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庄子》
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
一群人在人家梦里打来打去,有意思吗?
——《庄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我的坐骑可是纯天然无污染。
人非草木,安知草木无情?
你们眼中的庄周
历史上的庄周:
这些故事分别是:
庄周梦蝶 运斤成风 鲲鹏图南
这些故事的作者就是:
庄子
了解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字 (一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主要思想: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周
子休
庄子生平
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他生活贫困,学识渊博,淡泊名利,靠编草鞋为生,以清静修道为务,过着隐居生活。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子无意仕途,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他为相,被他拒绝,终身不仕。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原始的唯物观)
自然观
天人合一。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庄子思想
人生观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选择做官富贵就没有自由,选择自由就要甘于平凡和贫困,庄子选择了后者。
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朝三暮四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从整体出发看人的一生,每个人得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有的人年轻时拿多了点,有的人年迈时多拿点,总体上是一样的。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道家经典。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善于虚构,想象力极为丰富,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庄子》介绍
杂篇11篇
内篇7篇
外篇15篇
为庄周所作
其门人及后学之手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
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对内篇补充和发挥,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关键
庄子·内篇·养生主
谈养生(达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之道
本文节选自其中第二部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本文字里行间表面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
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剖开、分割。
解牛: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丁
①从事专门劳动的人,如家丁、园丁。
②人口。人丁兴旺
③成年男性。壮丁、丁男(丁女)
④丁忧(艰)
庖丁:名叫丁的厨工。庖:厨师。
师襄:名叫襄的乐师。
弈秋:名叫秋的棋手。
匠石:名叫石的匠人。
庖丁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师旷:名叫旷的乐师。
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医和:名叫和的医生。
文题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物称谓法
文中成语
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
庖丁解牛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游刃有余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踌躇满志
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
目无全牛
文中成语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切中肯綮
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批郤导窾
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新硎初试
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官止神行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善刀而藏
庖páo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lǚ,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xiǎng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zhòng《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hé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hào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zhé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rèn若新发于硎xíng 。彼节者有间jiàn,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jiàn,恢恢huī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wéi,怵chù然为戒,视为wèi止,行为wèi迟,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yǐ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wèi之四顾,为wèi之踌躇chóu chú满志,善刀而藏cáng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第一部分(第1、2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3段):
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表现庖丁解牛经历的三重境界,表明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段):
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划分层次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给,替
“响”
合乎
节拍
没有
又
“所”字结构,“所”+v.=名词性结构,……的地方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解牛之美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很好
通“盍”,怎么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进
助词,无实义。
踩,名作动
抵住
皮骨相离的声音
描绘庖丁解牛的场景
“所”字用法:
解 砉然、向然、騞然
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赏析庖丁的解牛之美
“桑林之舞” “经首之会”
描绘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
说明其技艺已达到至高境界。
(2)声音
(1)动作
(3)节奏
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和动作的娴熟。四个动作,突出庖丁的手脚利索,活画出他的姿态。
描摹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富有节奏,具有美感。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文惠君的评价
内容方面:不谈血腥惨叫,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
结构方面: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知识补充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自然规律
超过
起初
未曾
凭、用
精神
接触
感官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判断句:
……者......也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引导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碰到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用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用刀砍断骨头
名作状,每月
磨刀石
磨出
同“隙”空隙
引导,引刀进入
空隙
顺着
未曾尝试
名作状,每年
一般
筋骨结合
的地方
牛体自然结构
击入
本来的结构
“枝”枝脉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于
状语后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1、庖丁对自己解牛的态度是?
