述“霸道”危害。孟子抓住齐宣王的“大欲”,连连反问,最终揭示其称霸的夙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称霸是徒劳且有害的。21-33
(5)正面论述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要做到“保民而王”分三个步骤:一是要推恩(把自己的仁心推及百姓):二是要“制民之产”;三是要“教民”。34-35
《齐桓晋文之事》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4段: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15—20段: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三部分:21—33段:提出齐宣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
第四部分:34—35段: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重点阐述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
齐桓晋文之事
牛羊之喻
见牛未见羊
心怀仁术
以羊易牛
折枝之喻
挟太山以超北海
结构梳理
为长者折枝
不能

能行王道
缘木求鱼
邹楚之喻
治国良策
辟 朝 莅 抚
以一服八,后必有灾
应行王道
制民恒产 黎民不饥不寒
治以礼仪 老者衣帛食肉
王道乐土
写作技巧
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善用比喻,气势迫人。“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为喻,有力地表明霸权不善待百姓的决不可行。
运用对比,加强说理。把“不能”和“不为”区别得十分清楚。
善用修辞,增加文采。对比、对偶、排比、反诘、引用、比喻
齐宣王走过最长的路,是——孟子的套路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秒懂齐王心中的小九九:想向我咨询称霸诸侯的方法。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成功入套 树立信心
套路一:我觉得你可以哦!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举了一个什么样的例子?是怎么来说明齐宣王可以保民的呢?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
以羊易牛
是心足以王矣
“不忍”之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仁政第一步
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套路二:以羊易牛,齐王你有不忍之心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举百钧
不举一羽
明察秋毫
不见舆薪
恩及禽兽
不及百姓
类比推理
不用恩
王之不王
不为,非不能
(有恩)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不能
为长者折枝
不为
王之不王
举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御于家邦
足以保四海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言举斯心加诸彼(推恩)
归纳推理
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仁政第二步
推恩足以保四海,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套路三:齐王你是不为还是不能?
否,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套路四:瓦解霸道思想,推行仁政
(旁敲侧击)
可知: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套路四:瓦解霸道思想,推行仁政
(中原周边、少数民族)
四夷
南蛮
东夷
西戎
北狄
所为所欲:不得,有后灾
缘木求鱼:不得鱼,无后灾
(霸道)
仁政第三步
反其本矣,发政施仁
以邹与楚战类比,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套路四:瓦解霸道思想,推行仁政
王道的具体措施
措施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4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果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养民
教民
6、孟子的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制民之产”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谨庠序之教”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齐宣王
霸道
保民而王
论辩
探究
读完文章,你认为齐宣王会采纳孟子的王道建议吗?为什么?
不会
治国之道 目的 方式 结果 本质
霸道
王道
称霸天下
称霸天下
兴甲兵
行仁政
民无恒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民有恒产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以天下百姓之财富、生命奉养一人,满足一人之欲望。
百姓为君王奉献
君王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而克制自己个人的私欲。
君主为百姓牺牲
孟子的“王道”对君王的道德水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来说,损害了君主的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