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 (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 (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5: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开启诗词意象的奇妙冒险
林庚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
作者介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解题
“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
“说”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对见解,写法比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解题
“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
“说”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对见解,写法比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关键句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词
初读课文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
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理清思路
发现问题(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
分析问题(4-6段)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
解决问题(第7段) 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一字之差,
巧析不同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 (叶)
树(叶)
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木(叶)”与“树(叶)”。
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树叶变黄
扫:风大、猛烈
树叶多,密密层层、起伏不平
悲风:强劲的风
1.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叶子越来越少,
“落木千山” 的空阔。
高木
空阔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越绵密,感情越饱满。
高树
饱满
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联想
联想
叶子落下来,光秃秃的
3.“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

颜色触感
微黄干燥
联想
联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
柔:树枝的柔嫩
冉冉:柔软
鲜嫩、饱满、饱含水分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4.品味探讨诗句 中“落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风吹物而摇动的样子
秋季,树叶变黄,干燥
下:树叶的飘零
木叶——干燥微黄而飘零
概念 季节 颜色 意味
树叶 树叶 春夏 绿色 繁茂湿润
木叶 树叶 清秋 微黄 干燥疏朗
绵密
落叶 落叶 春夏之交/秋 黄/绿色 繁润/干燥
落木 落叶 深秋 黄褐色 疏朗空阔
对比
论证
引用
论证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枯黄
第一: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第二: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为了阐述诗歌语言 暗示性 的特点。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文本探究
木 叶
联想
想象
落 叶
微 黄
干 燥
暗示性
叹 息
漂 泊
清 秋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文本探究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