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的城市印象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是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 4 课的两首宋词。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进行“诗意的探寻”。首先,本单元所编的诗歌,都具有丰厚的意蕴,需要细细品味咀嚼,多方面探寻作品的“诗意”;其次,还要学会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生活经验相印证,由此感受诗人创作时心灵与世界之间的互相碰撞、激荡,学会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诗意,体认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于诗词学习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在鉴赏时却也存在没有思路,不知道怎么鉴赏的现象。有的同学则是属于心里明白但是却欠缺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教学任务要帮助同学,学会切入鉴赏角度,表达心中所想。其次,诗歌最好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出来,学生的诵读需要加强指导,尤其是在重读,轻读,拖音的处理上,也帮助学生通过感知韵脚把握诗歌情感。
三、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2.比较两首词在意境和写作技法上的不同
3.感悟“繁华”与“灾难”的文学书写主题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比较两首词在意境和写作技法上的不同
【学习难点】感悟“繁华”与“灾难”的文学书写主题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指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而承载这些记忆的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是的,城市的记忆在一座座建筑当中,一个个故事里,也在一首首诗词当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市,而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印象,一方面来源于现实的感受,另一方面则借助于文学作品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诗词,一起感受一下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望海潮》和《扬州慢》,感受宋词中的城市印象。
(二)学习活动一:诵读文本,读懂诗意
要求:
1.自由诵读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韵脚。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进行有感情地朗诵。
3.每组推选一位朗诵者进行创意诵读,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明确:
《望海潮》感情基调比较昂扬,应该读得轻快一点,语调上扬。韵脚为 ua,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适合表达自由、愉悦的感觉;
《扬州慢》比较悲伤,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韵脚为 ing,eng,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深沉的喟叹。
师总结: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轻重缓急。有时候需要读的高亢、上扬、有气势,但不能一路高上去;有时候需要低沉,有时候必要的字,还需要重读。(过渡)“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沈德潜《说诗啐语》,说明了押韵的重要性,而柳永和姜夔确实也是深谙音律的词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时候韵脚也是帮助我们解锁诗人情感的一把钥匙。
(三)学习活动二:比较阅读,鉴赏技法。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写道《望海潮》之“东南形胜”流播,“金主亮(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清代郑文焯说:词作于淳熙三年(1176),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然有废池乔木之感。
师:从完颜亮这个传说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杭州的繁华;而从郑文焯的评价中,我们确实也读出了故国残破的哀伤。
师:下面请依据两首词的具体内容,分析柳永和姜夔是如何来写承平盛世和劫后孤城的?(参考角度:意象选取,手法使用,意境营造等等)
要求:
①组内先自由交流讨论,选出一位发言人。
②发言人需先读出相应的诗句,进而分析手法及表达效果。
③其他小组成员评价补充。
教师预设:
1.意象选取上
《望海潮》专门选取美丽富庶的景物,《扬州慢》则把眼前实有意象和古人诗词中的意象叠加,既描写了眼前的萧条败落,也提到了昔日的繁华兴盛。
例:《望海潮》
自然风光:烟柳、画桥、云树、堤沙、怒涛、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城市风貌: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官民生活: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扬州慢》
(淮左名都)春风十里、二十四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空城、冷月、桥边红药。
师:如果我们再来细致地比较同一类的意象,或许还会有更加细腻的发现:
明确:
都是写树,一个是“烟柳、云树”(轻灵飘逸之美),一个是废池中的“乔木”(沧桑
厚重之感);都是写水,一个是 “ 怒涛”(雄壮的力量美),一个是“寒水”(凄凉冷寂);
都是写桥,一个是 “ 画桥”(华丽美好),一个是美人不在的“二十四桥”(凄清冷落);都是写花,一个是“桂子”“荷花”(明艳美丽),一个是“红药”(落寞凄凉);都是写声音,一个是“羌管、菱歌、箫鼓”(欢乐喜庆),一个是“清角、无声” (凄清死寂);同样是写城市,一个写得是(安定祥和、繁华富庶)的杭州,一个写得是(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的扬州。
2.意境营造上
《望海潮》是雄伟壮丽、美丽清秀、富庶繁华、祥和安乐的意境;而《扬州慢》是凄清、荒凉、破败、萧条的意境。
3.手法上(相同点)
