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5: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林庚
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培养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关于作者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论点“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
自主阅读,划关键句,理清思路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关键句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
理清思路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第2段:提出古诗中“树”“叶”“木叶”,后来又发展为用“落木”,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关键句
理清思路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5段:提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分析“木”与“树”的暗示性,解释“木”暗示“落叶”的原因。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6段:比较“木叶”与“树叶”“落叶”“黄叶”“落木”的不同,说明“木”的二个艺术特征:“木”有微黄、干燥之感(色泽)
关键句
理清思路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自主阅读,划关键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木叶”形象为诗人钟爱关键在于“木”字。(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7段):“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解决问题)
研究探讨
1.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第四段
第五段
午阴嘉树清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第六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段意:
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
第七段
意象 时节(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密密层层
浓荫满地
枯黄
自主阅读四、五、六段
第四段:“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
“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原因:
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拓展研究
古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即语言的暗示性。在诗歌中多表现在意象的寓意上。
意象
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寓意之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与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是诗歌的基础。
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注意意象的积累
正确解读意象
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营造氛围、塑造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借景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到六段围绕“木”的问题,论证其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B.第4段通过“高树”与“高木”的对比,论述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C.第5段是总分结构,先点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决定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D.第6段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至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D
根据诗歌内容,请从“木叶”“黄叶”“高树”等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填入原诗中,并谈谈你的理由。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 飞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东平路作三首 高适
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
蝉鸣 落,兹夕更愁霖。




黄叶
高树
木叶
诗歌的暗示性: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刘禹锡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
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