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单元教学设计
乙醇
目录
CONTENTS
3 教学过程
2 教学思路
4 教学反思
1 教学依据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学科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课标要求:P21
1.以乙醇为例认识有机物中的官能团,认识乙醇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
2.知道有机化合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学业要求:P23
1.能描述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应性质的现象,能书写相关反应式及利用主要性质进行鉴别。
2.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关于能源、饮食、健康、环境的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评价
指导思想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指导思想
内容:烃的衍生物 — 开头“乙醇”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作用:承上启下作用
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桥梁,
乙醇是首个学习烃的衍生物,为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构建认知模型
地位:核心地位
有机物互相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乙醇作为醇类代表物质,为选择性必 修3的学习《醇》奠定基础。
知道乙醇的分子式,能作燃料
初 中
体会官能团
的结构和物
质性质的关系
必
2
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选
3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指导思想
知识
学生在初中对乙醇的组成元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已经完成烷烃、烯烃等有机物的学习,学生初步接触了有机化合物学习方法,对有机物前后物质的变化及化学键的变化有一定了解
能力
高二学生初步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
心理
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素养发展点
学习障碍点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概念的统领下有机物学习思维模式形成。
缺少根据信息进行合理推论、预测和解释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不均衡,方法单一;“(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还需教师引导。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指导思想
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闻、触”等活动,感知乙醇的物理性质。
2.认识分子组成不能确定有机物的结构,通过模型搭建、比较、预测乙醇分子结构,并能设计实验实证乙醇的分子结构里有羟基的存在,从而形成证据推理意识和“结构决定性质”学科观念。
3.通过分组实验,学会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分析。认识官能团是辨识有机物的基本视角,构建有机物的认知模型。
4.学会从化学视角认识生活,感受乙醇对社会的重要价值,强化生活意识和社会责任。
1.通过乙醇分子结构探究的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探究实验,证据推理的水平。
2.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诊断并发展学生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
3.通过创设情境,诊断并发展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六 环节七
乙醇遍布在生活中 感知乙醇 物理性质 探究乙醇 分子结构 铜、银器 光亮如初 交警酒驾检测模拟实验 乙醇用途
整合提升
课前查阅我们身边乙醇的存在形式 看、闻、擦 等观察实例 分析 模型搭建 结构预测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分组实验 现象表述 符号表征 模型演示 定性实验 定量检测 代谢过程 饮酒危害 联系生活 本节所学 概括总结 整合知识
提炼方法
提升思维
科学态度 证据推理 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 科学探究 创新意识 变化观念 宏观辨析 微观探析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情景线
素养线
活动线
情景线
活动线
素养线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
教学重点:
乙醇的结构推断
乙醇的化学性质
看
听
做
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什么程度:
生活视角入手知道乙醇的用途,化学视角了解
乙醇的结构、 性质与用途,初步构建结构决定
性质的认知模型。
情境创设下,通过任务驱动,构建模型、实验探究、
集体讨论、自主学习达到目的。
学 什 么:
怎 么 学:
必备知识方面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
用途。关键能力方面从化学视角认识乙醇对生活、社
会重要价值。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引出课题
学生眼中的乙醇
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眼中的乙醇—课前收集资料
环节一:
乙醇遍布
于生活中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环节二:
乙醇的
物理性质
【探究活动一】
1.拿出盛有乙醇的的试剂瓶 “看一看(色、态)
2.打开塞子“闻一闻”(气味)
3.用中性笔在手上写个“化学”字,然后
用棉签蘸取乙醇 “擦一擦”(触觉、字迹变化)
4.酒类产品标签中的酒精度是指乙醇的体
积分数。例如:
白酒:(38%—65%)
啤酒:(3%—5%)
葡萄酒:6%—20%)
黄酒:(8%—15%)
医用酒精:(75%)
工业酒精:(95%左右)
1.无色、液体
2.有特殊香味
3.易挥发、能溶解有机物
4.能够与水任意比互溶
实例分析
实物感知
设置疑问
总结归纳
提炼方法
证据推理
感受
提出问题
猜想
搭建符合C2H6O的分子结构模型
乙醇分子结构是A还是B?
【实验7—4】 乙醇与钠反应
课本P77
乙烷 乙醇
分子式 C2H6 C2H6O
结构式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环节三:
乙醇的分子
结构
创设情境
A
B
模型搭建 :
依据成键原理,使用球棍模型拼搭乙醇可能的结构,根据拼装球棍模型写出对应的结构式。
活动1
实验验证:
已知:
1.钠能保存在
煤油中,煤
油是烃类化
合物。
2.钠与水剧烈
反应
活动2
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钠粒:沉在乙醇里面,未溶化,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比水缓慢。
实验证明:
乙醇与钠反应生成氢气(H2),说明乙醇分子中有氢氧键,
结论
官能团
O H
羟基
OH
1. 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现象
2.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的
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2.产生的气体燃烧时有蓝色火焰,滴入澄清石灰水震荡后,未变浑浊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环节三:
乙醇的分子
结构
【结果分析】
前面提及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等氯代烃也属于烃的衍生物。烃的衍生物与其母体化合物相比,其性质因分子中取代集团的存在而不同。
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
提出问题
猜想
实验探究
实践
分析归纳
认知
搭建符合C2H6O的分子结构模型
乙醇分子结构是A还是B?