这两首词的开头写法上具有相同点,都是大处着笔。《望海潮》中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体的、概括性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所以说是“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人才荟萃,古往今来长盛不衰,所以“自古繁华”。而《扬州慢》中开头概括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景象。“淮左名都”,点出了扬州在全国的地位;“竹西佳处”,又说明了竹西在扬州的地位。
手法不同点(整体看)
(1)《望海潮》全文多运用铺陈的手法写杭州的繁华,而《扬州慢》全文多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下面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方面进行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出了人口多,住宅的雅致;再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出了钱塘江的雄壮险要;又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业的繁华,百姓的富足。下片重点写游乐,分三层展开,先写湖光清丽,再写男女老少嬉戏欢笑,最后写杭州官员与民同乐。
昔日的扬州是繁华的,而今日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的荒凉景象。虚实结合今日“空城”(实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破败荒凉昔日“名都”(虚写):“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通过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伤。
(2)《望海潮》的特色在于点染的手法,《扬州慢》中则没有。
明确点染:
“点染”结合,层层铺叙“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简要点明,是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渲染、烘托,是具体的描述(分述)。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望海潮》上片先总写杭州的风光,“形胜”、“都会”“繁华”几字点出了杭州的地理位置重要及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下片聚焦到西湖一带,写杭州不能不重点写到西湖,西湖至今还是杭州的核心区域,也是人们去杭州旅游的必经之地。“重湖叠巘清嘉”是点。先总写西湖一带风景秀丽美好;“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手法不同点(局部看)
《望海潮》
(1)互文的手法“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出了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夸张是高耸入云的树,把浪花比喻成霜雪,突出了浪花的白,写出了波涛来临时排山倒海的气势。
《扬州慢》
(1)想象和用典的手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俊赏”指的是杜牧曾快意游扬州的典故,一个“算”字是料想的意思,是想象的手法。即便是风流俊赏的杜牧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的变化,突出了如今扬州的破败。
(2)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连废池乔木都对战争的恐惧厌恶,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也借此批判金人发动战争,和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
(3)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芍药纵使开花,又有何人来赏呢?芍药寂寞开放,这意味着扬州这座城市繁华不再、凄清冷落,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四)学习活动三:探究深思,城市记忆新价值
师: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理解诗词就是需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去和古代的灵魂对话。我们各个小组通力合作,从意象、意境、手法等多角度去领悟柳永的词,姜夔的词。如果说诗风是一首诗的“外貌”,那么诗词的“灵魂”就是情感。同学们,觉得这两首词的情感是什么呢?
明确:
(横向角度)《望海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对百姓富足的赞叹,对好朋友
孙何政绩的赞叹。而《扬州慢》是黍离之悲,是昔盛今衰的感叹,寄托着作者对国家衰落的深思和沉重之情。
(纵向角度)《望海潮》写于北宋灭亡前 100 多年,《扬州慢》写于南宋,当时北宋已灭亡 50 年左右。把繁华的杭州和萧条的扬州放在整个大宋王朝这段历史中,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兴亡之音。
(五)课堂总结
词从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读出兴亡之音。这两首词刻录着两座城市的兴衰“地图”。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繁华富庶的杭州,也看到了饱受战争摧残、满目疮痍的扬州,起之繁华,而亡之凄凉。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还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回到历史的真实,认识诗词的当代价值。
(六)美读展示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两首词“诗意的探寻”,获得了很多的启发,让我们通过美读,来展示你对诗词的理解和发现,再次美读这两首诗词吧!
(七)课后作业
城市印象不仅仅存在这两首词中,更藏在更多文学作品中。我们的城市青岛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所学,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 100字左右城市推广文案,把自己的家乡推荐给天下的朋友,至少使用其中的一种手法。
(八)板书设计
宋词中的城市印象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承平盛世 劫后孤城
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