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李密
陈情表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
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表”的用处其实很多,包括了请劝、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辞解、陈谢等多种功能
走进作者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为蜀地大儒之一,学生有陈寿、罗宪等人),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公元 263 年,曹魏灭蜀汉。265 年,司马炎通过逼迫的方式禅让称帝,夺取曹魏政权,改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武帝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昭为文帝。至此,经过三代的努力,司马家族完成了政权的夺取。
在司马家族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充斥着残忍的杀戮,由此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对那些不依附自己的名士,司马氏常常用自己的阴毒残忍手段将其杀害。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嵇康的遇难,也因此,嵇康的好友向秀被迫臣服,只能在《思旧赋》中隐晦地表达自己的伤感。
历史真相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安抚蜀汉旧臣,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一曰正身, 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加以笼络,以彰显晋朝的宽容,更为颠覆固有形象,立起尊贤重士、宽厚仁爱的“人设”。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máo],其子司马炎后来篡位自立,称晋武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人尽皆知。
晋武帝
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臣李密上言:臣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
以:因为。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
夙:早年(如夙愿、夙兴夜寐)。 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之事。
六月:古今异义,六个月。
见背: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婉曲手法。(见笑、见谅、见教)
行年:年岁,年龄。 夺:强行改变。
不幸之一:幼年失去恃怙,让人同情。
祖母刘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祖母刘氏,可怜臣幼年丧父又身体虚弱,亲自抚养(臣)。臣小时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成人自立。
愍:怜惜。
(鳏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不行:古今异义,古,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今,不可以。
零丁: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今异义,古,直到。今,达到某一程度。
成立:古今异义,古,成人自立。今,形成,建立。
不幸之二:幼年多病,祖母抚养。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臣)既没有伯叔,又没有兄弟,家门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小童,(臣)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鲜:少, 指“无、没有”。
祚:福分。薄:浅薄,少。
息:子嗣。
外:名作状,在外面。
期功:文化常识,近亲。期:穿一年丧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丧服的亲族。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孑然一身)
吊:安慰。
不幸之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rù)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
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臣侍奉她服用汤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
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婴:缠绕。
蓐:草垫子。
汤药:名作动,服用汤药。
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废:停止。离:离开。
不幸之四:祖母重病,不能自理。
一、叙祖孙相依为命之情
祖母卧病
遭遇不幸
祖孙相依
不直陈其事,强调“尽孝”之必须,倾诉惨况,引起同情。
父丧母嫁
多病孤苦
祖母抚养
人丁衰微
【内容概括】
文化常识
鳏寡孤独:泛指老弱无依的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古人讳言“死”
天子(亲王):崩、千秋、山陵崩
诸侯: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庶人:死
称父母死:见背、孤露、弃养
丧礼五服
第一类:称斩衰,是最重的丧礼,适用于子女为父母,丧期三年。
第二类:称齐衰zīcuī ,分四等:
1.齐衰杖期。粗麻衣缝边,执削杖,丧期一年。适用于夫为妻;
2.齐衰不杖期。手不执杖,其余同上。适用于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出嫁女为父母、男子为兄弟;
3.齐衰五月。适用于曾孙为曾祖父母;
4.齐衰三月。使用于玄孙为高祖父母。
第三类,称大功。丧期九月。适用于已婚人为伯叔父父母及兄弟。
第四类,称小功。丧期五月。适用于伯祖、叔祖、堂伯叔、堂兄弟。
第五类,称缌麻。丧期三月。适用于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到了当今圣朝,(臣)受到晋朝清明教化的润泽。从前太守逵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荐臣为秀才。臣因为(一旦外出做官)供奉祖母之事没人来做,(所以)辞谢而未接受任命。
逮:及、至。 奉:承奉。
沐浴:古今异义,指承受恩泽。
清化:清明的教化。
察、举: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孝廉、秀才:文学常识,汉代选拔举荐人才的科目。
主:主事的人。
辞:辞谢。
指出“辞不赴任”的原因:供养无主。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陛下)特地颁下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臣为太子洗马。像臣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的恩遇)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的。
拜、除:文学常识,授予官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寻:不久。 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猥:谦辞,辱。 以:凭借。
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当:充当、担任。 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
上报:古今异义,古,报答。
