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1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共1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0: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说木叶
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他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格律体,先后出版《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他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吴组缃
李长之
林庚
季羡林
袅袅( )
陆厥( )
橘徕( )
灼灼( )
亭皋( )
柳恽( )
niǎo
zhuó
lái
jué
yùn
庾信( )
涔阳( )
照浦( )
万应锭( )
迢远( )
褒奖( )
寒砧( )
言筌( )
桅杆( )
窸窣( )
冉冉( )

cén
tiáo
rǎn
dìng
gāo
wéi
xī sū
zhēn
quán
bāo

字音辨识
读懂两个问题:
1.按照发现问题(现象)
——分析问题(原因)
——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梳理文章
找出每个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
2.“树叶”VS“木叶” “落叶”VS“落木”
问题1:按照发现问题(现象)——分析问题(原因)——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梳理文章,找出每个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
文章思路 段落大意(关键句)
提出问题 (1-3) 1
2
3
分析问题 (4-6) 4
5
6
解决问题(7) 7
关键句提示——
位置: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转折句。
表达方式:语段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
总结句:“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注意“可是”“而”等词体现的句间关系:古诗中很少用“树叶”。简称“树叶”为“叶”,但写“木叶”时就不这么省略。
总起句:关键在“木”字
总结句:“木”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一个特征)
过渡句:“木”具有这个特征是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上段结尾——过渡句:“木”还会带来暗示的颜色性(第二个特征)
独立成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效果差别却是一字千里
问题2:阅读4-6段,分别比较文中提及的“树叶”和“木叶”、“落木”和“落叶”之间的区别。
意象 诗句 特点(感觉、颜色) 意味
树叶 高树多悲风
木叶 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木 落木千山天远大
落叶 落叶何翩翩
饱满、繁茂
疏朗
空阔、干燥
繁密、湿润
绿色
微黄
黄褐色
黄色
绵密充实之意
飘零萧瑟的秋意
空阔沉暮之感
轻柔细腻之意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形象暗示
→文化暗示
诗歌语言
暗示性
关键在“木”字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品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正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大家一起来找茬


同一意象的词因为其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暗示性也会产生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拓展: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一)你是否同意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出证据。
(1)同意作者观点
李白的《秋思》中“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使用的“木叶”符合文中的观点,有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清秋的气息。
(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林庚先生说,“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而“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伤心行》)中“木叶”和雨搭配,不带有干燥之感。林庚先生说,“木”带有疏朗之感,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花木深”,“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杜甫《雨》)中“万木云深隐”等,“木”则表达为饱满、绵密的意思。林庚先生说,“木”暗示的颜色是黄色,使用在秋天,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中“草木深”描绘的是春天草木繁茂的景象。“远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佳木秀”则描绘的是夏天树木繁阴的景色。
(二)思辨探究,培养批判思维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 请说出理由。
(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的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