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1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1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4: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背景介绍
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82年
1842年
1898年
1860年
《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997年
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
文体知识
新闻的
五部分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明作品的核心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说明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
具体介绍要报道的事实。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主体
结语
1.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2. 文章具体描绘了英国撤离香港的几个场景 除了记录新闻事件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大家归纳场景,完成表格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背景
第一场景 (2-4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场景 (5-7段) 6点15分至7点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场景 (8-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第三次降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场景 (10-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拓展、发展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英国对香港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时间顺序: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场景编织:现实与历史的交织
3.新闻事件现场报道始终与历史背景资料交织一起,这样写对表达主题和情感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分析。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香港礼宾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 ,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场景一:第一次降旗
场景一港督府降旗,作者写末任港督离任的传统以及港督府的建成、改建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答:这段文字补充说明了在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的原因,用末任与前任离岗仪式的不同进行对比,揭示了这次港督离任降旗与传统降旗的本质区别,强调本次降旗不再是以往的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介绍港督府的历史表面说白色建筑已成为陈迹实际上是告诉人们,香港已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史永远的成为过去。这都是现实与过去的对比,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场景二:第二次降旗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年殖民主义旗帜在这里升起,意味着中国人民屈辱受压;今天殖民主义旗帜在这里降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今一昔,一升一降,屈辱成为过去!
场景三:第三次降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场景三第三次降旗,易帜交接,作者特意点出“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这个时间点,可以换成“1997年7月1日的第一分钟”?二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原文的“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与前文的“最后一分钟”相呼应,表明香港被殖民的屈辱史在这一刻结束了,她即将迎来新生。原文的“新”字也在宣誓从这刻起,旧的历史已经翻篇,新的未来就在眼前。也就与后文的“冉冉”相照应,此刻冉冉升起的不仅仅是五星红旗,还有紫荆花旗帜,香港将迎来美好的前程。
这一场景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既让我们仿佛看见了第三次降旗的过程,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恢复主权的自豪胜利之情。
场景四:游艇离港 红旗升起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场景四游艇离港,作者详细的记录了香港被割让和回归的日期和时间,有何用意?
答:这表明中国人民对于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该忘记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中国经历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香港回归到祖国怀抱的一天,这一天在作者和中国人民心中也是不会忘记的。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从海上来指的是当年英国耀武扬威地驾驶轮船,用枪炮打开中国国门,抢占中国土地,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指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了,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治。作者巧妙的将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对比,尽显民族自豪感。
作用
1、补充新闻事实,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内容)
2、形成今昔对比,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还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纵深感。(效果)
3、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主题)
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业:
1.假如你穿越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现场,成为一名新闻评论员,有幸进入会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打算发一条朋友圈留作纪念,请编辑一个文案。
要求:文字(20字以内)+配图(选择你印象深刻的定格画面)
2.今年是澳门回归的25周年,1999年12月20日也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假如大家穿越到了澳门回归的现场,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为了记下这神圣的一刻,请大家写一篇新闻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