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游园
汤显祖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林黛玉听闻贾府家庭戏班演唱《牡丹亭 游园惊梦》时,从起初的 “不觉点头自叹”,渐至 “心动神摇”,最终 “越发如醉如痴”,深受触动。而其中《皂罗袍》这一曲,文辞优美,婉转典雅,情景交融,意味深长,精准抒发了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林黛玉与杜丽娘皆出身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境遇,因而这支感慨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极易引发众多少女的共鸣与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游园 皂罗袍》,感受其独特魅力。
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戏曲语言,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戏曲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临川人(今江西临川)。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对文学艺术有着极高的天赋与浓厚的兴趣。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晚期,彼时社会矛盾复杂,政治腐败,程朱理学盛行,对人性形成了诸多束缚 。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失利,即便步入官场,也因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得罪权贵,最终无奈弃官归乡。然而,官场的失意却促使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戏曲创作中,其作品风格独特,构思巧妙,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对人性、爱情的深刻理解与热情歌颂。
作者介绍
1.宏观上,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而有情。
2.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
3.途径上,最有效的感悟方式——戏曲
“至情”理论:
代表作:
《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他的戏曲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流传甚广,对后世戏曲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东方的莎士比亚” 。
明朝时期,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存天理,灭人欲” 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个性被压抑,情感被禁锢,尤其是女性,所受束缚更为严苛。她们被困于深闺之中,接受着封建礼教的重重规训,无法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理想。《牡丹亭》创作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通过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勇敢地对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杜丽娘长期被禁锢在深闺,偶然踏入后花园,满园的春色使她沉睡的青春意识瞬间觉醒,让她深切感受到自身的美好与青春的珍贵,同时也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反抗情绪 。汤显祖借此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人性解放和自由爱情的热切呼唤 。
创作背景:
明清传奇的文体知识
定义:明清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戏曲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能够更细致、全面地展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体制特点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数十出,每出都有相对独立的情节段落,但又共同为全剧的主题和情节发展服务。各出之间情节连贯,环环相扣。
角色行当:角色行当划分更为细致,生、旦、净、末、丑等各
行当都有明确的表演规范和特点。不同的角色行当通过独特的
唱腔、动作和表演风格来塑造人物形象。
音乐唱腔:音乐丰富多样,以南方曲调为主,如昆山腔、弋阳
腔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风格。昆山腔以其细腻婉
转、清丽悠扬的特点,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明清传奇中广
泛应用。
语言风格:语言典雅优美,注重文采,常常引用诗词典故,既富
有文学性,又能通过优美的唱词和念白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
内心世界 。
《牡丹亭》全名为《牡丹亭还魂记》 。故事围绕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展开。杜丽娘久居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她背着父母和塾师,与丫环春香前往后花园游玩。后花园中,春色烂漫,繁花似锦,这美好的景象让杜丽娘沉睡的青春意识猛然觉醒 。游园归来后,杜丽娘在梦中与岭南书生柳梦梅相遇,二人一见钟情,在牡丹亭畔互诉衷肠,成就云雨之欢 。然而,美梦醒来,杜丽娘面对的仍是冰冷残酷的现实。此后,她对梦中的爱人日思夜想,相思成疾,最终香消玉殒 。临终前,杜丽娘自画肖像一幅,并题诗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途中借宿于梅花庵。偶然间,他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对画中人一见钟情,情有所钟。此后,杜丽娘的魂魄与柳梦梅相会,向他诉说了实情。柳梦梅情真意切,不惧艰难险阻,冒死掘墓开棺 。奇迹发生,杜丽娘死而复生,二人结为夫妇,一同前往临安 。但杜宝升任宰相后,坚决不承认这门婚事 。最终,闹到金銮殿上,在皇帝的调解下,杜丽娘和柳梦梅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以奇幻浪漫的情节,歌颂了至真至纯的爱情,展现了杜丽娘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
《牡丹亭》剧情介绍
剧作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游园惊梦》“皂罗袍”这段唱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情绪变化。 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影响
《牡丹亭》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可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
文本梳理
游园【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一片破败的景象。
“姹紫嫣红”——自己青春的生命,
“断井颓垣”——阴冷的生活环境。
对比情景交融、以乐写哀
合作探究
“姹紫嫣红”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花园中百花盛开、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绚丽春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 “断井颓垣” 则呈现出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断井、颓垣,尽显荒芜与衰败 。这两句将美好的春光与破败的景象进行鲜明对比,强烈的反差中,蕴含着杜丽娘内心巨大的情感落差 。她看到如此美好的春色,不禁联想到自己如同这春色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只能在深闺中无人赏识,白白流逝,就像这满园春色被交付给了断井颓垣,无人问津,由此抒发了她因青春虚度而产生的惆怅、惋惜和幽怨之情 。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封建礼教束缚下自己孤独寂寞处境的不满与哀怨 。