乙醇与钠反应
2CH3CH2OH +2Na →2CH3CH2ONa+H2↑
模型搭建
组成对比
设计方案
得出结论
完成实验
符号表征
O H
乙醇分子结构:
创设情境
感受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环节三:
乙醇的分子
结构
活动 1:构建模型
活动 2:实验探究
活动 3:实验改进
活动 4:符号表征
创设情境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环节三:
乙醇的分子
结构
为什么有人饮酒后诗意大发,而有人却头晕,心悸、甚至死亡,乙醇在人体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呢?
喜时…… 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离时……王维说:劝君跟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为氧化反应,我们已经知道乙醇燃烧,氧化产物为CO2和H2O,如果体内代谢也是生成CO2和H2O的话,无毒性,那是不是还有其他产物呢?
提出问题
三、教学过程
【实验7—5】
【微观分析】
+ CuO
+ Cu + H2O
O
Cu + 1/2O2 CuO
醛基 -CHO
CH3CH2OH +1/2 O2 CH3CHO + H2O
Cu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环节四:
乙醇的
催化氧化
活动1:实验验证
【宏观辨识】
【模拟实验】
两支试管盛有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一支试管口放酒精浸湿的棉花,另一支试管放普通棉花,分别玻璃长导管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模拟实验
乙醇检测
乙醇代谢
条件控制
饮酒危害
浸湿酒 精棉花
K2Cr2O7
普通棉花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环节五:
乙醇与强氧
化剂的氧化
酒精在人体中,直接被肠胃吸收,并扩散进入血液并分布至全身各器官,主要是在肝脏和大脑中。酒精的代谢绝大部分发生在肝脏,在肝脏中一种酶的作用,酒精先转化成乙醛(对人体有毒),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变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十倍以图 上,所以常喝酒会伤肝。
创设情境
社会责任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环节六:
乙醇的用途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环节七:
整合提升
整合知识
物理性质
应用
乙醇
结构
化学性质
决定
反映
与Na反应
氧化反应
控制条件
燃烧
催化氧化
强氧化剂氧化
官能团
羟基
—OH
CH3CH2OH或C2H5OH
O H
提炼方法
学习物质物理性质:实物观察、实例分析
学习物质分子结构:对比推理、模型搭建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学习物质化学性质:官能团入手预测性质
探究实验、符号表征
1、乙醇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金属钠反应键①断裂
B.和金属钠反应键②断裂
C.和金属钠反应键③断裂
D.在金属钠反应键⑤断裂
2、质量为ag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为红色,而且质量仍为ag的是()
A.盐酸
B.一氧化碳
C.硝酸
D.乙醇
3、A、B、C三种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3 ,则A、B、C三种醇分子里羟基数之比是()
A.3:2:1 B.3:1:2
C.2:1:3 D.2:6:3
H-C-C-O-H
H
H
H
H
⑤
④
③
②
①
巩固练习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七:
巩固练习
三、教学程
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这
“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
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
布置作业
1.作业:任选一题,查阅资料完成小片段。
① 能源角度分析乙醇还有哪一些用途?
