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归
去
来
兮 辞
陶渊明
课前导入
李子柒:归故里的诗意人生
李子柒,一个颇具东方韵味的名字,一个或着汉服或着粗布衣的瘦弱女子,带着属于她田园生活缓缓走来。
Youtube上订阅用户数高达500多万,单条视频播放量平均200万,被网友惊赞“文化输出”的佼佼者,2019超级红人节最具人气博主,被誉为“东方美学生活家”。
“仿若一幅自如闲适的山水画,激发着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带有明显的李子柒的个性符号,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实写照。”
中国日报这样评价她。
恰如千年以前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
儒家积极入世,佛道消极避世,仕与隐一直是中国文人面临的抉择。今天我们来看看陶渊明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学习目标
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约365年——427年)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 ,号 ,私谥“靖节”,世称 。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东晋末期南朝刘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被誉为“田园诗派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陶渊明
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一生——早年·出入未定
28岁以前。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生活贫困,但家庭教育较好,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儒道两种精神。
陶渊明的一生——中年·仕海挣扎
29-41岁,沉浮12年(12年间五仕五隐,在任不足两年)。起初为江州祭酒,后“自解归”,在家闲居五六年。后任刺史桓玄属下,又因母丧辞职归家,后桓玄篡晋。改国号为楚,陶渊明仍在家闭户高吟。后刘裕讨伐桓玄得胜,陶渊明入刘裕幕下,后又转任刘敬宣的参军,8月出任彭泽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职而归。
陶渊明的一生——晚年·归田躬耕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归田后二十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五仕五隐
第一任:在王凝之手下做江州祭酒(主要负责地方的教育、文化和教化事务,在现代的对应官职可以理解为教育厅厅长或大学校长)。“不堪吏职”请辞。
第二任:在桓玄门下做属吏(属吏的角色主要是提供行政支持和专业知识,例如文书工作、档案管理等,属于下级官员的吏员)。发现桓玄企图篡夺帝位,不愿同流合污请辞。
第三任:在刘裕麾下做镇军参军(镇军在历史上是一个武官名,通常负责将军府内的军事事务及辅助工作)。
第四任:刘敬宣门下做参军(参军在古代多指军事或政府的幕僚职位,负责协助主官处理军事或行政事务。参军在古代是一个辅助性质的军事或行政职位,其相当于现代的参谋或顾问类官职)。刘自己先不打了,三个月便草草离职。
第五任:叔父做太守,引荐陶担任彭泽县令(古代彭泽县(位于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县令)。不肯穿上官服迎接郡里巡视的督邮,“不为五斗米折腰”。即日挂冠去职。
写作背景
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我不愿意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去对上级卑躬屈膝, 去恭恭敬敬地事奉那些贪官们。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不趋炎附势
题目解读
归
回
去
去
来
助词,无义
兮
语气助词
辞
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
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从何归去?为何归去?如何归去?归去后如何?
去归
“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
“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本文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声调、音韵、格律等)和谐协调;③文辞上讲究藻饰(指文辞丰富华丽)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铺排渲染,精于雕饰)和借景抒情。
辞重在抒情 赋重在叙事
初读感知
叁
读准字音
chóu chàng
惆怅
yáng
飏
xī
熹微
zūn
樽
shāng
觞
miàn
眄
kē
庭柯
jiǎo
矫
xiù
岫
yì
翳
huán
盘桓
zhào
棹
gāo
皋
huáng
遑遑
miǎn
眄
yǎotiǎo
窈窕
学习小序
阅读小序,回答:陶渊明面临怎样的选择?他选择了什么?为什么?