2、庖丁解牛经历了哪几重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第一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技术一般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第二境界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技术高超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三境界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哲理阶段
至高境界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懈实践、专心致志、尊重规律、运用规律
庖丁的心路与禅宗的三境界
族庖所见无非全牛也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感官知觉)
良庖:未尝见全牛也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智慧思考)
神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精神冥契)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三年之后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本段中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良庖岁更刀”
割
“族庖月更刀”
折
“臣之刀十九年”
解
对比。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即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
问题探究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间隙
形作名,厚度
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宾前,因此
牛骨节
戒惧的样子
为此
通“缮”,擦拭
散落卸落
省略“于”
悠然自得
因为
虽然这样
筋骨交错的地方
省略“之”
碰到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儿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31-
所见无非全牛也
纵比
开始之时:
未尝见全牛也
三年之后: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方今之时:
割也
良庖岁更刀:
横比
折也
族庖月更刀:
刀刃新发于硎
臣之刀十九年:
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即获得“解牛的规律”。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新,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之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都是先果后因。
1、本段是如何描写庖丁技艺高超的?
①对比
1、本段是如何描写庖丁技艺高超的?
②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写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专注态度;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难时的从容淡定、一丝不苟。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则从动刀之结果来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悠然自得之神态。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文本研读
庖丁的 解牛之道 解牛理念:
解牛境界:
解牛方法:
解牛态度:
解牛之后: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
所见无非全牛→目无全牛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每至于族,...动刀甚微。
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庖丁解牛技术出神入化的原因是什么?
细读第三段,筛选相关信息完成以下表格,探究庖丁的“解牛之道”。
①理念高于普通厨师,以“求解牛之道”作为目标。
②“执着”。为了“解牛之道”,不懈追求,反复实践,探求规律。
③“得法”。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懂得并且能够利用解牛的规律。
④“谨行”。虽掌握了解牛之“道”,但解牛之时仍然小心谨慎。
⑤“藏锋”。虽踌躇满志,却不露锋芒。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懂得
养生的道理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解牛之悟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牛 社会
刀 人
解牛 处世
筋骨交错
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保全自身、长生
关系错综复杂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顺应规律
批大郤:避开硬骨
避开尖锐矛盾
导大窾:顺着空隙
选更好走的路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从而达到本性无伤,天年尽享。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依理
谨行
藏锋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哪些“人生之道”呢?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儒家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道家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知识拓展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小结
素材积累:人生之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人生追求不同,境界也不同。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建筑工人:“请问你们在干什么 ”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回答"没看见我在砌墙吗 "
第二个人微笑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楼。”
第三个人笑的更灿烂:“我们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工地砌墙;
第二个人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绘制图纸,他成了一名工程师;
第三个人则成了他们两人的老板。
——学无止境,百尺竿头,还能更进一步。
庖丁解牛并没有满足于第二境界,才能进入神乎其神的第三重境界。以终为始,不断超越
①路,道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②取道,经过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道义,王道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④思想,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道
一词多义
⑤天道,自然的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风尚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⑦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⑧途径,方法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⑨同“导”,引导,疏导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⑩说,议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①表示承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
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尚书》)
②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竟然,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副词
乃
庄子轶事
庄子一开始是想做官的,可是,在他做过漆园吏之后,他觉得做官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折磨。虽然做官可以带来荣华富贵,但却会失去人性的自由,于是他决定不再做官。
一天,庄子正在水边钓鱼。楚威王派的使臣带着千金重礼找到了他,要请他去做相国。“楚王很早就听说了您的贤名,想让您费心操劳我们的国事。盼望您能出山相助,上为君王分忧,下为百姓谋福。”使臣讲话很客气。可是,听明使臣的来意后,庄子连钓竿都没放下,就淡然地说:“千金的重礼,真是不少了;一国之相,地位也够高了。不过不知你们是否见过祭祀用的牛呢?喂养它数年,要把它拉去杀掉之前,总是先给它披上有花纹的绸缎,让它风光个够。等到它不得不挨刀时,即便它想舍弃荣华,不要风光,去当一头猪圈中的小猪,却是不可能的了。
弃绝功名,追求自由
我还听说你们楚国有一只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君还是把它当作神物,用丝巾包起来,放在锦盒里,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作为一把干骨头受人尊重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爬呢 ”使臣说:“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爬啦。”庄子说:“所以啊,你们请回吧,我也是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污泥中爬的龟,不愿意做一头先披红挂绿后被人宰掉的牛。”
庄子轶事
庄子轶事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正两脚往前伸直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人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却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刚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可是她原本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和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又变化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