② 乙醇的制法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环节七:
布置作业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难点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三节 乙醇与乙酸
乙醇(第一课时)
点燃
Cu或Ag
乙醇
H-C-C-O-H
H
H
H
H
H-O-H
H-C-C-O-H
H
H
H
H
√
×
-C-H
O=
醛基
-C-O-H
羧基
H-C-O-C-H
H
H
H
H
O=
板书设计
1.物理性质:P77
2.分子结构 (1)分子式:C2H6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CH3CH2OH 或 C2H5OH
(4)官能团:-OH(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2) 氧化反应
① 燃烧: CH3CH2OH + 3O2 2CO2 + 3H2O
②催化氧化:2CH3CH2OH + O2 2CH3CHO + 2H2O
③ 直接氧化:酸性高锰酸钾 紫红色褪去
酸性重铬酸钾 橙色→绿色
教学依据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认知
思维
情境
根据核心内容进行探究,逐层递进设计实验探究活动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关系。
注重乙醇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对社会生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情境引领价值
认知角度丰富
体验“探究—计—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驱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意思。
提高科学探究意识教学设计
课题 乙醇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乙醇”是烃的衍生物的开头,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地位:乙醇在有机物互相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选择性必修3的学习《醇》奠定基础。 作用: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桥梁,乙醇是首个学习烃的衍生物,为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构建认知模型,对于本章内容有承上启下作用。
学习者分析
知识分析:学生在初中对乙醇的组成元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已经完成烷烃、烯烃等有机物的学习,学生初步接触了有机化合物学习方法,对有机物前后物质的变化及化学键的变化有一定了解。 能力分析:高一学生初步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心理: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分析:缺少根据信息进行合理推论、预测和解释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不均衡,方法单一;“(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还需教师引导。 素养发展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概念的统领下有机物学习思维模式形成。
学习目标确定
①通过“看、闻、触”等活动,感知乙醇的物理性质。 ②认识分子组成不能确定有机物的结构,通过模型搭建、比较、预测乙醇分子结构,并能设计实验实证乙醇的分子结构里有羟基的存在,从而形成证据推理意识和“结构决定性质”学科观念。 ③通过分组实验,学会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分析。认识官能团是辨识有机物的基本视角,构建有机物的认知模型。 ④学会从化学视角认识生活,感受乙醇对社会的重要价值,强化生活意识和社会责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从乙醇的结构推导出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
学习评价设计
通过乙醇分子结构探究的过程,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探究实验,证据推理的水平。 ②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评价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 ③通过创设情境,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一: 乙醇遍布于生活中内容1. 学生眼中的乙醇—课前收集资料(创设情境) 学生任务1.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思考,并说出日常生活中的乙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内容2. 教师活动:提示乙醇的用途学生任务2. 学生学习活动:回答乙醇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结:乙醇可用作调味剂、燃料、溶剂、消毒剂、化工原理、乙醇汽油等等用身边的酒精(乙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乙醇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乙醇试剂1.无色、液体 2.有特殊香味 3.易挥发、能溶解有机物 4.能够与水任意比互溶实例分析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环节三: 乙醇的分子 结构内容3. 教师:提供教具让学生搭建乙醇球棍模型 学生任务3. 学生活动:依据成键原理,使用球棍模型拼搭乙醇可能的结构,根据拼装球棍模型写出对应的结构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乙醇球棍模型,认识乙醇的结构。 培养学生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内容4:完成演示实验(7-4)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教师提问:乙醇的结构式?乙醇与金属钠发生反应断键位置?学生活动:4 观察实验现象。对比金属钠与乙醇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的不同点,并思考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生产氢气说明了乙醇的那种化学键?乙醇与钠反应生成氢气(H2),说明乙醇分子中有氢氧键,为引出官能团做铺垫。环节四: 乙醇的 催化氧化内容5: 【问题情境】人饮酒后乙醇在人体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7-5) 乙醇催化氧化Cu 2CH3CH2OH + O2 2CH3CHO + 2H2O 学生实验探究:推导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及产物乙醛的结构问题情境与演示实验的完美结合,很好的推导出乙醇催化氧化反应原理及产物乙醛的毒性。环节五:乙醇与强氧化剂的反应教师活动6: 教师提问 乙醇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检酒驾吹气棒变色原理?学生活动6 思考,回答: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生成乙酸, 乙醇被重铬酸钾溶液氧化(验酒驾吹气棒变色原理)从生活到课堂,利用验酒驾吹气棒事实解释乙醇被重铬酸钾氧化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美从课堂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环节六: 乙醇的用途内容7:展示乙醇用途相关图片学生活动7:看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总结乙醇的用途并发言。结尾与开头完美衔接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环节七: 课堂 小结 环节七: 随堂练习第1题:乙醇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金属钠反应键①断裂 B.和金属钠反应键②断裂
C.和金属钠反应键③断裂 D.在金属钠反应键⑤断裂 第2题:质量为ag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为红色,而且质量仍为ag的是() A.盐酸 B.一氧化碳 C.硝酸 D.乙醇 第3题:A、B、C三种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3 ,则A、B、C三种醇分子里羟基数之比是() A.3:2:1 B.3:1:2 C.2:1:3 D.2:6:3
7.板书设计
1.物理性质:P77 2.分子结构 (1)分子式:C2H6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CH3CH2OH 或 C2H5OH (4)官能团:-OH(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2) 氧化反应 ① 燃烧: CH3CH2OH + 3O2 2CO2 + 3H2O ②催化氧化:2CH3CH2OH + O2 2CH3CHO + 2H2O 直接氧化:酸性高锰酸钾 紫红色褪去 酸性重铬酸钾 橙色→绿色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任选一题,查阅资料完成小片段。 ① 能源角度分析乙醇还有哪一些用途? ② 乙醇的制法 2、拓展学习: 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课前学生用网络查询相关知识,课上老师用多媒体PPT教学
教学反思与改进
提高科学探究意识 体验“探究—计—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驱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意思。 认识角度丰富 根据核心内容进行探究,逐层递进设计实验探究活动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关系。 情境引领价值 注重乙醇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对社会生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