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书斋文化】
斋号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称是历代文人的一种雅嗜。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
辛弃疾:“稼轩”——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蒲松龄:“聊斋”——摆茶水请路人讲故事;
纪晓岚:“阅微草堂”——阅尽世间冷暖百态,方知人生的微小如尘埃;
梁启超:“饮冰室”——《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姚鼐:“惜抱轩”——双手合抱,爱惜自己的身体
文题之意
“志”与“记”相似,散文的一种,融叙事抒情为一体,多为记人。本文为18岁时写成一半,35岁左右写成后半部分(余既为此志)。
项脊轩,书斋名,是家中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项脊”之意有三:
①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②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宗怀远”之意。
③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想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
归有光(明代作家)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昆山人;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园中植蔷薇,春花盛开,中复结蕊,五色灿烂,群鸟千百来朝;一日,庭有虹,起自地,于是遂举先生,故名有光。”
归有光的出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
创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归有光(明代作家)
《项脊轩志》记录了太多的看似琐碎且无关紧要的细节,但这些细节都是归有光生命中的创伤,失意、失亲、失妻,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失去。
8岁丧母周氏,17岁失奶奶夏氏,29岁发妻魏氏死,
32岁魏氏婢女寒花亡,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
修葺之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一丈见方
渗漏
环看四周
往下
光线昏暗
原来的
桌子
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的泥土不断渗漏下来,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一过中午屋里就已经昏暗。
破旧
逼仄
阴暗
1丈≈3.33米,故3.33m×3.33m≈11.11m2
人籁
定义:人为制造的声音,如乐器演奏、歌声、说话声等。
地籁
定义:自然中非生物主动发出的声音,如风吹过山洞、树叶摩擦声、溪水流淌声。
天籁:定义:超越人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之声,既指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也指心灵的宁静境界。
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从上面
挡着
明亮的样子
增加光彩
修补
栏杆
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明亮
雅致
砌上垣墙
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静静地独自端坐
农历每月十五
本义:女子轻盈的步态,这里是树影摇动的样子
安居,休息
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歌吟,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了(鸟)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非常喜人。
雅致
幽静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籁:本义:竹制管乐器
后指从孔穴中发出的自然声响。
天籁,地籁,人籁三种
项脊轩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庭阶寂寂 杂植兰桂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狭小
破漏
阴暗
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幽静
雅致
不漏
明亮
修缮前
修缮后
前后对比鲜明
喜爱之情深厚
两种情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翻译】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这是情感线索,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文眼
作者的“亦多可悲”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诸父异爨、老妪忆母、祖母励志、怀念亡妻
归有光之归氏荣耀: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
课外链接
归有光之归氏荣耀: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无一人知学者,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慰问),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miǎo]忽(斤斤计较之意)。俎豆壶觞(祭祀器皿),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纯洁的)。......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出自归有光《家谱记》
生活杂乱,人心涣散,家族衰败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在 A 地追赶着生活的步伐。而在这场追逐赛中,睡眠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奢侈品”。尤其是年轻人,因熬夜工作或娱乐而普遍缺乏充足睡眠。然而,睡眠是恢复体力、巩固记忆和调节情绪的关键生理过程,直接影响身心健康。①缺乏充足睡眠或长期处于浅层睡眠状态,②令人不仅会感到疲惫不堪,③而且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④根据相关研究显示,⑤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大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⑥同时,还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密切关联。因此,睡眠是关乎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诸父异爨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一个整体
越过厨房
一共两次
在此之前
等到
分家
到处
向西
修筑
不久后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这样。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一个整体
在此之前
等到
分家
不久后
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示家道中落的悲伤?
