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 邓稼先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 邓稼先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4:5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宰( )割 筹( )划 鲜( )为人知 可歌可泣( )锋芒毕露( )
páng huáng( ) yǎng mù( ) 妇rú( )皆知
马革guǒ( )尸 jū( )躬尽cuì(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仰慕 悲惨 知人之明 接然不同
B.震荡 颤抖 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C.签字 筹话 引人注目 层出不穷
D.背诵 熟识 任人宰割 蓬断草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班45名同学,追捧“娱乐明星”的大有人在,崇拜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的却寥寥无几。
B.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李强同学将在楼梯口捡到一百元钱交给了老师,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D.面对主持人的一再提问,某明星终于开口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领导班子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了生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的报道,我们才知道电影“流浪地球”到底有多火。
B.上海的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沙漠……等六大元素。
C.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D.“进化论嘛!”鲁迅先生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
6.填入下处文段横线处的词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徜徉于宁静之中,人生就多了一份韵律、多了一种意境。在月下,感受大地之精美,望 ,揽 ,听天籁之音,赏梅花弄影;在雨中,感受自然之清新,观梧桐细雨,眺 ,闻 ,恋雨打芭蕉。宁静如诗。
① 空中响雷 ② 繁星排空 ③ 远山迷蒙 ④ 夜风入怀
A.②④③①①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⑧ D.③④①②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半个世纪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了邓稼先忠厚质朴的品质。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
D.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8.请你参加以“找寻语文课本里的中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柳青《创业史》展示的中国农民团结互助、艰苦创业的精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在下面的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创”字的笔画。
(2)同学们梳理初中语文课本,绘制出下面的统计图。请给统计图拟写标题。(20字以内)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一个语句,完成邓稼先赞词。
赞邓稼先
带着一颗拳拳赤子心,
怀着一腔殷殷爱国情,
他品行纯正无愧中国男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踏遍戈壁共草原,
无需马革裹英灵。
这就是邓稼先!
这就是“两弹”魂!
阅读理解
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9.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个性有何不同?
10.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继续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1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 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 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 未竟的事业但人没 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 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13.请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答:
14.文章第3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
答:
15.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赐文章第8段画线的句子。
答:
16.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答:
17.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待客 张爱国
①接近晌午了,我一个人在家,饥肠辘辘,正寻思着花生、山芋或锅巴之类可以吃的东西。进来一个中年妇女,笑嘻嘻地说:“你是国子吧?都这么大了。你妈呢?”见我惊疑地看着她,又说:“哦,国子认不得我了,我是你莲姨。来,吃糖。”就从兜里掏出几粒糖塞到我手里。“我妈在田里,我去喊。”我攥着糖飞快地跑出去。
②我边跑边将一粒糖裹进嘴里,高兴极了——我最希望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不仅能吃上糖,还能吃上好菜,即使没好菜,菜里的油也会比平时重得多。
③母亲听说莲姨来了,仿佛心事重重,叹了声,向家走去。
④母亲未进院门就激动地说:“是他莲姨吗?哪阵风把你吹来的?”莲姨急忙迎上,拉起我母亲的手——两个人的说笑声直惹得树上的麻雀欢快地叫。
⑤母亲给莲姨倒了开水,拿起菜篮子说:“他莲姨,你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莲姨一把抓住母亲的菜篮子:“我是旁人吗?我来了,有什么吃什么,还要买吗?”
⑥母亲紧抓菜篮子不放,还狠命往回夺:“他莲姨这么多年没来了,家里什么都没有。”莲姨好像生气了,一把夺过菜篮子:“你去你去!你去就是见外了,见外了我就走!”
⑦“这,这……”母亲仿佛很无奈,也很生气,“好了好了,我不去了,称你意了吧。”
⑧我坐在门槛上,只觉得好笑:我妈真会装,明明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拿什么买菜啊?又不由得腹诽莲姨:多管闲事,说不定我妈能赊来菜,那多好啊。
⑨母亲和莲姨从菜园弄来些韭菜、白菜、豆角,就蹲在门口说笑着清洗。我蹲在一旁,发现母亲的眼睛不时地瞟向一旁的鸡窝,很焦急。我知道,母亲是在等着我家的“香油桶”“盐罐子”——芦花鸡下蛋呢。可是,那只芦花鸡或许太老了,都蹲窝半天了,还没有下出蛋来。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幸灾乐祸:昨天我让你不要把鸡蛋都卖了,你偏不听,非要都卖掉买油盐。现在看你给莲姨什么吃?
