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党费
第一章
知人论世
走进作者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觉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粵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
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献身精神
顽强的
战斗精神
无私的
赏析人物形象--黄新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
儿啊”-----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
“有我们在……再打起来”
------渴望战斗,坚强乐观、自信。
“是有困难哪……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应付!”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语言描写
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一腔
热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力量。表现她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光辉品质。
赏析人物形象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
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她为了革命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
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筐咸菜的重要性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
——对比,表明她作为党员的火热的心,一系列动作
显示出她郑重的态度。
《党费》中的黄新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描写方法
人物性格
表现主题
分析黄新的人物形象——
信仰坚定、顽强斗争、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
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一心向党,机智果敢,聪明机警,临危不惧,无私赤诚,勇于献身。
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她对党的忠诚,有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任务二:传统法分析正面人物
水生嫂 小芹、小二黑 黄新
性格特征
典型环境
哪类典型人物
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
比较角度
勤劳善良、深明大义
热情淳朴、活泼乐观
自信乐观、果断刚毅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某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
中国传统劳动妇女,抗日根据地进步青年
新型农民
党性与人性美统一的革命者
语言、外貌、细节描写
白描、比喻、对比
语言、细节描写
任务三:分析《党费》中其他人物的作用
黄新孩子的作用
社会环境: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人物: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主旨: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真心为民的宗旨。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小说中“我”的作用
叙述人称: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使故事真实可感。开篇写我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联起了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人物形象: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便于读者产生共鸣。
第四章
拓展延伸
任务四:本单元三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请在品读的基础上完成下列表格。
篇名 语言风格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费》
清新质朴,富有节奏感和诗情画意
通俗晓畅,简洁有力,幽默风趣,口语化、群众化
质朴自然,精炼传神,鲜明生动
分析语言风格还要注意三个特色:
时代特色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地域特色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的许多词汇就带有浓郁的“京味儿”。
语体特色
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1.小说语言质朴含蓄,具有节奏美、音韵美。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作家语言,小说的人物语言是怎样的 作家语言是怎样的 请结合《荷花淀》举例分析。
[答案]人物语言:①质朴而含蓄,符合人物形象特点,饱含真挚的情感。比如:水生嫂“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人物语言简短,但非常耐人寻味,背后充满言说不尽的深情,质朴而含蓄。②充满乡土气息,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比如其他几位妇女:“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作家语言: 典雅优美,舒缓流畅,富有音韵美、节奏美,充满诗意。比如:“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典雅优美,舒缓流畅。“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三个逗号连接拟声词,写出了水的情态,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2.小二黑结婚: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①语言的形象化。比如,在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作者先写了她“换上新衣服、新首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了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形象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小说语言通俗,三仙姑的穿戴和从前相仿,不过换了个语调,便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这样就大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②语言的口语化。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群众口头语言,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锤炼形成的质朴平实、简洁畅达、诙谐风趣、雅俗共赏的书面语言。比如小说在描写三仙姑时,说她“老来俏”,当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区上而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愧,“恨不得一头碰死”
2.小二黑结婚: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③语言的个性化。如二诸葛和三仙姑,虽然都是所谓的“神仙”,但是由于两人身份、思想、性格不同,对话语言也就不同了。像“不宜栽种”“属猴的”“命相不对”“恩典恩典”之类的话,出自农村初通文墨的阴阳先生二诸葛之口,自然是很符合他的个性的;而像“刘修德!还我闺女!你的孩子把我的闺女勾引到哪里了”之类的话,出自一个粗俗刁钻的女人三仙姑之口,是十分贴切。
④语言的幽默感。比如,“她好像很得意,嗓子拉得长长地说:‘闺女大了咱管不了,就去请区长替咱管教管教!’”把三仙姑的心态描摹得非常生动。“交通员领着小芹来了,故意说:‘看什么 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 闪开路!’”这是借别人的口,幽默地讽刺了装酷扮俏的三仙姑
任务六:比较《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的作家创作风格与文学流派。
项目 《荷花淀》孙犁 《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 《党费》王愿坚
创作风格
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
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通俗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简约明了、情节节奏紧张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军旅文学
刘绍棠、从维熙等
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峻青等
作品作者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
《党费》
小说
主题
相同点
不同点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
《党费》
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塑造了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代表的落后愚昧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们的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新风气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及胜利。
塑造了以黄新为代表的对党的忠诚与热爱的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顽强坚定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通过女性的变化觉醒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苦难与新生。
《党费》公而忘私,以国家为先。
《荷花淀》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的生活及乐观精神。
《小二黑结婚》消除封建迷信思想,建立新的婚姻观念。
小说
主题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主题
通过女性的变化觉醒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苦难与新生。
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