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梳理
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知识点梳理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1.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层次,由里到外为 、 、 三层。
(1) 和 的顶部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土壤是岩石圈、 、 、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
地核
地幔
地壳
地幔
地壳
水圈
大气圈
2. 陆地地形主要有 、 、山地、盆地和高原五种类型。
(1)地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 的相对高度。海拔是指某点相对于 的高度。
(2)平原:海拔一般在 m以下,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片广阔域。
(3)丘陵: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m。
平原
丘陵
地表
200
200
知识点梳理
(4) :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超过200m。
(5)盆地:四周 ,中间低平的区域。
(6) :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势平坦宽广。
3.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表示 。等高
线密集,坡度较 ;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
(1)山顶:等高线呈 状态,等高线由外向内海拔 。
(2) :位于两个山顶之间马鞍形的部位。
(3) :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之处。
山地
高
高原
海拔
陡
缓
封闭
增高
鞍部
峭壁
知识点梳理
(4)山脊:等高线向海拔 处凸出的地方。
(5)山谷:等高线向海拔 处凸出的地方。水向中
部集中,可以发育成河流。
高
低
4. 岩石的变形、海陆的 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 ,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5. 外力作用:主要指 、 、冰川、波浪、生
物等。它对地形的影响通常 而持久,外力作用
使地表趋于 。
变迁
形态
风力
流水
缓慢
平坦
练一练
1.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C
2.某地形海拔一般在200~500m,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则该地形是(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C
练一练
3.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地
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作用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B
4.下列各图所示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D
知识点梳理
第2节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 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 和 的共同作用,以及
有机物逐渐积累而成。
(1)物理风化和 是岩石风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2)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 、 和 。
风化
侵蚀
化学风化
母质层
淀积层
表层
2. 土壤由 、 、微生物、水和空气等组成。
(1)土壤中的 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2)土壤中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固体约占土壤体积的
,其中 约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
矿物质颗粒
腐殖质
腐殖质
50%
矿物质颗粒
知识点梳理
3. 土壤的结构可分为块状、 、片状、 等各种
结构。
(1) 结构是各种土壤中较为理想的结构。
(2)土壤结构由矿物质颗粒的大小所决定。矿物质颗粒根据大
小可分为 、 和 。
(3)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 方式是影响土壤结
构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它们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可将土壤分
为砂土类土壤、 土壤和 土壤三类。
柱状
团粒状
团粒
沙粒
粉沙粒
黏粒
排列
壤土类
黏土类
知识点梳理
(4)土壤 的含量与 组成是影响土壤颜色
的主要因素。
4. 类土壤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这种土壤中固
体部分约占总体积的 ,其中有机质固体部分约
占1%~5%;水和空气各占约 。这样的土壤既 、透水,又保水、 。
腐殖质
矿物质
壤土
50%
25%
通气
保肥
练一练
5.如图所示为小溪里的鹅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刮风扬沙,碰撞磨损
B.水流冲击,岩石之间摩擦
C.骤热和骤冷,岩石爆裂
D.植被生长作用
B
6.“落叶归根”是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
A.腐殖质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A
练一练
7.在下列百分比配置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搓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的是( )
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
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
C.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
D.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
C
8.种植西瓜理想的土壤是通气,透水,同时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气的体积比接近。下列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组成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
A
知识点梳理
第3节 土壤与植物生长
一、植物的根系、吸水和失水
1. 根据有无明显的主侧根之分,植物的根系可分为 和 。植物的根系能将自己牢牢 在土壤中,同时
能 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直根系
须根系
固定
吸收
2.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
(1)a是 区:表皮向外 ,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增大了与土壤颗粒的 ,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 部位。
根尖
根毛
突起
接触面积
主要
知识点梳理
(2)b是 区:细胞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
使根不断地 。
(3)c是 区:细胞排列 ,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细
胞不断分裂,可以使根的 不断增加。
(4)d是 :外层细胞排列 ,细胞壁薄,内部细胞排
列紧密,主要起 作用。
伸长
伸长
分生
紧密
细胞数目
根冠
疏松
保护
3. 若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就会吸水;若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就会失水。
大于
