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7:2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与天地万物忘我相拥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学习目标
1.炼字析句,体会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特点。
2.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诵读,感受洞庭秋月之美景,“心会”词中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高洁的人格。
4.感受词人与天地万物忘我相拥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导入
清风明月,未能融化山顶的冰雪;徘徊在山岭之间,心如镜花水月;浩瀚星空的夜,取一杯江水和天空对饮。举杯高歌,敬一杯往事,更待何时?有这样一个人,在路过洞庭湖时,邀万象为宾客,与天地万物来了一场忘我相拥。
写作背景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4岁。
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文《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
听诵读,初感知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解题:
《念奴娇·过洞庭》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过:经过,途经。
③洞庭: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南纳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漂泊多经过或逗留于此处,均留下诗词文赋,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上阕
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下阕
着重写情,融情于景
一、赏天地万物之景
1.听完了《念奴娇 过洞庭》的歌曲和诵读后,你感觉这首词的词风是豪放的还是婉约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豪放
要区分诗词是豪放还是婉约风格,离不开对景与情的分析。
豪放派诗词的写景特征:常常以宏大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如高山、大海、长河等,通过这些壮丽的景致来衬托诗人的胸怀和抱负。
抒情特征:豪放派诗词中的抒情往往与诗人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紧密相连。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词人来到洞庭湖,看到了哪些壮丽景致?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3.既然是强调洞庭湖的平静,可否把“风色”改为“风声”?
平静
开阔
澄澈
不可以。从音韵上讲,《念奴娇》这个词牌的句尾韵字都是仄声。
从词义上讲,无“风声”为“安静”,无“风色”不但“安静”而且“洁净”,不仅含义更丰富,而且与后面的语句所体现的素净、澄澈相呼应。
4.“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三句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秋高气爽;
“更无一点风色”:点明风平浪静的环境氛围。
5.“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玉鉴:玉镜
琼田:玉田
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
一叶扁舟
说明湖面的广阔
比喻
夸张对比
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湖的浩渺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6.如果把“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的“着”字改成“驾”或“飘”字,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①“玉鉴琼田三万顷,驾我扁舟一叶”
②“玉鉴琼田三万顷,飘我扁舟一叶”
③“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驾”显得有目的性,有一种赶路的急迫感。
“飘”虽然更随性,但是要“飘”需有风,与前文更无一点风色相违背。
“着“写小船如同一片窄小的叶子轻轻依附着湖面,突出扁舟之小,更衬洞庭之空旷幽绝。”三万顷“,极言水域之广、“琼田”之大,反衬出人之于天地间的渺小与孤独。“着”也有“只”的意思。
7.“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为何用“分”,不用“同”?
“分”字让月光有了人情味,像是月亮主动把光辉分给湖面,比“同”(一起发光)更生动。就像朋友分享礼物,比单纯“在一起”更有温度。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邀”字,主客关系因这“分”字而鲜活,湖月从景物升格为知己。
“分辉”是月光自上而下的流动,“共影”是星河和湖面倒影的静止交融。一动一静,画面更丰富。如果用“同”,就显得与“共影”重复单调,失去张弛韵律。
体现灵性和互动感
8.“表里俱澄澈”一句有何深意?
“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就美在澄澈。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 不仅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洁的精神境界,突出了自己的品格之美。“表里俱澄澈” 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
9.明明赏了洞庭秋月之美景,词人为何还说“妙处难与君说”?
①景色美,体验妙。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这里不仅是指景,更重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所以,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②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如此美景,难与君说,实际上是无人可说。过客千人,知音难觅,孤舟之上只有落魄的灵魂。
二、品忘我相拥之情
1.请齐读下阕,用上阕所学的“炼字析句”法分析词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这些情感又是怎样表现出词人的豪放风格的?
2.“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为何用“孤”不用“月”?