⑩我守在鸡窝边,见母亲几次空着手走进内房,转了两圈后又空着手走出来。我知道,是莲姨的到来让母亲高兴坏了。
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热乎乎的鸡蛋,跑向灶边的母亲,大叫着:“下来了,妈,鸡蛋下来了!”莲姨急忙走来,刚要说话,母亲“啪”一声磕开鸡蛋,倒进碗里。莲姨轻叹一声,走开了。
一会儿,饭菜端上桌,母亲和莲姨坐到桌边吃饭。我端一碗饭坐在门槛上,眼睛直盯着那碗炖鸡蛋。当母亲将炖鸡蛋全倒进莲姨碗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下来了。还好,莲姨端起碗向我走来。我想起母亲无数次的训诫:“客人给你菜时,你要跑!”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
母亲骂着我,骂着莲姨,又把豆角往莲姨碗里夹还说:“他莲姨来又不早点来,不然,我怎么着也要弄一个大菜。”
一听说大菜,我一激灵,端着碗走进内房。昨晚,母亲将一块巴掌大的腊肉放进坛子时,我就站在一旁。今天,母亲被高兴冲昏了头,将这块肉给忘了。我拿出那块肉快步走出来,往母亲面前一放:“看!这不是肉吗?”
母亲夹菜的手僵住了,脸也红了,好一会儿,似乎很吃惊:“你……你,哪里来的?”
“坛子里的。你放的,你昨晚才放的啊,不记得了?”我得意地说。
“对啊对啊,你妈记性差,忘了忘了。”莲姨终于回过神,拿起那块肉就往内房走。
“看我这记性,该死!怎就忘了呢?他莲姨,我这就来烧。”母亲追上莲姨,夺她手里的肉。我看得很清楚,母亲这次不是装的,是真想夺那块肉。我还分明地看到,母亲的脸都红到了耳根,眼眶里还噙了泪。
“他莲姨,你是怪我了。你就让我烧了吧。我,我不是……我,我是……”母亲一定要夺那块肉,“今天不烧了它,我还是人吗?”
“我吃了它,我还是人吗?”莲姨的眼圈也红了,“孩子不懂事,我们也不懂事吗?翠姐,都是过日子的人。你刚才说的,明天你那未过门的大儿媳的爹娘要来。你说,我吃了这东西,你明天拿什么招待他们?那样我还是人吗?”
母亲一把抱住莲姨,眼泪再也不受控制地下来了。
(载于《小说月刊》,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词准确,如“我攥着糖”的“攥着”贴切地写出了“我”得到糖后的无比珍惜和喜悦的心情。
B.文章第②段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 “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间接地写出了母鸡下蛋后“我”和母亲轻松高兴的心情。
D.文章通过叙述“母亲待客”这件小事,加以适当议论,真实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
19.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词句。
(1)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赏析句子)

(2)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赏析加点词语)

20.第⑩段画横线句子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21.文章以“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zǎi chóu xiǎn qì lù 彷徨 仰慕 孺 裹 鞠 瘁 2.D 3.C 4.C 5.C 6.A 7.C 8.(1)略 (2)示例一:古诗文在各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占比统计图。示例二:各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在本年级的占比统计图。示例三:各年级古诗文在本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占比统计图。(3)他功勋卓著堪称核弹英雄。 他目标坚定献身国防事业。
9.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谦虚、没有小心眼、没有私心;奥本海默:个性张扬、锋芒毕露。
10.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1.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2.前一句是指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3、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14、一切: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 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
15、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16、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③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④对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17、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18、D
19.(1)“我站起来就要跑”是因为“我”想起了母亲的训诫;“可我的脚步很慢”是因为“我”想吃炖鸡蛋。这句话形象逼真地写出孩子在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时的矛盾心理。
(2)“全”在这里是一点都不剩的意思,表现了莲姨对我家贫穷困境的理解同情和对“我”的疼惜。
20.(6分)表现了母亲的矛盾心理。母亲很想拿内房里的那块腊肉招待莲姨,但用腊肉招待莲姨第二天就没法招待亲家了,毕竟亲家上门,她不能太过寒酸,只好委屈莲姨,因此转了两圈后又无奈地空着手出来。
21、①从叙事角度上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的存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从情节结构上看,“我”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最后“我”自作聪明地拿出那块腊肉,使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使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③从人物塑造上看,“我”的幼稚、无知衬托出了母亲善良的本性、莲姨体贴的美德,她们美好的形象因而更加鲜明。④从主旨表现上看,“我”的见闻感受更真实地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