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朱自清
一、学习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重点】
二、核心素养: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重点】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3.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走近作者
朱自清像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走近作者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园里的荷花池。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朗诵欣赏
听课文朗诵,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niǎo nuó
wěnɡ
pì
duó
shà
xiè
chàn
mí
hān
chánɡ
jū
cēn cī
mò
zhà
yuàn
xiān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8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散文的线索类型:有明线,暗线,可以作为线索的有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散文线索
记笔记
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
出家门
踱小径
游荷塘
回家门
踱小径
空间游踪
明线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找关键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
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
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颇不宁静)
情感变化
暗线
课文分析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文章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结构
小径
文章结构小结:
笔记
思考文中写了哪几幅画面?(有实写 有虚写)
月下荷塘图(实写)
荷塘月色图(实写)
荷塘四周图(实写)
江南采莲图(虚写)
画面美
月下荷塘图
画面美
自由朗读:分析第4节,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边读边画)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池水
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请找出这些优美的句子,阅读品味语言美。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语言美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池水
修辞手法
写景角度
语言风格
赏析
艺术效果
赏析
动笔
本页记笔记
赏析记课本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望”“田田”突出荷叶多且彼此相连,非常繁密。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形态相似。因为荷叶出水很高,所以让人联想到了那个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和叶子自然舒展的那种形态是相似的,很飘逸。表现荷叶的体态美,动态美!
神韵相通,舞女的裙给人一种轻盈、灵动、优雅的感觉,二者在神韵上是相通的,都能传达出一种优雅、飘逸的气质,让读者感受到荷叶的生机与活力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屡屡、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叠词作用: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加强描摹的效果,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田田和层层这两个叠词共同写出了荷叶的密,不仅彼此相连,而且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非常的繁密啊。读起来富有音韵美。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
原文改成“有已经开着的,有刚刚含苞的”,比较一下效果一样吗?
原文:拟人:“袅娜” “羞涩”写出荷花的轻柔优美和含苞待放的娇羞,突出其形态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写荷花的第一句能看出用了什么手法吗?
层层,荷叶多 零星、点缀,荷花少,用满池的荷叶映衬零星的荷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
有哪些艺术修辞手法?传达出怎样的艺术效果?
排比:语言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从不同角度写荷花,加强了语势,喜爱赞美之情
博喻:一连串的比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描写同一个本体,这是博喻。
“明珠”“星星”“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
通感,又称为“移觉”,是一种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将不同感觉相互转移的修辞方式。它涉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感官的相互交流和转换,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生动和新颖。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比喻:相似: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
特殊修辞格
通感
孩子脸上呈现出甜美的笑容
她唱的歌真甜
你的耳朵在侦查,你的眼睛在倾听(艾青写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他的声音很粗。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里通感的艺术效果,试着品析:
虚实结合,清香是实写,歌声是想象,虚写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将现实的“实”与想象、联想等“虚”的内容相互融合,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 实:指眼前的实景、实事,是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客观存在,如具体的人物、景物、事件等。
- 虚:包括想象、联想、梦境、回忆,以及情感、心理活动等,是抽象的、非物质的,无法直接触摸或看见。
记笔记
- 丰富内容与意境: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现实中与亡妻阴阳相隔是“实”,梦中相见是“虚”,虚实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内容,表达出深沉的思念。
- 引发联想与想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实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景生情,引发读者对漂泊游子心境的联想与想象,使作品更耐人寻味。
- 突出主题与情感:鲁迅《故乡》中,现实故乡的萧索是“实”,回忆中故乡的美好是“虚”,两者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增加艺术感染力: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实写蜀道难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关于古蜀传说的内容是虚写,虚实结合让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艺术效果
虚实结合
记笔记
记笔记
比喻并不都可以看做虚实结合。
在比喻中,若本体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喻体也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只是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来突出其特点,这种情况不属于虚实结合。比如“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笑容和阳光都是实际存在的,是实实相映,没有虚写成分。
而当喻体是虚构、想象出来的事物,或者是将本体的特征通过喻体以一种非现实、想象化的方式呈现时,可看作有虚实结合的效果。如《荷塘月色》中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美人的形象融入了作者的想象,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就有了虚实结合的意味。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比喻都属于虚实结合,要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有的比喻中存在虚实结合----引自“豆包”AI
荷波
“肩并肩挨着”将叶子赋予人的行为和姿态,有了人的亲密感和互动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叶子生长繁茂、排列紧密的状态,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荷波
闪电
比喻
(快速、凝碧,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富有生气,清幽恬静)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流水脉脉,拟人,默默而有深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言有尽而意无穷
流水
脉脉也写出了流水无声、缓缓地状态,与荷塘的整体氛围相契合,烘托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
把流水拟人化,仿佛它也懂得荷叶的心思,在叶子底下静静地流淌,充满了温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温柔的氛围。
小结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拟人)
静
动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记笔记
荷塘月色图
画面美
第5节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阅读品味它的语言美。
景物:月光、薄雾、叶子、花、树、月影
特点:静谧朦胧
语言美
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除了有比喻,还有什么艺术手法?艺术效果?