小于
练一练
9.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下列因素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土壤结构 B.土壤肥力
C.光照强度 D.水分状况
C
10.菜农在移栽茄子幼苗时,根部往往带有许多泥土。“带土”的科学意义是( )
A.防止倒伏 B.便于运输
C.保存营养 D.保护根尖
D
练一练
11.如图所示,在探究“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的甲、乙
两组实验中,图_____的植株出现了萎蔫现象。萎蔫现象表明
该植株缺少_______,从而证明了_______是植物吸水的主要部
位。这个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水分
根尖
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法)
知识点梳理
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 氮和镁是合成 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 的原
料; 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 能促使
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等。
2. 缺 时,植株瘦弱,叶片发黄;缺 时,植株特别矮
小,叶片呈暗绿色或紫色;缺 时,茎秆软弱,容易倒伏,
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叶绿素
蛋白质
钾
磷
氮
磷
钾
练一练
12.小明家的苹果树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小明给苹果
树施加了适量的某种化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小明施加
的是(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氮肥和钾肥
B
13.“菜篮子”中的莲藕是莲的根状茎。莲大多生活在池塘中,池塘中的塘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塘泥为莲的生长提供了( )
A.无机盐 B.有机物 C.氧气 D.水
A
练一练
14.如图表示土壤中甲、乙两种矿质元素浓度变化与植物生长
速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矿质元素的浓度是不是越高越好?
_______。
(2)在A、B、C三个浓度中,______浓度下施含有乙元素的肥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3)若甲、乙元素是指钾元素和铁元素,则表示铁元素的是_____。
不是
A
甲
知识点梳理
三、植物的茎、物质的运输
1. 植物的茎按形态可分为 茎、攀缘茎、 茎、缠
绕茎,按其组成可分为 和 。
2. 双子叶植物的木质茎一般具有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等结构。
(1)树皮包在茎的外层,对植物起 作用。
(2)韧皮部位于树皮内侧,含有起输导作用的 。
(3)木质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 。
直立
匍匐
木质茎
草质茎
保护
筛管
导管
知识点梳理
(4)髓位于茎的中央,其细胞体积较大,具有 的功能。
(5)形成层位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进
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 部,向内形成 部,能使茎 。
3. 水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 中能 地向枝端运
输;叶制造的 是通过韧皮部里的 向下运输的。
储藏营养
韧皮
木质部
加粗
导管
自下而上
有机物
筛管
练一练
15.移栽树木时,给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吊瓶的针
头应插到茎的( )
A.树皮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C
16.有一棵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它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还是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是这棵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全部木质部
C.部分韧皮部 D.部分木质部
D
练一练
17.我国为农业大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
请解释俗语“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空心”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树不怕空心”。而“剥皮”破坏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也就死亡了,所以“树就怕剥皮”。
知识点梳理
第4节 保护土壤
1.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 和 。
2. 土壤保护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护性耕作和
.等。
3.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和
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过度开发
轮作
化学
生物
练一练
18.2024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是“土壤:食物的基础”。下列
各项农业生产措施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农用地膜埋入土中 B.大量使用农药
C.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D.实行稻草还田
D
19.无论是在家园的花圃内,还是在大面积的农田里,或是山林果园之中,下列物质都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学肥料和农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B
练一练
20.如表是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
量调查数据,据表回答问题。
样地 跳虫类 (种/m2) 蜱螨类 (种/m2) 线蚓类
(种/m2)
有机肥田 10 38 40
化肥田 4 16 18
每平方米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________
,这也容易引起土壤的板结;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产生_______污染。
数量减少
生物第4章我们生活的大地单元检测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2.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作用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3.下列不会使岩石风化的是( )
A.气温的变化
B.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
C.晚上的月光照射
D.植物的根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
4.在下列百分比配置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搓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的是( )
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
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
C.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
D.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
5.菜农在移栽茄子幼苗时,根部往往带有许多泥土。“带土”的科学意义是( )
A.防止倒伏 B.便于运输
C.保存营养 D.保护根尖
