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2、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4、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女神》和《屈原》为其代表作。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名家评说]:
郭老热情坦白,待我们似亲切的父兄;他博学多才,思想纵横驰骋,他是我们尊敬的老师;而他又那样的正义凛然,挺身在前,他又是我们景仰的革命者。……他是博大精深的学者,如科学、史学、考古……他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在科学上他是冷静的,在文学上他是热烈的。
——曹禺
(2)郭老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绝对没有给我留下“我是院长、我是科学家”的印象。……中国过去讲三绝,即诗、书、画。我对苏轼作过统计,他诗、书、画、词、文,应该是五绝。……可我对郭老就统计不出他有多少绝,总之他超过了苏轼。苏轼没有郭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
——季羡林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知识链接:
【新诗】:
新诗也叫现代诗歌、白话诗,是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的。一般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张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对新诗的艺术手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知识链接:
【自由诗】是新诗的一种,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诗歌内容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类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打破僵硬的格律要求,诗行长短不定。
标题解读:
问题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诗人为什么要放号?
放号(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诵读指导
划出节奏,激情演绎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恢宏,强力,炽热奔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给全诗划分层次。
1)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自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3)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太平洋排山倒海
“大创造”
诗歌呈现 表达内涵
云的怒涌、海的狂暴、诗中反复歌咏的“力” ①
力的毁坏 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活动一 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想象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请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活动一 理解诗歌的内涵:
[答案] ①“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②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
力的创造 ②
歌颂力的形态、声响、韵律 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和坚定
描绘诗歌画面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他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
活动二 分析诗歌的形式特征
这首诗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形式特征。
[答案] ①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②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作显得自由奔放。③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形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活动三 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歌唱者“我”放声歌唱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攀登者“我”奋力攀爬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由此想象“我”的形象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以景入诗,拟人化,
景象宏大壮阔
语言多用排比、感叹词,情感充沛极有爆发力。
“提”字表现了“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横扫旧宇宙的力量。
“推”字表现了“太平洋”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的猛烈冲击。
主人公的形象:
是一个坚定、自信、进取的号召者形象;是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新生者形象;是一个敢于破坏一切旧制度、旧势力的创造者形象。
他处于青春时期,拥有自信进取、奋发昂扬、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青春气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青春价值。
赏析意象:
①主要意象
②意象特点
③象征意义
④情感
云海、北冰洋、太平洋
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象征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旧势力的力量
勇敢昂扬、奋发进取的精神,热切向往、执着追求的勇气
如何抒情的?直接还是间接?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一系列抒情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抒发对这种破坏力的呼唤和赞美。这种直接抒情可以充分彰显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表达方式: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修辞运用:反复、比喻、拟人、排比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美的歌颂和礼赞。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总结: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这首诗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面歌颂自然之力、宇宙之力,其实是赞美破坏和创造之力,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诗中排比呼号的句式、反复的手法、自由奔放的语言、夸张拟人象征的运用,正反映了“五四”青年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