①孤高人格的投射。“孤”字强调其独立不倚,与上句“岭海经年”的贬谪生涯形成呼应。
②哲学境界的升华。它既是内在道德的光明(“肝肺皆冰雪”),又是与天地往来的精神通道(“妙处难与君说)。
③文本结构的匠心。上阕已极写月夜澄澈,此处若再用”月“则显重复。为下阕写“尽挹西江,细斟北斗”的宇宙意识埋下伏笔。
④文化符号的转用。反用其道,不是借月写孤,而是将自身孤光提升到与日月同辉的高度,这与洞庭湖的宏阔背景相得益彰。
正如黄苏《蓼园词评》所言:”孤光自照下即写‘肝肺皆冰雪’,见其身虽处谪中,而心实无愧也。“
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两句写出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寒瑟中头发稀疏的自在泛舟于天地的词人形象。
短发萧骚:不仅描绘出其头发稀疏、杂乱的外在形象,更暗示出他内心的沧桑和疲惫,是其人生遭遇在外表上的体现。
襟袖冷:不仅是实写身体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虚写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一个“冷”字,将诗人的情感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
稳泛:一方面写出了小船在湖面上行使的平稳状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平和的心境。在动荡的人生中,诗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沉稳,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沧浪空阔:既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又衬托出诗人在广阔天地间的渺小,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旷达和对自由的向往。
4.如此“稳泛沧浪空阔”的作者其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1154 升降 高中状元 得罪秦桧一党 父亲被诬陷下狱,境况艰难
1154-1159 闲居 知临安(杭州),升任中书舍人,为皇帝执笔代言 被弹劾丢官外任,罢官后回芜湖闲居两年半 金主完颜亮南下,密切关注战局变化
1161-1164 升 赴建康,拜谒主战派重臣张浚 1162年复官,知抚州(江西);1163年,宋孝宗即位,知平江府(苏州) 1164年升迁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南京)
1164 降 坚持主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议 四月,张浚罢黜,八月试试。十月,孝祥被罢免 第二次遭弹劾
1165-1169 地方任职 复官静江府(桂林),1166年离桂林经洞庭作此词 1167-1168,知潭州(长沙) 1168-1169年三月,知荆南
1170 三月获准回芜湖退隐,绝意仕途 七月,“饮芜湖舟中”,中暑而亡,卒年三十八岁 死后葬于建康上元县钟山清国寺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被时人誉为“天下奇男子”。
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其词早期多清丽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作品有《于湖集》,词集为《于湖词》。
纵观张孝祥一生,作为一名官员,六出郡守,所至皆有惠政;作为一名词人,上继东坡之豪放,下启稼轩之风度;作为一位朋友,他本身又有着豪放俊朗的脾气。王十朋赞美他:“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张拭评价他:“谈笑翰墨,如风无踪”,杨万里则说:“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这些评价,都可让人遥想张孝祥当年的风范。
5.“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是如何表现词人的豪迈气概的?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尽挹西江:以江水为酒,“尽”,全部舀取过来,夸张表达出作者豪迈壮阔的胸怀与气魄。
细斟北斗:以北斗七星为酒杯,“细”将虚幻之境的从容不迫表现得淋淋尽致,浪漫雄奇,想想独特。
万象为宾客:请万物做宾客,陪伴自己纵情豪饮。既是凌驾于造物者之上的豪情,也是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解脱,与自然融合,超越世俗的荣辱得失。
6.词人在开头明明说了“近中秋”,可最后却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样写有何作用?
一个“扣舷”与“独啸”的动作、声音配合,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传神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啸”也可作“笑”。
寄情湖光山色的笑,“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的笑,对谗佞之徒的嘲笑。
作者此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这湖光山色中,忘情地扣舷独啸(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孤独之情也油然而生。
“不知今夕何夕”呼应开头的“近中秋”,极度赞叹今夜之美好。
小结:词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孤傲高洁: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平静沉稳: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豪壮豁达: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船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课堂总结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如何排遣并在困境中走出低谷?学张孝祥那样与天地万物忘我相拥吧!虽然张孝祥的扁舟早已停泊,但洞庭的月光依然照耀着每个夜行人。愿这堂课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西江水”“北斗杯”——心有琼田,万浪不侵。
课后作业
请你以张孝祥的视角,创作一段独白式短剧(3-5分钟),展现词人泛舟洞庭时的心理活动。例如:“被贬后的孤寂”“与天地对话的超然”。
要求:需结合词中意象(如“孤光自照”“肝胆冰雪”等),语言风格贴近古典诗词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