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0:4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游 园
汤显祖
同学们,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讲到这样一个情节: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 游园惊梦》,从“不觉点头自叹”,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受到强烈感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读《游园》一曲,感受戏曲魅力。
导入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作品简介
《惊梦》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昆曲《牡丹亭》中一出经典段落。主要内容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互爱慕,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这支曲子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代万历(明神宗年号,1563-1620)年间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传奇作品。《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
写作背景
戏剧常识了解:
了解其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封建礼教对她管束很严,有一次她在丫鬟春香的帮助下偷偷来到后花园,看到春光明媚,不禁发出虚度青春的感叹。
剧情介绍
杜丽娘游园回来做了个梦,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梅树下相会,令其念念不忘。梦醒后,相思之情更加炽烈,但现实与梦境反差太大,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经皇帝调解,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整体感知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曲词内容(可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 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少女游园图。请用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构思的美景?
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断井颓垣、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艳丽炫目的春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少女发现万紫千红与断井颓垣相伴,无人欣赏。
这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情与景的矛盾,对春将归去的联想叩响了少女的心房,使少女充满了惊叹和无奈。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该句采用排比的手法使“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具象化。写景从狭小的后花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锦屏人”深闺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这句意是,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这几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了青春意识觉醒后的杜丽娘对自己不得不辜负美好春光的悔恨与无奈。
1、所处的环境∶
(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
(贴)绣房中则是绣。
(外)绣的许多
(贴)绣了打绵。
(外)什么绵
(贴)睡眠。
(外)好哩!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 叫女孩儿。
(旦上)爹爹有何分付?
(外)适问春香,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 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牡丹亭第3出 训女》
杜丽娘的形象及意义
2、杜丽娘的心理变化过程∶
【醉扶归】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隔尾】∶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爱春、羡春→惊春、叹春→怨春、伤春
●愿望、理想→环境、现实→怨恨、抗争
小 结
杜丽娘是一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
至情的化身∶ 因情生梦 因情而死
死不弃情 因情复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题辞》
这支曲子富有诗情画意,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作者是如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
情景交融。曲中的景物描写都通过人物的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迭出,无景不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对比反衬。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情。
小结:
景美却情伤,这支曲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杜丽娘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
关于临川四梦
《紫钗记》
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连理重谐。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著,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南柯记》
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剧中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
《邯郸记》
穷途潦倒的书生卢生在邯郸的一个小客店遇到来世间超度凡人的仙人吕洞宾,卢生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吕仙则给他一个瓷枕入睡。卢生在梦中经历了一连串宦海风波,五十余年人我是非,一梦醒来,店小二为他们煮的黄小米饭尚未熟。作品通过卢生的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丑恶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