化用诗句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
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称为“四美”,这两句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杜丽娘身处深闺,虽眼前有良辰美景,却无人与她一同欣赏;心中有对赏心乐事的向往,却不知何处能够寻觅 。“奈何天” 突出了她面对美好时光却不知如何度过的无奈与迷茫,“谁家院” 则流露出她对他人能够享受快乐生活的羡慕以及自身孤独处境的感慨 。这两句深刻体现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进一步强化了她青春苦闷的情感 。
直抒胸臆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采用铺陈的手法,使“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具象化。
“朝飞暮卷” 让人仿佛看到早晨的彩云飘动,傍晚的暮霭卷舒,充满动态之美;“云霞翠轩” 展现出雕梁画栋的轩阁在云霞的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绚丽夺目;“雨丝风片” 细腻地描绘出微风中夹杂着细雨的轻柔朦胧之态;“烟波画船” 则呈现出在浩渺烟波中,画船悠然飘荡的优美意境 。从空间上看,这是杜丽娘的视角从自家狭小的花园转向了外面广阔无垠的世界,由近及远,逐步拓展,境界变得寥廓 。通过这些美好的景象,表达了杜丽娘对外部精彩世界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然而,她被困于深闺,无法真正去领略这些美好,所以在这向往之中,又融入了深深的惆怅与无奈 。
“锦屏人” 指代那些长期生活在深闺之中,被封建礼教束缚,不懂得欣赏美好春光和青春年华的人,这里也包括之前未觉醒的杜丽娘自己 。“忒看的这韶光贱” 则直接表明了杜丽娘的态度,她认为自己和其他深闺女子一样,白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对青春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悄然消逝感到深深的叹息与感伤 。同时,此句也是对封建家教和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与控诉,正是这些束缚让她们无法自由地享受青春,感受生活的美好 ,写出了杜丽娘内心的无奈和深深的伤感。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情景交融:全曲将杜丽娘的内心情感与花园中的景色紧密融合。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美好的春色与衰败的景象,与杜丽娘青春被浪费的惆怅、幽怨之情相互映衬,景中含情,情因景生,生动地展现出她复杂的情感世界 。
对比衬托:以 “姹紫嫣红” 的美好春景与 “断井颓垣” 的破败荒凉作对比,突出了杜丽娘内心的情感落差;用良辰美景与她无人共赏的孤独寂寞作对比,强化了她青春苦闷的心境 。通过这些对比,有力地烘托出杜丽娘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
用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化用谢灵运的语句,使曲词在简洁的表述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精准地传达出杜丽娘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
虚实结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等句,既有眼前花园景色的实写,又有杜丽娘对外面广阔世界的想象虚写。实写为虚写作铺垫,虚写进一步拓展了意境,丰富了杜丽娘的情感表达,表现出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艺术手法
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美在何处?
明确 ①画面美。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断井颓垣、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这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 ,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
②情感美。
这支曲子,由姹紫嫣红的春光,联想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都交付给了这断井残垣般的清冷拘束的生活环境。曲文感彩浓厚,表达了杜丽娘的感叹和惋惜。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作者化用至此,又用“奈何天”、“谁家院”,倾诉了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后面几句是丽娘和春香的合唱,虚虚实实地展现了一副春天的景象。朝云暮雨,烟波浩渺,更反衬了杜丽娘深闺的寂寞和怅惘。“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只有深闺中的人才会辜负了美好春光。
③音韵美。
整支曲子压ian/uan韵,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同时句式上,对比、对偶、用典齐用,富有音乐性。比如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 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 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文本小结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仔细品读曲词,看看曲词中写了哪些景?为什么要这样写?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思?
品读与思考
原句 品读 情思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如此大好春光,欣赏它们的,竟然只有这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就在眼前,自己却无法好好欣赏;赏心乐事属于别人,唯独不属于自己,到底是谁瞒着“恁般景致”
如此美景,主人公却无法欣赏,太辜负这美好的春光啦!
惊叹
无奈
埋怨
自怨
自悔
《游园 皂罗袍》通过杜丽娘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表达了以 “情” 反 “理” 的进步思想 。杜丽娘对美好青春的珍惜,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彰显了人性的觉醒与复苏 。作者汤显祖借杜丽娘这一形象,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不合理,呼吁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这支曲子是《牡丹亭》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集中体现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
主旨
课外拓展: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妙处
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赏句类鉴赏答题模式:
描绘诗句内容理解诗句含义 + 表达技巧、语言、结构等特点 + 表达效果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答案】
(1)听到喧闹声知道洗衣女子归来,荷叶晃动知道渔舟顺水而下。
(2)未见其人先问其声。以动衬静
(3)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也写出了山民的勤劳、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