6.小明家的苹果树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小明给苹果树施加了适量的某种化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小明施加的是( )
A.磷肥 B.氮肥 C.钾肥 D.氮肥和钾肥
7.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实汁液丰盈、清甜,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是由( )
A.叶制造,经导管运输
B.根从土壤中吸收,经筛管运输
C.叶制造,经筛管运输
D.根从土壤中吸收,经导管运输
8.2024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是“土壤:食物的基础”。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农用地膜埋入土中 B.大量使用农药
C.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D.实行稻草还田
9.如图为地球的外部图层结构示意图,则①②③三个圈层的名称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10.下列有关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变化的描述,能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的是( )
A.千岛湖建筑水库形成水下古城
B.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古河道的痕迹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
D.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11.如图所示为小溪里的鹅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刮风扬沙,碰撞磨损 B.水流冲击,岩石之间摩擦
C.骤热和骤冷,岩石爆裂 D.植被生长作用
12.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不同的颜色,如东北的黑土、西北的黄土、东南丘陵的红土,决定土壤颜色的是土壤中的( )
A.矿物质组成 B.腐殖质 C.土壤结构 D.水分
13.下列事实支持“植物根尖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的是( )
A.根尖的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
B.根尖的伸长区细胞生长比较快
C.根尖的根冠细胞排列不规则
D.根尖的根毛区密布大量根毛
14.如图是水分进入植物体根部的途径。当水分进入植物根部的时候,下列物质能“搭便车”一同进入植物体内的是( )
A.有机物 B.腐殖质
C. 无机盐 D.矿物质颗粒
15.取一支带叶的白色百合花枝条,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中,3~4小时后,花瓣中的“经络”变红了。仅依据这一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运输水分的是导管,运输方向为自下而上
B.运输有机物的是筛管
C.运输水分的是筛管
D.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
16.盐碱地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地( )
A.缺少无机营养物质
B.土壤溶液浓度高,不利于作物吸水
C.土壤容易板结,不利于根系发育
D.土壤中缺水
17.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200m
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m
C.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m
D.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m
18.下列各图所示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有白色残留物,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分
C.无机盐 D.有机物
20.某村民承包了一个鱼塘,清理鱼塘时挖出很多黏土,并想把这些黏土整理成一块菜地。要使蔬菜生长良好,他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多浇水 B.少浇水
C.掺入适量的砂石 D.施化肥
二、填空题
2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为______m。
(2)图中A、C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______。
(3)A、D、E处,适合攀岩运动的是______。
22.如图是小科制作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概念图,还有部分未完成。
(1)由小科制作的概念图可知,影响地形变化的作用分为______
作用和_______作用。其中_______作用对地形的影响通常是缓慢而持久的,能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________。而_______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可见地形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_______作用起主导作用。
(2)概念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_______。
(3)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______(填序号)。
23.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江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甲、乙两个同规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湿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同种土壤,然后在甲、乙两杯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同种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的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
(3)小江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都是因为土壤中缺少_______。
2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量如图所示(三个锥形瓶完全一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所示的渗水量有一个是错误的,则最有可能错误的是__。
A.装置a B.装置b
C.装置c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2)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
(3)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必须控制的相同条件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相同 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
③渗水的时间要完全相同 ④漏斗里放入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
⑤锥形瓶的大小应完全相同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D A C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D B B D C C
二、填空题
21 . 100 ;C ;E
22. 外力;内力;外力;平坦;内力;内力;火山;②
23. 减少实验的偶然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水分;空气
24. C;相同时间装置b中渗出的水比装置c中渗出的水多;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