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一、新课导入
“时空穿越”一直是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的热点素材,无论是近年大热的“穿越剧”,还是亚洲第一位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作品《三体》,都极大丰富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幻想。那么,时空穿越有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呢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教 学 目 标
1. 把握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的行文结构。
2. 从作者的成长故事中思考总结成为科学家应具备的科学精神。
3. 从文章的整体布局和局部写作方面,分析文章的谋篇技巧。
加来道雄
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超越时空》一书记述了超空间的早期历史,从理论上探讨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
学生任务活动
为了配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班级将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例,举办班级读书沙龙。为了让同学们拥有“沉浸式”阅读体验,本次读书沙龙,请大家化身“加来道雄”,完成以下三个任务环节。
任务一:编写“我”的档案(整体感知,梳理行文思路)
任务二:说出“我”的故事(细读文本,精思语言结构)
任务三:分享“我”的心得(聚焦题目,感悟深层内涵)
任务一:编写“我”的档案(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根据文本内容,展示提前编写的成长档案。
“我”成长档案
任务一:编写“我”的档案(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根据文本内容,展示编写的成长档案。
“我”成长档案
童年 高中 成年
趣事 1:鲤鱼世界的幻想(想象) 事件3: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实践)
理论物理学家
趣事2: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好奇(理论)
小组活动:
根据加来道雄成长经历中的三件事,置身不同场景,自编自导,用情境对话的方式说出“你”的故事。其他小组观摩、讨论、投票,选出你认为改编得最好的情境。
(1)文本表达特点探究
情境一、鲤鱼池故事
场景 1(鲤鱼池)
小鲤鱼:爸爸妈妈,你们快看,那枝睡莲一直在摇晃,可是没有东西碰到它呀!发生什么事了
鲤鱼爸爸:孩子,不用怕,睡莲跟我们一样,也需要不时运动一下。
小鲤鱼:我不是小孩子,你不要糊弄我,睡莲明明是植物,怎么能运动呢
我要去问叔叔,他是科学家,懂得可多了。
小鲤鱼:叔叔,今天我看到家门口的那枝睡莲一直在晃动,却没有其他东西触碰到它,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这是因为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一种神秘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会时不时跑出来活动,今天你看到的怪现象就是它在搞鬼。
小鲤鱼:那这种神秘力是怎么产生的呀 为什么我看不见它
科学家:它有个名字,叫“超距作用”哎呀,实验室那边紧急召集开会,我得赶紧过去了。
场景 2(鲤鱼池里的实验室)
科学家:什么情况,我以为你失踪了。
科学家 2号:我们找了你好久,能想到的地方都去了,就是找不着。
科学家 3 号:你去哪儿了
戴眼镜的科学家:你们别急,让我先缓缓。刚才我去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里光彩绚烂,那里的鱼都不长我们这样,但他们也跟我们一样可以到处游走,可神奇的是,他们都没有鳍,没有鳍怎么能游动呢
科学家:简直是胡说八道。
科学家 2号:你是不是躲到哪里睡着了,做了这个梦
科学家 3 号:你应该是最近压力太大了,都出现幻觉了,好好休息下,
戴眼镜的科学家:不是的,是真的!我没有瞎说。
科学家:哎呀行了行了,你赶紧回家吧,去报个平安,家里人都担心你。我们也都散了吧。
戴眼镜的科学家:你们怎么都不相信我......
情境二、爱因斯坦的故事
场景(学校里)
同学1:中午吃什么
加来道雄:我不跟你们一起,我要去趟图书馆
同学 1:大中午的不吃饭,去图书馆做什么
加来道雄:我要找爱因斯坦的书。
同学2:从上次老师讲完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就好像着魔了,每天跑不同的图书馆找书。
加来道雄:但我还是没找到答案,搞不清楚他最后没做成的那个研究到底是什么,我吃不下饭呀。
情境三、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
情境三: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
操场和车间
场景(学校)
加来道雄:爸爸妈妈,多亏了你们,否则我要用三个圣诞假期才绕的完这些铜线。
爸爸:孩子,你想做什么爸爸妈妈都支持你,只是,假期泡汤。加来道雄:没关系,爸妈你们跟我一起去车间,我准备接通电源啦!
场景(车间)
加来道雄:别眨眼,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
爸爸:儿子,我没有眨眼,怎么还是眼前一片漆黑
加来道雄:哎,能量不足,烧坏保险丝了。
妈妈:哎呀,我的傻儿子。
加来道雄:但是我的仪器设备是没问题的!它产生的磁场正是我想要的!
爸爸:儿子,好样的,继续努力。
知识链接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谈论此类事物的言语行为。两个物体或一旦被置于特定的言语文化环境,或者由此物、此状联想到殊异的彼物、彼状,并且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某种想象性或现实性联系,借此言语主体凝注彼物、彼状的情绪思想,流向言语呈现的此物、此状,隐喻应运而生。
探究“隐喻”手法
隐喻
此物、此状 彼物、彼状
鲤鱼池 平行宇宙、多维空间
鲤鱼 “我们”
鲤鱼'科学家’们对暴雨下睡莲的运动的解释 “我们”无法合理解释多维空间的运动而故弄玄虚
一个鲤鱼“科学家”被抓出水面又放回 极个别的人认为存在另外的“字宙”,但不被大多数人承认
(2)文本叙事结构探究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两件童年趣事有什么联系 两件趣事的关联:
“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
“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
“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
他们”→老师们
“很少有人”→物理学家
“我们”→孩子们
“我”→加来道雄
“我还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
不再适用于这个冥冥世界”: 隐喻营造的想象界
“在那里能很容易地使
通常的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 阅读虚构的真实界
爱因斯坦试图解释所有自然规律的统一场论,
正是针对平行宇宙通常物理定律
不起作用的现状而生: 科学研究的真实界
两件趣事:贯通一体
请同学们聚焦题目,思考文中寄寓了哪些更深层次的内涵 (展示学生作品)
(1)聚焦“物理学家”,思考: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2)聚焦“教育历程”,思考: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教育”启示
提示:强烈的好奇心;长期、大量的文献研究;勇于实践、无惧困难的精神。
提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外在引导因然重要,自我教育更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细胞学家大隅良典受邀回母校时,对后人的寄语:
1.亲近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哪怕是小小的发现,都可以做大文章。
2.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于科学书籍的广泛阅读。
3.儿时的奇妙经历与丰富体验,科学启蒙与兴趣会激发影响一生。
希望同学们不要忽视你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去探寻科学之美、真相之美,因为:“总有一天,终有一天,世界将因为你们而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