继续做官
归隐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耕田种植
形作名,小孩
维持生活
凭借
满
营生的本领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没有门路
恰逢
战乱
害怕
被
距离
因为
爱惜人才
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
我家境贫困,种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维持生计的花费,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多劝我出去做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州郡长官都拿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县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因此就要了下来。
被动句
思考1:根据小序,总结陶渊明出仕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彭泽去家百余里”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维持生计
亲故劝说
施展抱负的机会
离家不远
满足嗜好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急迫
思念的样子
回去的心情
本性
造作勉强
身心都感到痛苦
指做官
庄稼成熟,引申为一年
收拾衣装,连夜离去
失意的样子
不久
像骏马一样奔驰
但过了没几天,便产生了留恋田园的归家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的;饥寒虽是急迫的事,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被吃饭驱使;当时惆怅感慨,深愧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着这件事来抒发自己的心意,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状语后置句
思考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违背本性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深愧于志
为妹奔丧
身心痛苦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表层原因
根本原因
“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
——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之问题》
小序总结
第1层:
出仕原因
第2层:
辞官原因
第3层: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
自然
任性
随情
家贫子多、生生无术
亲故劝告、家属引荐
诸侯惠爱、彭泽不远
公田有利、足以为酒
叙述了作者离家出仕、弃官归田以及写作本文的缘由
深入研读
肆
叙事线索
归途
抵家
室内
园中
虚写
齐读“辞”,探讨行文线索及文章结构,作者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
第一段
决意归去
文本翻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田地荒废
为什么
役使
为什么
挽回
确实
出来做官
行人
怨恨
漂流摇荡的样子
船缓缓前进
光线微弱
觉悟、明白
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精神被形体所役使,为什么还要惆怅而独自伤悲?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迷了路,大概走得还不太远,(如今)觉悟到今日(归田)是正确的,以往(出仕)是错误的。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微风飘飘地吹动着我的衣襟。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不由得)怨恨晨光微弱(耽误行程)。
归 程 图
被动句
状后
探究文本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中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变化?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①归隐之志的坚决、辜负田园的自责
②回顾为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后悔
出仕:“已往”“昨非” 归隐:“来者”“今是”
③对过去的醒悟,对未来的期待
④作者乘舟归家的轻松愉快,归家的迫不及待
自责
自悔
自醒
自恕
保洁守志的倔强
对官场的厌恶
归途的欢快与急切
归去之因
自责自悔
轻松惬意
急切渴望
归 程 图
2.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以喟叹开篇,直抒胸臆。引出下文,写出对辜负田园的自责,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
②“奚惆怅而独悲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反问句表达痛苦之强烈。
直 抒 胸 臆
3.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陶渊明就是这样的艺术大师。试赏析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点明手法;(2)句子翻译;(3)解析手法分析效果。
①用典。化用《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语,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对过去选择(出仕)的懊悔。
②对比。“今是”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对未来生活(归隐)的自恕自慰。
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①“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
②对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③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官场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二段
归家之乐
文本翻译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简陋的房屋
看到
拿
酒器
看
使…愉快
寄托傲世的情怀
使…安心
代指隐士住处
接近
形作名,儿童
深知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的向前飞奔。家童欢快的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野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院子里的树木,我感到非常愉快。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然自得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
归 舍 图
知识链接——文学典故
乃瞻衡宇
典故出处:《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审容膝之易安
典故出自《韩诗外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陈仲子的故事。陈仲子因不满兄长的不义行为,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楚国国王得知他的贤能,派使者携带重金聘请他出仕。陈仲子询问妻子是否愿意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妻子回答:“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前万丈,所甘不过一肉。”意思是即使拥有豪华的车马,真正安身的地方也不过是容膝之地;即使有丰盛的食物,真正享受的也不过是一块肉。陈仲子听后,决定继续隐居,成全自己的清名。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每日
拄着
抬起头
无意
峰峦
日光
阴暗的样子
徘徊
游玩,游览
门经常关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扶着手杖走走停停,到处游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运气自然而然从山洞漂浮而出,卷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将要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归 园 图
1.第二段描绘了刚到家时的哪些图景?作者心情如何?
探究文本
居家之乐
涉园之趣
稚子候门
抵家
居室
涉园
欣喜若狂
舒适安逸
流连忘返
归家后的
三次心情变化
2.从本段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品味。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是作者孤傲而又淡泊的人格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这两句话既表达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容膝”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把云和鸟人格化,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说明出仕是无心的,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抚孤松而盘桓”作者借孤松以咏怀,表现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第三段
田园之乐
文本翻译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停止
驾:驾车;言:助词
疑问词,什么
知心话
到
到
田地
有时
桨,用作动词,用桨划
幽深的样子
形作动,羡慕
将要终结
不相合
名作动,弹琴读书
把
草木茂盛
状语后置句
归去吧,让我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尘世和我的情志彼此违背,还要驾车出去把什么追求?喜爱亲人间的知心话,乐于弹琴读书来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日已至,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作奔走。(我)有时坐着覆帷小车,有时划着一叶孤舟。有时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有时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开始涌流。(我)羡慕万物恰逢时令,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终休。
归 田 图
宾前
探究文本
1.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家庭之乐
悠闲之乐
乡邻之乐
出游之乐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2.赏析句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①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②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
③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
④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3.文章第三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人生苦短的感叹和乐天知命的豁达。
生活上:悠游山水,躬耕田园;精神上:独抒灵性,寄情山水。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
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
访山水,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忙后闲暇,乘兴出游,“寻壑”“经丘”。
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抒发的是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
探究文本——对比小结
第二、三段的核心情感是:
乐
归家乐
归心似箭
抵家之欢
家中景况
日常乐
饮酒自遣
涉园成趣
观景忘返
出游乐
重审心志
结交乡故
出游方式
所见所感
归 舍 图
归 园 图
归 田 图
第四段
乐天知命
文本翻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寄托身体
为什么
生死
惊恐匆忙、心神不定
期求
留恋
独自外出
拄着
高地
放声长啸
除草
顺随自然
姑且
从心所欲
省略、状语后置句
宾前
归去吧,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愿,生与死都顺随自然?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流连?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仙境也无法期求。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赏,有时倚着棍杖除草培苗。(我)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溪流吟咏作诗。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疑彷徨的呢?