“东犬西吠”暗示家族内部关系的僵硬、陌生。
“客逾庖而宴”暗示家庭生活的混乱。
“厅”在古代本是庄严的场地,除了宴请会客,嫁娶时新人、丧葬时的吊唁都是在厅堂中完成的。而在这庄严的场所中却有家禽栖息,可见这个大家庭礼制的荒废破坏。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从“篱”到“墙”的变化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课前小练)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 A 的哪吒的故事,创造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在剧情上承接前作,讲述了哪吒与敖丙在天劫后的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影片中,哪吒与敖丙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他们在共同对抗邪恶势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深厚的友谊和强大的团队力量。哪吒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他不仅有叛逆、勇敢的一面,还有对亲情的渴望和对责任的担当。而敖丙,在家族使命和正义之间的艰难抉择,使他的性格更加复杂多面。但是动画中部分特效的制作显得过于粗糙,与整体的高水准画面不太协调,还有一些情节的设置缺乏逻辑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 B ,《哪吒2》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动画电影,它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①经过主创团队对哪吒经典故事的大胆改编,②不仅保留了原作精华,③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④让古老的神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⑤因此成功斩获春节档电影最佳口碑,⑥展现了中国动画的崛起。
老妪忆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去世的母亲
内室
常常
喂奶
去世的祖母
对待
你的
用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是冷呢 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在门外一一应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
兹:①指示代词。这个;这。
②当前;如今(一般用于公文中)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真实感人的细节
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真实感人的细节
《先妣事略》:
先妣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归有光《先妣事略》
祖母励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你的
一天到晚
等到
看望我
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
很像
关闭
不久
取得效果
上朝
大哭
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不久,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束发:成童的年龄。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
弱冠之年: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及笄(jí jī),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是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女子成年)
豆蔻:指少女十三四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作者回忆母亲时是“泣”,为何怀念祖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呢?
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岁入塾就学
8岁母亲亡故
15岁束发读书轩中
16岁祖母亡故
18岁写《项脊轩志》
考取功名:家族重担、至亲期许、个人心志
作者回忆母亲时是“泣”,为何怀念祖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呢?
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归有光:1507-1571年
“男儿未际风云会,辜负胸中十万兵。” ——宋代·华岳《冬日述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当我高举理想的火炬,天空却刚好下起了大雨 ——《人生》
轩之变故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总共
以前
关上窗户
凭借
恐怕,可能
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能够不被焚毁
补写了项脊轩的变故,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的“悲”
凡:①<形>平常;平庸。“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③<副>凡是,表示概括。“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者。”
④<名>大概;大略。“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
⑤<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凡六百一十六言。”
殆:①adj.危险。百战不殆
②adv.几乎,差不多。殆尽
③adv.大概;恐怕。
7岁入塾就学
8岁母亲亡故
15岁束发读书轩中
16岁祖母亡故
18岁写《项脊轩志》
20岁考中秀才
23岁与魏氏结婚
28岁妻魏氏亡故
31岁续《项脊轩志》
吾妻之贤,虽史传所无——归有光
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泊,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不知其贫之如此也。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事舅及继姑孝敬,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
回忆亡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靠着
转述
嫁到我家来
已经
桌子
助词,用于句首
比
规制
写字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桌旁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平常的生活细节,最易打动人心,最让人刻骨铭心...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王安石《示长安君》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半死桐》
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
四月初五日,夜泊浒墅。梦魏孺人别居一所,予往见之,孺人亦来就余所,寻复去。相见时甚欢,以为世间未有之事,约与相迎为夫妇如故。孺人意亦允谐。方踌躇间,岸上鼓冬冬,梦觉矣。自孺人殁,几及三纪,未尝梦。俗以为泪着殓时衣,不梦也。今始一梦,惨然。甚感!——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回忆亡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名作状,亲手
伞盖
1.琵琶树承载的是一种回忆和思念,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让我想起你。
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回忆亡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名作状,亲手
伞盖
1.琵琶树承载的是一种具象化的时间
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一米多粗)。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
回忆亡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名作状,亲手
伞盖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种植这一株枇杷树,也许是我和妻子的约定,我们约定等树合抱之粗的时候一起来摘这枇杷果,可是树犹在,人已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