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课件 (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陈情表》课件 (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4: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隔辈亲
1.爷爷还活着的时候,这个世界的风雨,都绕过我,向他一个人倾斜。
2.奶奶切的西瓜,总带着姜蒜的味道。
3.我爷爷奶奶有个小小的愿望,活到我长大成人,他们还有一个大点的愿望,活到我结婚生子。
4.我愿三叩九拜为爷爷奶奶挡灾,即使我身上小病连连,我也希望他们平平安安。
5.爷爷掰着手指头和我算着说,今年我八十五,你一年回来两次,若我还活五年,那我还能见你十次。
6.奶奶知道我怕鬼,一次也没回来看我。
7.他们或许不懂得爱的方式,只是笨拙的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你。
8.奶奶说“这钱不多,我悄悄给你啊,别告诉爸爸妈妈”。
2024年“最美的书”——《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从小被外公外婆养育长大90后女孩,在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没能在身边。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离开与告别,选择拿起相机,去追索和记录外公外婆的生命痕迹,回忆童年和外公外婆之间的点点滴滴,也重新认识了外公外婆更完整的人生。
「夜里睡不着时,我最喜欢端着小板凳跑到外公外婆的房间里,听他们的呼吸声。每次声音太轻,或间隔太长,我就担心他们死了。」
南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出师表》当中,作者感激先帝,不忘使命。苦口婆心劝导当时的皇帝励精图治,完成先帝的宏图大业。全文有十几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简而概之就是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所以处处不忘先帝的遗诏,敬职敬责,希望后主能够兴复汉室大业。大概这就是典型的为国尽忠吧!
《陈情表》当中,作者论述了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他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如果没有祖母的关爱,李密也没办法存活下来;而如今,祖母年迈,只想陪在她身边尽孝,让她安度晚年。作者以祖孙亲情为由,婉拒晋武帝要求其入仕做官的要求。
《祭十二郎文》当中,韩愈和侄子名为叔侄,实际上两人年龄差别不大,是一起长大的。而且当时的韩家两代人只有韩愈和他的这个侄子,都是韩愈的嫂子抚养长大的,所以两人的情谊可谓至深。韩老成英年早逝让韩愈悲从中来,写下此文表达对侄子的深深友爱。而这篇古文,也就成为了最深情的祭文。
李密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文心雕龙·章表》指出,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疏”: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进言陈事、议论朝政的一种文书。
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怎样陈情?
李密(224—287):字令伯,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作者简介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逼迫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史称晋武帝。他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又野蛮残暴。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晋武帝实行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当时以孝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文本梳理·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译文: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年幼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门衰祚薄
刘婴疾病
思考:第一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纲?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身世凄凉,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理解性默写·第一段
1.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 ”。
2.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丧父的两句是“ , ”。
3.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其中提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的两句是:“ , ”。
4.《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儿童的两句是:“ , ”。
6.《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文学常识·关于死的称呼
天子死:崩、山陵崩、千秋、晏驾
诸侯死:薨。
大夫死:卒。
士死:不禄。
庶人死:死。
父母死:丁忧、丁艰(内母外父)、孤露、弃养、
怙恃:①依仗,依靠。②代指父母。
“失怙”指无父、“失恃”指无母。
长辈:见背
古诗词中的死:驾崩、晏驾、千秋、山陵崩、登遐、大行、升天、升霞、薨、卒、不禄、寿终正寝、仙逝、殉、殉国、殉道、殉节、殉难、遇难、长眠、安息、圆寂、罹难、就义、逝世、去世。
文学常识·五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制服丧的轻重。“期功”亦指五服之内(关系较近)的宗亲。
期,穿一年孝服的人。
功,按关系亲疏又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的亲族;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亲族。)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所穿的丧服是不同的,从丧服上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分五等,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五服共分为五类,分别是:斩衰(cuī)、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 、缌(sī)麻。
五服之外,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不用服丧,就叫出服,也叫“出五服”。
文学常识·五服
①斩衰cuī,是最重的丧礼。一般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着粗麻布衣服,不缝边,手拿哭丧棒(父以竹,母以桐),脚穿草鞋,丧期三年。
②齐衰zīcuī,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有别于斩衰的毛边。一般已嫁女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重子、重女为曾祖父母,为高祖父母,均服齐衰。丧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③大功。用粗熟麻布制成。一般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服丧,均服“大功”。丧期九月。
④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丧期五月。
⑤缌sī麻。衣用精细熟麻布。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丧期三月。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文本梳理·第二段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到了晋朝,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从前有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接着有刺史荣又举荐我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国家的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遇。当时我把自己的想法上表奏闻,表示辞谢不能就职。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而严峻,指责我有意回避和怠慢。郡县官府,层层逼迫,催我上路;州官官员登门催促,比流星的火光一样急迫。我想奉命急速就任,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我的处境实在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思考:第二段突出情感的是哪一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思考:作者是怎样体现自己处境为难?