表达对朝廷的感激之情。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具:详尽。 闻: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
切峻:急切严厉。 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
奔驰:古今异义,奔走效劳,赴京就职。
日:名词作状语。 笃:病重。
苟:姑且。 告诉:古今异义,申诉。
狼狈:古今异义,进退两难的窘状。
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辞谢而不去就职。(不料)诏书(又下)急切严峻,责备臣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长官逼迫,催臣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急迫过于流星。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臣目下实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窘迫。
表明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贤良方正、明经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梳理:
先秦(养士即门客制) 两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及以后(科举制)
《说文解字》注:“除,殿阶也。”本义为名词“屋舍门前的台阶”
如“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班固《苏武传》)
本义“台阶”引申为“在皇宫的台阶上拜授官职”,即授予官职。
表征召的词:察、举、拜、除、当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 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 谢安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 《后汉书 王涣列传》
4、拜:授予官职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 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 靳令》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二、表调动官职的
升迁的: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调动官职的:
1、转、调 徙:调动官职 。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降职、罢免的
1、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非其才者罢之”《晋书 魏舒传》
5、黜、废:废弃不用。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 微子》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
5、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6、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伏惟:是趴在地上想。对上级或长辈表示恭敬。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元老,旧臣。
矜育:怜惜养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矜:看重,推崇。
拔擢:提拔。
优渥:优厚。
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希冀:非分的愿望。
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有非分的愿望呢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薄:迫近。日薄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危浅:垂危。
更相:相互。
区区:形容自己的私情。
废远: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只因刘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如果)没有祖母,就无从(长大)以至今日;祖母(如果)没有臣的照顾,就不能尽其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就臣)内心(而言)不能停止奉养而远离(祖母)。
思考①:结尾落在辞官养亲(“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上,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三个角度,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找依据(朝廷):抓住西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释误会(个人):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述苦衷(祖母):正面陈述祖母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
伏惟
且
但
合法
合情
合理
研读第3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有:通“又”
是:指示代词,这
状语后置,于陛下之日长尽节。
乌鸟:名作状,像乌鸦反哺一样。
辛苦:古今异义。辛酸悲苦。
见:表被动。
皇天后土:天地神明。
鉴:照察,审辨。
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臣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时日(还)很长,(而)报答奉养刘氏的时日(却)很短了。(臣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使刘氏能侥幸(因此)安尽余年。臣生时应当献身,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怀着像犬马对(主人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谨地上奏章以达天听。
矜愍:怜恤。 愚诚:谦辞,指自己的诚意、衷情。
听:任从,这里指应许、成全。 庶:希望。
卒:使动,使......终了。 结草:代指报恩。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拜表:上表章。
艺术构思
叙孝情
表忠情
找依据
释误会
乞矜悯
祖母情深似海
圣上恩重如山
“以孝治天下”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忠孝两难
先尽孝后尽忠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示之以忠
婉拒艺术总结:陈述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文辞曲折婉曲、机智得体。
1.称呼上:
对自己的称呼:亡国贱俘、臣
对蜀国的称呼:伪朝
对晋朝的称呼:圣朝
2.用词上:
敬辞谦辞
3.态度:
谦卑、孤弱无助。
4.内容上:
陈实情、陈忠情、该直白直白,该委婉委婉(含而不露)
表达艺术 段落概要及作用 事 情与理 陈情目的
寓“陈请”于“陈情”之中 第1段: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不幸一: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抒发慈孝深情:感激祖母抚养之恩,为回报祖母愿尽孝赡养。 顶住压力,先尽孝、后尽忠,暂不赴任
不幸二: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幸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不幸四: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不幸五:祖孙二人患难与共、相依为命
作用 为下文做情感铺垫.