归 之 悟
宾前
探究文本
1.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
“曷不委心任去留”
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
“帝乡不可期”
帝乡即仙境。此句反映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世俗政治社会,又摒弃宗教彼岸世界。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
归之悟
生活追求
精神追求
悠游山水
躬耕田园
独抒性灵
寄情诗赋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此四句是作者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作者田园生活的全部元素,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质朴的情怀。
2.面对如此惬意的生活,作者发出了什么感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之悟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有他乐天安命的思想,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在文章最后抒发情感,点明作者要表达的主旨的方法叫作——卒章显志
3.段落小结
承上而问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自我解答
不求富贵、不求成仙
良辰孤往、执杖耕耘
登皋舒啸、临清赋诗
卒章显志
乐天安命
挣脱名利的羁绊,摆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淡泊、平静、自由的境界。
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结全文
伍
文脉梳理
自责自悔
轻松惬意
急切渴望
归程图
归舍图
归园图
归田图
归之悟
热闹喜悦的归家画面
闲适怡然的居家生活
悠闲自在,流连忘返
喜悦快乐,感受美好
乐天安命
辞官归田
田园生活
乐天安命
居家之乐
归去来兮辞
(第1节)
(第2,3节)
(第4节)
故事线索
庭院之乐
人情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感情线索
自责自悔
自醒自恕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
本文是一篇述志作品,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弃官归隐后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乡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课外探究
1.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对官场的厌倦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
从四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
室中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心情在惯常生活中是难以体会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作者的悠然之情。
园中之乐。园内虽“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在园内自斟自酌,看看园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而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
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乘车乘船“寻壑”“经丘”,扶着拐杖除草培苗,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 同时慨叹自己人生迟暮。
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园田居正顺了自己的心愿。“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抉择无可怀疑,心胸旷达愉快。当然其间也流露出某种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
知识链接——隐士文化
厌恶官场,鄙弃功名;回归田园,固穷守节;崇尚自然,闲适自在;娱情诗酒,娱乐琴书;知天乐命,不忘思忧。
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一种避世的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安贫乐道,超然物外,有着高洁志趣的隐士形象。
作者
形象
隐士
文化
3.从文中能否找到相关的描述来体会这种归隐之情?
空有济世之才,于世间却难有作为,只能聊以自慰。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盘桓”二字,将诗人的感情基调,由愉快带入了沉思之中,颇有悲凉之意。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难以避免,只能顺其自然,自我安慰。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对壮志难酬的无奈。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主旨归纳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写作特色
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即归耕后的田园生活用了两段进行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既保持了赋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的毛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1.运用辞赋形式加强抒情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出现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2.语言精练,音韵和谐
作者的感慨、追求、遗憾、喜悦等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借助了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情在景中,景与物也有人情和个性。
如:第1段写归家途中“舟遥遥以轻题,风飘飘而吹衣”,烘托出一种离开困境、进入坦途的欢快之情。
第2段写作者刚进庭园时看到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景象,作者对家中松菊的特殊关切,说明作者志趣的高雅。还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四句,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知还。社会动乱黑暗,我已到了迟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晚节。这里的“抚孤松”和上文的“松菊犹存”一-样,寄意深远。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课后作业
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两句“ ,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 , ?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
8.《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 , 。
9.《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0.《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1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2.《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13.《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4.《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5.《归去来兮辞》中“ , 。 , 。”四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16.《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 , ”。
17.《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自然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18.《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
去
来
兮 辞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