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09:2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王安石
壹 · 知人论世
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 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 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 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 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
“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 文集》、 《王荆公诗文集》。
· 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
· 21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
· 48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
· 65岁 元祐党争,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作者简介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
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 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宋神宗
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 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行, 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 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 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 石 ,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支 持 你 ,
干就完了
写 作 背 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 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必须变法,理财, 整军,是时候正一 正风气啦!
解题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
治家、史学家;
"谏议":指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谏谦 書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诵读课

疏通文
某 启:昨日蒙 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 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异故也 。
· 某 :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
· 启 :陈述,写信说明事情。
·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敬辞,承蒙。
· 窃 :私自,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辞。
· 君 实 :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 游 处 :同 游 共 处 ,交 往。
· 每 :常 常
· 操 :持 。术 :方法、主张,这里指政治主张。
· 故 :缘 故 。 所操 之 术多 异故 也 : " … … 也"表判断,判断句。
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 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异故也。
安石敬启:昨天承蒙您赐教 , ( 我 )私下认为和君实您 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时常常意 见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 蒙 君 实视 遇厚 , 于反 覆不 宜卤 莽 ,故今具 道所 以 ,冀 君 实或 见 恕也 。
· 强聒:强,勉强。聒:喧扰,吵扰。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
·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见 :表被动。 (被动句)
· 略:简单。 上 报 :敬辞,古义:给您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 辨:同“辩”,分辩。
· 重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 反覆:【古】指书信往返。 【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
· 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具:详细。道:说。所以: ……的原因。冀:希望。或:或许。
·见:我。用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见恕:宽恕我,宾语前置。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 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 见 恕也 。
虽然想要勉强解释,最后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 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又考虑到蒙受您 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 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因为二人之间有分歧, 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 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也。
·盖:句首语气词。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即读书人。
· 名实: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得 :清楚。
· 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 见教:教导我,宾语前置。 见 :我。用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 以 为 :认为。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 征 : 求。
· 以致:古义:因而招致。 以 ,连词,表结果,译为 "因而"。今义: 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怨 谤 :怨恨和诽谤。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 谤也。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 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 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 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则 :表转折,却。 以 谓 :认为。
受命于人主: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状语后置)人主:君主。
修 :修订,修正。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为 :判断动词, 是。不为侵官:判断句。
举 :施行。以 :连词,表目的,来。 兴 :兴办。 利 :( 对天下)有利 的事业。
为 :介词,替,给。 理财:治理(整顿)财政。
辟 :批驳。 邪 说 :不正确的言论。 邪 ,奸邪,文中指不正确的。 难 :排斥。 王 人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诽:非议,诽谤。怨诽之多:定语后置。 固 :本来。 前 :预先。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 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 不为侵 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 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 诽之 多 , 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我本人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 廷之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 这 不 是 侵犯官权; 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办有利的事业,
革除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 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
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怨恨和非议如此之多,那是 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
一、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
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 是判断是非的原则)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和实分 别指什么
名实之辩
在辩驳之前,先提出判断是非的原则——
“ 名实相符 ”。
逐一批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是 “名实” 不 符 。
二、司马光是从哪几方面来指责变法的
司马光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方面来指责变法。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
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
立 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 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苟 且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以 … . …为:把……当作。
恤 :顾念、忧虑。
同俗自媚于众: 附和世俗(同流合污),向众人献媚讨好。 媚 :谄媚。
善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
量 :估量,考虑。
抗 :抵抗,对抗。
何为:宾语前置, " 为 何 " 。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 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的事了 ,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谄媚当作好 事。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估量反对的人有多少, 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他们,那么众人又怎么不对我 气势汹汹呢
盘庚之迁 ,胥 怨者 民 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 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yǎ n ( 今 山东曲阜qū fù), 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 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 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 划。事见《尚书 ·盘庚》。迁 :迁都。
胥 怨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为:因为。故:缘故。度(dù) : 计划。
度 (duó): 估计,揣测。 义 :适宜。
是 :认为正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可 悔 :值得反悔的地方。