月光
月光:写静 流水: 写动 主要写月光,突出月光,以动写静 (非“以动衬静”)
艺术效果: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是相似的,赋予了月光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柔和静谧,画面充满了灵动性,把月下荷塘的宁静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薄薄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里运用的手法及妙处?
修辞:比喻
本体:青雾 ----喻体: 牛乳、轻纱
本体:叶子和花--喻体: 梦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实写:青雾 、叶子和花
虚写:笼着轻纱的梦、在牛乳中洗过
表现手法:侧面描写,通过叶,花的安谧恬静来侧面写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既然是写月色,为什么这里仍然在写荷叶荷花呢?这里还采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1:“牛乳中洗过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和花的洁白、纯净,给人一种柔和细腻的质感;
比喻2:“笼着轻纱的梦”,则让叶子和花更具梦幻色彩,让人沉浸在这美妙的意境中
虚实结合:把眼前的实景与虚幻的联想想象、与梦境相联系,给人以如梦如幻的感觉,让读者在感受荷塘景色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
讨论:月色本是难状之景,朱自清却用“泻”“浮”“洗”“笼”几个传神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泻换成照,倒,淌。浮,换成飘,升。洗,换成浸,泡。笼,换成罩、披等等。分别比较揣摩一下,看看到底原词和替词哪个更精湛?试结合语境分析原词的妙处。
链接高考:高考常考点:语言文字运用,替换词语、句式或改变顺序后的表达效果
泻换成照、倒、淌:
照:和这个流水的比喻,不相配,
失去了和谐感,也没有动感啊
淌:液体它顺着或者依附着某个东西流下来
倒:可形容倾盆大雨,很有气势
泻字,它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的这个比喻。泻,范围很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一种更强的动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这样一种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形象。显得生动形象,再加上静静的这个修饰语。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的倾泻,又没有声响的那种幽静,优美啊。
浮换成升、飘:
升:升腾而起的感觉,不能够表现雾的这种轻柔,不能够妥帖的刻画雾薄薄的这个形状
飘:飘散了,飘远了,没有贴近感,没有含蓄静谧感
浮,写出了水雾的那种轻柔,轻飘的那种状态。以及自下而上的那种逐渐扩散的特点,慢儿慢儿的浮起来了。所以它生动的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的那种飘渺轻柔的容态,突出了一种静态美。这里的浮描写出了青雾和叶子和花既相互贴近,相互映衬,又若即若离的那种层次感和动感。又可以描写出这个青雾啊,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这样一种轻柔含蓄的姿态。
洗换成浸、泡:
浸泡:浸泡在里面并不知道干净了没有,拿出来了,我们才会知道它到底干不干净。所以洗过了,那当然是光洁的,当然是一尘不染的。
洗字形象的写出了叶子和花鲜润和乳白色调的原因,突出了花,叶在月色的沐浴下。一尘不染。脱俗,光洁照人的特点。
照应了上文的刚出浴的美人
笼换成罩、披:
罩:罩住了,就不朦胧了,我们就看不见了
披:用披字,更飘逸。也不符合那种含蓄静美的特点。
笼,它表现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子和花的那种朦胧而不可捉摸的特点。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两个笼字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这四者被这两个笼字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副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用“笼”显得非常的柔和,非常的幽静,又隐含着微微浮动的这样一种动态。笔墨是清淡的,但是那种朦胧孤寂的气氛又是非常非常的浓。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提问:如何理解“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描摹出了怎样的意境?