时间 征召 职务
前 察(太守) 孝廉
后 举(刺史) 秀才
拜(诏书) 郎中
寻 除 洗马
①征召级别越来越高,
朝廷征召之殷切
②朝廷征召的紧急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③祖母的情况危险
“供养无主”
“刘病日笃”
一对矛盾
含蓄表明强己所难之窘迫
对比手法
理解性默写·第二段
1.在《陈情表》中,面对太守和刺史的举荐,李密的回应是:
“ , ”。
2.在《陈情表》中,委婉地拒绝了太守和刺史的举荐之后,李密收到了朝廷先后任命他为郎中和洗马的诏书,对此,李密回应是:“ , ”。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矛盾心情:想奉旨赴任,但“ ”;如果抗旨不去,又“ ”。
臣以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臣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文学常识·关于官职任免升降(P250-251)
①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起、拔、点(用于布衣任官)。
②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陟zhì(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迁(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
③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黜、夺 (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左迁(降级使用)。
文学常识·关于官职任免升降(P250-251)
④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出京受任)、迁。
⑤表示兼职:领、判(高位兼低职)、摄、权、假(暂时代理)、行、署(代理官职)、兼(同时掌管)、知、主(无官职变动,表掌管执掌)。
⑥表示退休辞官:告老、请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谢病。
文学常识·关于古代选官制度
①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它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它也是荐举制的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
②征辟制:它是汉朝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称“征”,公卿郡守征召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称“辟”。
文本梳理·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俯伏思量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想自负清高。现在我是卑贱的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得到过分的提拔,恩宠优渥,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的要求呢。只因为刘氏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朝不保夕的地步。我没有祖母,就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思考: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求得体恤。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目的是引到自己对祖母的孝上,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这一招投君所好,在“以孝治国”的文化环境中,李密成了“宣扬孝道”的“最佳代言人”,鼓吹孝心,以孝劝忠。
而晋武帝所求无非是巩固统治、笼络人心,以“孝”的名义成全李密祖孙,照样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以孝治天下”是晋朝的治国方略。
《群书治要》中记载:“孔子曰:事亲孝,故孝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晋武帝高举“孝”之大旗,宣称“以孝治天下”,根本目的还是要以孝劝忠,移孝作忠。
理解性默写·第三段
1.《陈情表》用“ , ”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的句子是“ , ”。
3.在《陈情表》中作者抓住晋朝“ ”的治国原则,坚持和祖母相依为命,因此“ ”。
4. 在《陈情表》中,李密很注重语言的表达得体:在陈述自己的情况时,语气委婉谦卑,但在提及晋朝的统治时,却不惜恭维之辞,其中恭维晋朝很注重孝道的句子是:“ , , ”。
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文本梳理·第四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我今年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刘氏九十六岁了,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陛下允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单是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看到并且了解的,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允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刘氏能够侥幸地平安寿终。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思考: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愿乞终养”,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忠孝难以两全提出了解决方法:先尽孝,再尽忠。
思考:第四段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原因是什么?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明确目的
展示诚心
提出请求
誓死报效
理解性默写·第四段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 , ”
2.《陈情表》中李密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 , ”。
3.《陈情表》中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两句:“ , ”。
4. 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 ”。
5.《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6.在《陈情表》中“ , ”两句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文本总结
作者李密以祖母体弱年老、无人奉养为理由,从不同的方面反复陈述,向晋武帝提出自己“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请求,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文章将叙述、说理、抒情交融在一起,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陈情表 陈情者
陈情对象
陈情内容
陈情目的
陈情方式
李密
晋武帝
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两难的苦情
愿乞终养
示弱
陈弊
明利
挑拨
图远
现在
过去
未来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③“舍郑无害,共其乏困”——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秦为晋赐,背信弃义”——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⑤“阙秦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以利说秦” “以诚动秦”“以史鉴秦”
第一段
家庭不幸
同祖母更相为命
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
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报国恩”和“徇私情”的矛盾。
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
第三段
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
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忠,打动武帝
思考:李密辞不赴任的真正原因是不是要尽孝,他的“孝”是不是一个借口?
①奉养祖母。从李密行止看,他对祖母确实孝顺,以孝辞命并不止在晋朝。他在蜀汉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获免出仕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事亲理由,确实不虚。
②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特殊身份,也是李密拒绝出仕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西晋初年,政局暗流涌动,以缺乏根基的亡国旧臣身份贸然投身其间,包含着很大的风险。从后来李密在西晋出仕的经历来看,虽然声誉甚高,“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华阳国志·后贤传》),却也在仕途上受到不少打击,很不得志,因此他的顾虑是有着现实依据的。
成语补充
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
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