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高考历史训练卷(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材料旨在说明( )
A. 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 B. 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C. 君主权力受到较大限制 D. 游士敢于挑战君主权威
2.下列属于康熙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有( )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④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东晋时期,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被称为“侨人”,东晋设置与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县对其进行管理,称为侨州、侨郡、侨县。起初东晋给予侨州郡县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的优待,而且对侨州郡县的豪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东晋的上述做法在当时( )
①鼓励了北方人口南迁
②有利于江南地区开发
③带来了一些社会隐患
④导致了东晋政局动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军事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文学革命等,与此观点相应的史实说明正确的是( )
①信息革命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②军事革命 战场开始使用火炮等火药武器
③商业革命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繁华商业街
④文学革命 苏轼以清浅婉约的语言入词,不避俚俗,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昌南镇产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从此景德镇民闻天下。下列关于景德镇的“历史名片”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唐三彩 B. 著名“瓷都” C. 商业都会 D. 手工工场
6.如图是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影响这一时段工业发展情况的共同因素是( )
A.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 自然经济的发展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政府政策的支持
7.1930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含在华总行及其分行。单位:家),以下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1894年前 16 2 0 2
1895—1913年 5 15 5 33
1914—1930年 11 13 40 103
资料来源:朱荫贵《抗战爆发前的外国在华银行》
A. 甲为英国,甲午战争后对华资本输出减弱 B. 乙为美国,一战前后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C. 丙为法国,一战爆发前在华经济势力最小 D. 丁为日本,甲午战争后侵华势力急剧扩大
8.1937年至1945年,党领导山西根据地开展了“戏剧运动”,比较成功的剧目有李伯钊的话剧《母亲》《村长》,洪荒的《“九一八”的前夕》,还有群众编演的《活捉鬼子兵》等街头剧。它们都善于抓取敌后现实斗争的片段和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可见,山西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
A. 开创了武装斗争的新形式 B.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规模
C. 巩固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D. 弘扬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做法
9. 1954年,王盛烈创作的油画《阅读》(如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该油画体现我国( )
A. 妇女参与国家建设的风貌 B. 已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女性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D. 贯彻和落实“双百方针”
10.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 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冲破了思想樊篱 D. 推动了对外开放
11.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 )
A. 君权至上的精神 B. 人民主权的精神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三权分立的精神
12.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西欧,商人如果不加入行会就不得在本城经商。13世纪时,西欧行会最普遍、最发达的是在一些一万多人口的中等城市,而在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口岸大城市,行会却并不普遍。这说明当时的西欧行会( )
A. 具有垄断贸易特征 B.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 鼓励开展海外探险 D. 充当基层自治机构
13.读下图《世界人口统计图》( 1968年绘制,单位:百万) ,对其中人口数量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英美等国陆续颁布奴隶贸易禁令后非洲人口开始缓慢增长
②18世纪亚洲人口快速增长与外来高产作物传入和推广有关
③美国独立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消失推动人口飞跃
④澳大利亚金矿发现是大洋洲人口摆脱停滞状态的重要原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马克思指出,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人“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据此可知,马克思强调( )
A.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C. 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D. 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15.“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 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 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 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6.下表为1983-1984年度英国税收与福利支出对收入的影响表(单位:英镑)。据此可以推知,英国福利国家制度( )
每月收入 50 80 100 130 200
儿童津贴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家庭津贴 22.55 17.60 13.89 8.29 0
家庭收入补助 22.50 7.50 0 0 0
家庭免费早餐 5.00 5.00 0 0 0
纳税 0 -7.88 -13.88 -19.88 -43.83
国民保险 -4.50 -7.20 -9.00 -10.80 -18.00
实际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 151.12
A. 体现了财富平均主义的原则 B. 平衡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D. 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 3部分构成。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它的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都城—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但是,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二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 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8.【修约与废约】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一整套要求,内容包括各国放弃在华势力范围,撤销驻华军队巡警,取消领事裁判权,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归还租借地和租界,中国拥有关税自主权等。除此之外,中国还在此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废除1915年中日协定说帖,并说明该约完全是日本以恐吓与威逼方式所签订,“论其性质,应视为一种单方面之条约”,亦即无效条约。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进入各大城市后,各地军管会按照中央方针,不承认原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求一切在华外国人必须遵守解放区人民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对外资企业应采取按照国籍、系统、行业等各种不同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处理和分别对待的方针,分别先后缓急,给予正当解决。新中国成立后,不允许外国人继续在中国兴办报纸和杂志,停止了与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外国通讯社和外国记者的活动。对于外国人经办的或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卫生、救济等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允许它们在遵守中国政府法令的条件下继续存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得不加快对外国在华企事业的处理,并采取断然措施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要求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解放战争后期到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外交完成的重要任务及其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罢设中书省,国家政权分归六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华盖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但这时的大学士只是“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官品只有五品。永乐时期,“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诸位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当时杨士奇、杨荣等人身兼部职和殿阁大学士。不久便出现了“三杨用事,政归内阁”的趋势。而且后来的大学士,非有侍郎、尚书的资历不行,三品以下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入阁,而且入阁加衔,内阁大学士成了最高官位。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景泰年间,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嘉靖、万历年间,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
——摘编自赵瓅《浅谈明朝内阁的建立、形成及其地位》
材料二:1721年,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国王逐渐不再参与内阁会议,原属于国王的行政权也转移到内阁的手中。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政党制度的成熟及议会选举制度的完善,首相遂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虽然名义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国王的批准,但事实上首相由选举产生,且对议会负责。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又称“代议政府制”)。内阁依仗在议会占多数票,反复更改议会工作时间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878~1887年,政府议案占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执政党可以较合理地指定和支持本党候选人参加大选,利用各类组织控制选区,操纵本党选民进行“有效投票”。1905年12月,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执政党党魁正式被授予“首相”的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与近代英国责任内阁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内阁权力扩张的主要表现。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请你谈一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应该如何应对?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小题1】共同特点:都是三重结构;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级观念。原因: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政府的允许。
【小题2】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
18.【答案】【小题1】原因: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通过侵略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战期间中国对德国宣战,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贡献,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得到提高;中国人民的要求,中国人民对国际法的认识与理解的加深
【小题2】任务:否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合法性;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答对2点)意义: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为新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开辟了道路(答对2点)
19.【答案】【小题1】变化:明洪武时期,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得参与机要;明永乐时期,阁臣开始参与政务,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学士官职仍然较低;明洪熙、宣德年间,阁臣品位提高,取得票拟权;明嘉靖、万历时期,地位达到顶峰,拥有了类似丞相的权力。(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中央政务运行;易出现内阁弄权问题。(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2】主要不同点:明朝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责任内阁是资本主义代议制的产物;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英国责任内阁的首相由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对皇帝负责,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英国责任内阁受议会的监督和制约。(任答两点即可)主要表现:内阁对议会立法工作的支配增强;内阁增强了对议会选举的控制;首相地位和权力上升。(任答两点即可)
20.【答案】【小题1】主要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贸易竞争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小题2】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小题3】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
应对措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