“酣眠”喻指满月朗照,“小睡”喻指笼着淡淡的云的“不能朗照”。
意境朦胧而又恬淡。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月影
“参差”“斑驳”“峭楞楞”“弯弯”“稀疏”“倩影”等词用得极为精妙,
从词义本身进行鉴赏:
- “参差”“斑驳”:
“参差”突出了黑影的长短不齐,“斑驳”则强调了其颜色和光影的繁杂多变,生动地描绘出灌木落下的黑影错落有致、明暗交织的状态,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光影交织的独特画面。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月影
- “峭楞楞”:
这个词将黑影的形状刻画得如尖锐、阴森的鬼一般,给人一种冷峻、阴森的感觉,既与当时静谧、略显压抑的氛围相契合,又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 “弯弯”“稀疏”“倩影”:
“弯弯”描绘出杨柳的形态,展现出其柔美之姿;“稀疏”体现出杨柳枝叶的疏朗有致,与灌木黑影的浓密形成对比;“倩影”则把杨柳当作美人,赋予其一种优雅、迷人的气质,与前面阴森的黑影形成鲜明对照,在冷峻中增添了一抹柔和与优美。
“画”换成“映”可不可以?用“画”好在哪里?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月影
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大自然浑然天成,树影,像是出自一个名画家之手,描摹出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画有拟人化的色彩;而映就没有。画,有情感,有温度,有作者的这种主观的情愫蕴含其中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如同精心绘制的画作一般,精准地呈现出月影下荷叶的形态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真实感。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1.艺术手法?
2.结合重要手法赏析?
3.赏析意境?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影
通感的运用:打破了感官界限,把难以描绘的月色光影变得具体可感,从熟悉的音乐感受中体会到月色的美妙,使画面有了音乐的节奏感。
以动写静:光与影:静 音乐:动 ; 仿佛光与影在随着音乐节奏跳动,让宁静的荷塘月色有了灵动之感,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活力。
虚实结合:通过实写光与影的景象,结合虚写的音乐旋律,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朦胧、富有诗意的情境中
意境的营造:“和谐的旋律”“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营造出一种优雅、朦胧、静谧的氛围,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比喻:写出光与影的美妙和谐,具有独特的美感
小结
这一段,荷塘和月色融为一体,光和影融为一体,情与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都融为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荷塘的月色的朦胧柔和不禁令人陶醉其中!(自由朗读体会)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通感、以动写静)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淡淡的心情)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正侧结合
记笔记
朱自清为何不选择艳阳下的荷塘呢,为何不写荷塘的明丽风光呢,而偏爱于那样朦胧淡雅的色调呢?(攻克难点)
文章首句就奠定了情感基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根据王国维的诗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荷塘月色是染上了朱自清个人的情感色彩的!(基调:哪句)
思考:为什么作者心情,如此不平静?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朱自清《哪里走》
知人论世
结合背景看,“心里颇不宁静”,有几点因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 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渴望超然物外而不得
(4) 向往美好自由幸福生活而没有
心里颇不宁静,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
去寻找宁静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心情不是晴天,所见荷塘也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笼着轻纱似的!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小径漫步--路上所见
暗色:幽僻、寂寞、
蓊蓊郁郁、阴森森
亮色:淡淡的月光
为什么要说明小路平时的情况?
营造氛围
映衬心境
铺垫下文
衬托今晚
红颜色和蓝颜色的词句分为两组,按什么标准分的?
光线:由暗转明
心情:由忧转喜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路上所想
联系上下文,这个平常的自己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自己啊,现在的自己又是怎么样?
在文中,“平常的自己”是处于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束缚和困扰的自己。
现在的自己”是在这苍茫月下,处于荷塘月色美好氛围中的自己。此时的作者仿佛脱离了现实的纷扰,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路上所想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怎么理解?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复杂而细腻的心境。
从性格特点看,说明作者具有多面性。他爱热闹、群居,表明其有融入社会、与人交往的一面,享受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温暖。同时,他也爱冷静、独处,反映出其内心渴望宁静,需要有自我思考、自我沉淀的空间,在独处中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心境,这句话也暗示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现实中,社会的喧嚣、动荡让他渴望能在冷静、独处的世界里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而对热闹、群居的爱则显示出他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和难以超脱现实的无奈。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路上所想
最后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且”字如何理解?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且,姑且,暂且的意思,表明作者所能得到的只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解心中的不宁静。淡淡的哀愁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小结
这一段是作者由现实归于虚无得到暂时超脱的过程。既渴望对社会有所作为,又难以选择要走的道路,只能够身不由己的暂时踱入另一个世界里!
一个人的审美心境,支配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
----美学理论
最终他是不是真的就解除了心中的忧愁?