第2段:尽忠尽孝难以两全 征召一: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申明君臣之义(忧惧、感激、焦虑): 承蒙国恩,陨首难报;诏书切峻,欲奉奔驰;忠孝难全,分身无 术;进退 狼狈,苦衷难诉。
征召二: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召三: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供养无主
辞不就职:刘病日笃
作用 承上文推进至君臣大义。
第3段: 圣朝清化 以孝 治 天 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暗示本朝国策:自贬身份,感恩怀德; 非念旧国,希冀效命; 消弭存疑,诚请见宥; 委婉陈情,百善孝先。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为孝养祖母,不能废远
作用 深化前两段的内容,为“私情”找到理论依据。
表达艺术 段落概要及作用 事 情与理 陈情目的
第4段: 先孝后忠, 化解矛盾 尽节日长,报养日短 提出折中方案:终养无碍报效;“缓行”非“不行”; 亲先于君,孝先于忠; 赌咒发誓,剖白心迹。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矜愍愚诚,听臣徽志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作用 针对前面的问题、矛盾,提出解决办法。将文章从“陈情”推向“恳求”,情理并具,以期说服晋武帝。
2.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内部联系,就连一些看似信笔写就的作品,也大都有章法可循。
倪其心先生的观点,“古代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怎样分析古代散文》)。
文体结构
表达方式:
将事理融于真情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该文体的基本特征。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陈X言”,结尾常有“陈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之类的话。以四六句式为主,骈散结合。
内容结构与艺术结构
陈以往孤苦之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铺垫事实
陈现今忠孝之情——进退狼狈、不能废远——直陈矛盾
陈日后忠孝之情——愿乞终养、死当结草——解决乞求
层层递进
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诵读《陈情表》感受它们不同的韵味。说说文章是怎样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情达意的。
骈句: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古代宫廷护卫列队持仗(杖)相对而立,在形式上跟对偶一样对称,所以,人们把对偶也叫作“对仗”。汉语中的“骈”字有并列对偶的意思,“丽”字也有成对的意思,所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把对偶称为“骈丽”或“丽辞”。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骈文兴盛,对偶的用法更加流行。诗歌也逐渐讲对偶,演化成唐代的律诗,规定八句诗的中间四句非用对偶不可,这样,把对偶创作推向了高潮。由于文学创作和民俗的需要,对偶成为汉语修辞特有的修辞方式,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它由文人的自我欣赏,发展为群众的实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偶的种类也逐渐多样化;它由形式上的对仗,发展成“形相对,神相联”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修辞方式。从内容上看,分为正对、反对、串对;结构上看,分为严对和宽对。
找到文中的骈句,探讨内容选择与骈句的关系、骈散搭配的位置关系,探讨骈句使用与骈散结合在内容、结构、音韵、艺术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 五尺之僮。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总结骈散结合
骈句使用:作者善于利用整齐对偶的骈句来表达重要的内容,以吸引皇帝的注意,起到感动和说服的效果。
①在简洁紧凑的散句叙事之后,以骈句描绘具体情境,强化表达效果。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生动表现孤苦之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含蓄表达感激之情,“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集中展示尴尬处境。坦率展现自己的尴尬处境(“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用骈句直接抒情说理
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堪称篇中警策之语,把前面的内容一笔收住,四个“无”字,说得斩钉截铁却又饱含感情,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
散句使用:散句,多用来铺叙,但有时也与骈句配合,或进一步描述,或概括总结,以强化表达效果,点明意旨,前举句子后面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情感极强烈,有过“亢”之嫌,随即就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的散句把调子降下来,适当重复前一句的内容,又以“是以”二字引出了后面的结论(同时也是含蓄的请求)。
句式长短结合
就四字句的使用来说,本文充分体现了“四字密而不促”(《文心雕龙·章句》)的特点,以四言为主,形成了全文整齐、紧凑而不紧迫的节奏,读来既典雅又有气势,强化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特别是抒情氛围)。此外,由于四字句本身就比较齐整,所以可以毫不费力地在骈散之间切换,让文章在整齐的节奏中又具备了流转自如的美感。四字句在表达上非常灵活,既有很强的概括性(如文中对自己生平、被征召情况的叙述,殊少渲染,多为直陈,用语不多但内容不少);又有很强的生动性,可以抓住点状细节作传神描绘(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作形象化表达(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本文中不少广为人知的成语,都出自上述生动的表达中。
文中还有一些字数较多的句子,有些如“且臣少仕伪朝”一样由四字句增饰而来,增饰部分或提顿,或承接,或转折,大体属于“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镜秘府论·论对属》),主要起结构作用;有些则字数较多且结构不以四言为基础,或为骈句,或为散句。其中后一类句子特别值得注意,它们不仅起到了调节文章节奏,使其疏密有致的作用,往往还带有强调、描绘或抒情、说理的意图。就全文来看,超过七个字的长句最为集中地出现在最后一段,而这一段正是作者比较直接地提出请求和反建议,既抒情又说理,既陈请又哀恳的部分,可见句式的使用自有其表达上的规律和精心的安排。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