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大致可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议论)散文、写景散文
文体
01
02
03
形散而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文体
形散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
主题明确而集中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知人论世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气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彝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被日本宪兵队残忍杀害,终年50岁。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 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4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譬如(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颓废( )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shuài
sī
zè
tuó
pì
tuí
Lú
解题: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
1.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2.“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任务一:梳理文本,体会谋篇布局的精妙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 12 ) :
第四部分(13-14):
思秋
绘秋
议秋
恋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读第一段,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清、静、悲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排比句,直接点明了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文眼句,统领全篇,同时也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慢、润、淡
阅读2自然段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 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 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点明北国之都“清”“静”“悲凉”的特征,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
慢 润 淡
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衬托:用甲事物 (宾) 陪衬乙事物 (主),以突出乙事物的手法。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正衬:利用与主要事物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衬托主要事物,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比: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反衬: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对比 衬托
区别
对比
势均力敌
形成差异
反衬
以丑衬帅
正衬
以帅衬更帅
思 考:
结尾部分最后两段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润
浅
淡
小
烈
深
浓
大
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对比手法。强调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强化作者的主观感受, 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首尾呼应。
作者在第3—11段中描写了五幅画面,请用五个字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并具体分析每幅图画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小院秋景图(3)
秋槐落蕊图(4)
秋蝉残鸣图(5)
秋雨话凉图(7-10)
秋果奇景图(11)
任务二:赏析描写,把握围绕文眼的写法
1、一椽破屋
2、一碗浓茶
3、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4、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5、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6、喇叭似的牵牛花
7、疏疏落落的秋草
荒凉、衰败、沧桑
视觉,高远清爽
听觉,以声衬静
悠闲惬意
悲凉
清闲 、耐人回味
思考:该图中有何景象?这些景象又有何作用?
1.小院秋景图
①冷色调和暗色调:青、蓝、白、紫黑
②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③衰败的景象: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草
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清 静 悲凉
秋晨小院图 很高碧绿的天色 蓝白色的牵牛花 细数日光 静喝浓茶 【清冷、清闲、清静】 驯鸽的飞声 皇城人海之中 【宁静】 一椽破屋 破壁腰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秋草 一椽 一碗 一坐 一丝一丝
【破旧、沧桑、衰败】
手法 视觉描写 色彩(冷色调) 细节描写 听觉描写 以声衬静
描写秋景用了怎样手法?
思考
02 秋槐落蕊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
清:
悲凉: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视觉、听觉、触觉
怎样描绘落蕊?
思考
多感官描写: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
细节描写: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感受作者清闲宁静的心境。
触景生情:霜节已至,花蕊再美也被迫跌落枝头,成了脚下泥。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作者见此情景心生惆怅落寞之感,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2.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悲凉
以声写静
静
悲凉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3.秋蝉残鸣图
意象:蝉
1.高洁品质的象征者,不借外力,声名远播。
《蝉》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悲秋思绪的代言者
《礼记》:“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
3.哀时伤逝的触发者
4.困顿失意的自喻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4.秋雨话凉图
怎样描写秋雨?
思考
清 静 悲凉
秋雨话凉图 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青布单衣、都市闲人 【清冷、清闲】 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安静】 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
【悲凉】
手法 冷色调 拟声词 以声衬静 语气词
作者为什么单写“都市闲人”?
1.表现了北平的清静与悠闲,其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表现出了作者的平民意识。
2.体现了作者对“都市闲人”那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05 秋果奇景图
思考:作者写了北方的哪种果树?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视觉上是冷色调; 呈现的是清、静的淡色,它与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思考.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凋零、衰败、落寞、颓废,都与生命的消逝紧密相连。
写秋的主要技巧小结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角度上: 从声、形、色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效果上: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 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 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 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 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 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 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充实内容,深化主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感。
任务三:知人论世,品味作者语言与情感
合作探究:
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 “静” “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个人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他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他不满三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日本侵入家乡,母亲为躲避日军在夹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
时代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白色恐怖笼罩下,知识分子惶惶不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情结
中国文人有传统的悲秋情结。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
审美
日本重要学说“物哀说”,体现了日本人在人世无常中玩味的悲哀,从残缺与不完美中发现趣味的美学偏好。
物哀说的几个重要美学特征:寂静为美,恬淡为美,残缺为美,死亡为美。
思 考
虽写秋之悲凉,却意在赞颂
但是,郁达夫笔下的秋仅仅是悲吗?他意在悲秋还是在颂秋(故都的秋)?
颓废审美
秋天的悲凉、生命的衰弱在郁达夫看来本身就是美好的。作者沉浸在其中,将其看作人生享受,享受秋的衰败。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