第六段啊,找出关键句证明朱自清的“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了,看是哪一句?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怅然落寞的愁绪,解不开,排不去,又失去了宁静。作者又回到了现实,移步换景到荷塘四周。
荷塘四周图
荷塘四周图
v写荷塘的四周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树(杨柳)、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
ü首先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围住,可见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特点,树色一例阴阴的,杨柳的风姿是很突出的。在总体写树当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风姿,什么写法?
点面结合
荷塘四周图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
昏暗、微弱,而渴睡人的眼睛是半睁半闭、没有精神的,两者在状态上极为相似,生动地表现出了树缝里漏出的路灯光那种昏黄、黯淡的特点。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品读这个比喻的妙处?
营造氛围
以“渴睡人的眼”来形容路灯光,给人一种朦胧、迷离的感觉,烘托出一种静谧、慵懒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种宁静而略带困倦的情境之中。
赋予情感
这个比喻还赋予了路灯光以人的情感和神态,“没精打采”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效果,使读者对灯光产生一种别样的情感体验,仿佛它也在这寂静的夜晚中困倦、疲惫,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荷塘四周图
蛙声蝉声,以声衬静,以动衬静,更显出月夜之静。用声音凸显环境的静谧!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这里作者是如何写周遭环境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体会作者此刻的情感世界?
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在当时心境下的孤独与落寞。作者虽置身于美好的荷塘月色中,但内心的,愁绪无法派遣,周围的热闹更映衬出他内心的寂寥,生动地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
荷塘四周图
如何深入理解“我什么也没有”?猜一猜作者想说自己没有什么?
只是渺小的知识分子
没有产业基业的依托
没有豪门权利的依傍
没有光明的前途
没有参加革命的勇气
只有一生的知识可以凭借,知识又价值几何?
“我什么也没有”真情实感宣泄而出!!!
江南采莲图
只有一生的知识可以凭借,知识又价值几何?
“我什么也没有”真情实感宣泄而出!!!
v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不显得突兀吗?
眼前景色触发:荷塘是采莲的场所,眼前景是触发联想的直接因素。
- 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采莲旧事的回忆与想象,寄托自己对自由、美好、浪漫生活的向往
- 文化潜意识的影响:当身处荷塘这一特定情境时,相关的文化记忆被激活,自然而然地想起采莲之事
引用《西洲曲》也是这种文化潜意识的流露,能够为文章增添诗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采莲的美好情境中,进一步强化了那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与压抑窒息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尾段,朱自清为何又惦着江南了?
作者惦着江南,是因为江南是他的故乡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着他的回忆和情感寄托。江南在文中象征着作者心中的美好家园,是远离现实喧嚣和烦恼的净土。通过对江南采莲等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想要逃离的愿望。
家
小径
荷塘
小径
失宁静
得宁静
求宁静
不宁静
总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朱自清以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这美丽、宁静、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选材丰富,看似杂乱,实际有一条情感的主线,即“颇不宁静”的心情贯穿始终;主题也比较集中,始终围绕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自由生活向往的主题展开
画面是
—美丽的
气氛是
—宁静的
格调是
—雅致的
荷 塘 月 色
美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伴着音乐,再次诵读课文,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v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层
**语言积累与梳理**
1.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树木的比喻句各1句,并仿写一句同类比喻句。
**内容理解与复述**
2. 用3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回答:作者在荷塘边感受到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3. 绘制“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场景的简易思维导图(包含景物、颜色、声音等元素,归纳手法及表达效果)
v分层作业设计
提高层
**文本细读与手法探究**
- 分析文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说明这种描写如何增强画面感。
**关联与迁移**
- 联系陶渊明《饮酒》或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古人与朱自清在“独处自然”时心境表达的异同。
- 以“我心中的静谧之地”为题,写一段200字的场景描写,模仿文中“以景衬情”的写法。
v分层作业设计
拓展层
**批判性思辨与跨学科探索**
- 有人认为《荷塘月色》是“逃避现实的精神乌托邦”,也有人认为它展现了“文人高洁的情怀”。结合时代背景(1927年)和作者生平,撰写一篇小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创意表达与多元呈现**
- **艺术创作**:将文中场景转化为一幅水墨画或摄影作品,并配以50字创作说明(需体现原文意境)。
- **跨媒介改编**:为“荷塘月色”设计一段3分钟的环境音乐或配乐朗诵脚本,说明如何用声音传递文本情感。
- **文化行走**:实地观察身边的自然夜景,记录所见所感,尝试用“朱自清式语言风格”描写片段。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