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林庚
诗人风骨
学者风范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
——吴组缃
他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
钱理群
袁行霈
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视评论。
找出《同步练习册》P53-56,
根据提示理解文章相关内容,
并做相关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其中文章的第2和3自然段比较难梳理,但是这两段又非常有特色,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第2和3自然段的所有问句,并分别找出问题的答案。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片叶中说诗情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韦应物的“落叶满空山,无处寻行迹”,都很精彩啊!林庚先生,你为什么说“落叶”就没有好诗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个“木”就是树,那个“木”就是茂盛的。杜甫是要用草木的茂密来反衬国家的衰败,对不对?再比如,“木”和“木叶”,就一定是干燥的吗?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陆游的“木叶最宜新雨后,鸟声更胜暮春时”,对这些“木”,你有什么感觉?
“阴阴夏木啭黄鹂”,这“木”,可是一片浓荫的感觉呀!
生:“木叶”“新雨”,也不干燥呀!
师:其实林庚先生要写真正的严格的论文,还需要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把所有中国古典诗歌中包含有“落叶”“木叶”的诗句全部找出来,进行大数据统计,然后再分析。所以,这篇文章还是有瑕疵的。
小视点(1-3)
深分析(4-6)
大道理(7)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里 一字之差
一字千金: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答案】(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的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由:
“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
下列序号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①“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②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④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⑤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C
第五段中“不落于言筌”是什么意思?引用此语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
得言外之意,不执著与文字。——例子(论据)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观点
补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2.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3.巧妙引用古诗词,生动形象。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指盛唐时期雄壮浑厚的诗歌特征。
指少年人特有的一种单纯自信、朝气蓬勃、勇于开创的精神。
布衣情怀
建安风骨
指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之情,是匹夫的责任和赤子的忠心。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形成的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小结:只要提到“木”就会联想到在瑟瑟秋风中飘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这便是“木叶”的暗示作用。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清朗之月
冷寂之月
伤离之月
凄清之月
千秋 “月” 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作业布置
阅读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毛泽东《卜算子》三首咏梅诗,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木”字。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小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摆现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木 叶
树 叶
树
木
“树”与“木”在艺术上有何差别?
(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
树——有生命力的,枝叶繁密的,翠绿的 木——没有活力的,枝叶落尽的,枯黄的
巧辨妙思一字意
活动一
“木”究竟有何特质惹人垂爱?
(浏览4——6段,划出关键语句和分析性的语句,品味“木”的特征及内涵。)
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 秋风叶落、空阔舒朗
重点研读
木 叶
落 叶
落
木
“落”与“木”在艺术上有何差别?
(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
黄叶,静静一树,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感
木叶,微黄干燥,窸窣飘零,舒朗绵密 ,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落木,疏朗空阔的意境
这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活动二
“木”为什么会有这些艺术特质呢?说“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A.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P63第5段)。
B.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P62第3段)
C.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P65第7段)。
落红
落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 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
——苏轼《水龙吟》
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欧阳修《暮春门有感》
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比较雅致,后者比较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有花瓣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暗示出的情味。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指诗歌语言里的某些意象,能代表和暗示诗人某种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特性。
2.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论述,梳理“木”与“树”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再读文章4,5,6段。完成表格的填写。
《说‘木叶’》4-6段 引用诗词 情味特点 艺术特征
树 1.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2.午阴嘉树清圆 3.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1.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之情感 2.正午时分亭亭如盖的树下浓浓的阴凉,十分美好 3.寒雨迷离,树叶湿漉漉的,灯下白发人——萧瑟秋夜,满是辛酸 1.饱满 深厚
2.浓密 繁茂
3.饱满 湿润
木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落木千山天远大 1.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秋的肃杀萧瑟 2.微黄的秋叶窸窣飘零,像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3.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 1.空阔 单纯
2.微黄 干燥
缠绵
3.空阔 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