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校本部高三二轮双周模拟试题(含答案)(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校本部高三二轮双周模拟试题(含答案)(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2 16:0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邑一中校本部高三双周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
2025.03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选择题 15道,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3.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5.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6.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7.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8.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9.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10.如图空格处应是
A.古埃及文明B.阿兹特克文明 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11.“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12.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3.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14.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15.如果在1930﹣2000年出版的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和“危机”,可得到两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A.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
C.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 D.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


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
考场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

--------------------------------

-------------------------------
线
-------------------------------------------
)平邑一中校本部高三双周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
题号 16 17 18 19 总分
得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非选择题4道,共55分,第16—19题分别是12分、13分、14分和16分。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代国家财政可区分为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别由治粟内史(汉代称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掌管;汉武帝时,因“外事四夷,内兴功利”遂将原本属于少府掌管的盐铁收入和酒税划拨给大司农;东汉光武帝时,少府掌管的山泽陂池等租税都交由大司农管辖,大司农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财政管理机构。
——据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转变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的趋势。
17.(13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8分)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5分)
座号
18.(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4分)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物质与文明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含义 事例
(一) 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 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
(二) 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 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
(三) 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平邑一中校本部高三双周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B A D D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B A
第Ⅱ卷
16.(12分)【答案】背景:政府财政开支巨大;中央集权的强化。(6分)趋势:掌管政府财政的机构权限不断扩大;国家财政管理机构从分散走向集中。(6分)
【解析】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因‘外事四夷,内兴功利’遂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时期文治武功,政府财政开支巨大,故通过调整财政管理来满足开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能够采取措施对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第二小问演变趋势,据材料“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别由治粟内史和少府两个机构掌管”及“原本属于少府掌管的盐铁收入和酒税划拨给大司农”可知,掌管政府财政的机构权限不断扩大;据材料“东汉光武帝时……大司农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财政管理机构”可知,国家财政管理机构从分散走向集中。
17.(13分)【答案】(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8分)(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分)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3分)
18.(14分)【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
19.(16分)【参考答案示例】
示例一
选择类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
论题一:新物种的传播改变社会生活。(2分)
论述一:新航路开辟之后,各大洲物种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传播进程。欧亚大陆的小麦、水稻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传播到欧亚大陆,这些物种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结构,在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新航路开辟之后,马铃薯在欧洲的广泛种植不仅改变了饮食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而且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原产于非洲的咖啡在全世界的传播,成为世界的主要饮料之一,而威尼斯商人开设的咖啡馆很快风靡欧美,咖啡馆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12分)
新物种的传播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极大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
示例二
选择类型二: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
论题二:工业革命与城市现代化推动社会物质变革。(2分)
论述二: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生产及生活领域,工厂制度不断完善,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所以手表和公共场所的标准钟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新物品。同时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也因新的工业产品的应用而不断完善,如电梯、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明,集中制冷和供暖技术的推广以及私人卫生间的普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气灯、电灯相继出现、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地铁、汽船和飞机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12分)
工业革命推动物质变革,更深刻地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新物品的出现让人类社会迈向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新时代。(2分)
示例三
选择类型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分)
论述: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先后出现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关键物品,推动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革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辐射出诸如汽车、飞机、地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体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2分)
总之,关键物品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物品体系的完整,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