盘庚之迁 ,胥 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 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商王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他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中的士 大夫(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值得后 悔的缘故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 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责我以在位久:状语后置,以: 因为。
为:名词,作为。
以 :来 。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 为 :动词,做。
所敢知:敢领教的。 知 :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 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日久,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来施恩 泽给人民,那么我承认错误吧。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 不去做,(无所作为)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那么不是我 敢领 教的。
> 人( 百 姓 )
解析文本
> 士 大 夫( 官 员 )
> 上( 皇 上 )
“习于苟且”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一、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欲变此”
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 天下 “ 怨 谤 ”
> 众 “ 汹 汹 然 ”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解析文本
二、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
三、王安石在回信中举盘庚迁殷的
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
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 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来表达 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 变法的坚定决心。
解析文本
四、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
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四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代书信的套语】
由 :缘由。
会 晤 :见面。
不 任 :不胜。
区 区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翻 译】没有缘由见面,
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言敬悉期以古慰瀉虐
表明坚持改革、不为流俗所动的决心
书信常规的结尾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
难壬人
驳侵官
驳生事
驳征利
驳拒谏
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答 司 马 谏 议 书
针锋相对态度坚决
答司马谏议书
主 旨
本文王安石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 论,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拓展探究:通过本文,你领悟到了怎样的人格精神
1.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权贵们"汹汹然"又如何 为了天下黎 民,他毅然站在了大地主大富豪以及权贵的对立面,哪怕落得群情愤 激,骂名无数也毫不在乎,这正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
2.追求真理的无畏战斗精神。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自己认为对的,就勇敢去做,绝不后悔,这体现了王 安石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3.务实有为的实干精神。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对于尸位素餐这种现象的反对态度正体现 了王安石的实干精神。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 ,必须“膏泽 斯民"的观点也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实干精神。
4.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 "如曰今日……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 敢知",文章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 等传统观念的革新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 — — 作文素材:在教材中提炼
· 《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 大学士传统派。为了国家,为了新法继续施行,他的不畏强势, 让我们惊叹。
· 【应用角度】 "坚持原则" "追求理想" "不畏强权" "变 法创新”等。
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 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2 ) 在 《 答 司 马 谏 议 书 》 中 , “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 的原因所在。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观点进行 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 4 ) 在 《 答 司 马 谏 议 书 》 中 , “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
历史上所有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 虽 欲 强 聒, 终 必 不 蒙 见 祭 。
2.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
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3.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 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4.作者表明自己与司马光私交甚笃,书信往来不应草率随便的两句
是: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
9
6
5.作者表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故 略 上 报 ,, 不复 一 一 自辨
6.王安石认为“盖 儒 者 所 争 ”,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实已明 _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
7.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
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8.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 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否定 了“生事”之说。
9.“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 “征利”的指责。
95
10.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指出, “ 辟 邪 说 , 难 壬 人 ”,根本算不上拒谏。
11.从“至 于 怨 诽 之 多,,则 固 前 知 其 如 此 也 ”两句,也可看出王安 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2.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人习于苟且非 一日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也正是皇帝想要改革的
原 因 。
13.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 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盘庚迁都之时,虽然“胥怨者民也”,且“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巴, 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15.“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表现出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16.“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 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这两句 话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 概括
1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则非某之所敢知”指的
是: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释义。
①不复—一自辨
“辨”同“辩”,分辩
②不 宜卤莽
“卤”同“鲁”,鲁莽
2.古今异义。
①故略上报
古 义 :回信。今 义 :向上级报告。
②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 义 :指书信往返。 今 义 :表示多次重复报告。
③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 义 :因而招致。 今 义 :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故略上 报 ( 副词,简单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动词,交往)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词,缘故)
辟邪说,难壬人( 动词,批驳)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副词,本来)
非某之所敢知 ( 动词,领教)
冀君实或见恕也(动词,希望)
胥怨者民也(副词,相互)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动词,对抗 )
以致天下怨谤也(动词,招致)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副词,仅仅)
4.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取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用作动词,办,做)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 以 膏 泽 斯 民
( 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惠)
5.一 词多义。
不为侵官 ( wéi, 动词,是)
为天下理财 ( wèi, 介词,替,给)
为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wéi, 动词,当作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wèi, 介词,因为) 未能助上大有为( wéi, 名词,作为 )
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 )
以授之于有司( 介词,把 )
以兴利除弊(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介词,把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为)
以膏泽斯民( 连词,表目的,来 )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也”表判断 )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 “见”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以谓受命于人主( 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应为“为何”)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