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美苏冷战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冷战政策的含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冷战的根源和实质。
2.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及影响。
3.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的国家有哪些?德国分裂为哪两个国家?
4.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什么?主导国及形成的标志。
史料一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他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史料二 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史料三 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1)依据史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由昔日盟友至反目成仇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的美欧关系。
(3)依据史料三指出,日本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这一目标的条件。
(4)综合上述史料和问题归纳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
(2)美欧关系:①美国被迫承认西欧的伙伴关系;②美国霸权地位受到西欧挑战(或西欧日益摆脱美国控制)。
(3)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条件:日本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经济实力);国际形势;社会制度;等等。
归纳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模式;国家力量(综合国力)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重要尺度;各主权国家的对外政策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直接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其中国家利益被视为决定性因素,对国际关系的走向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他的因素,如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对国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任务二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说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事例。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
3.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国家或集团有哪些?
4.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各国作出的努力。
史料一
(1)请根据上述结构图,为①处概括一个主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史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2)史料二中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史料一中的②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史料三 于是人们静静地站着,眼看着土豆顺水漂流,听着惨叫的猪被人在干水沟里杀掉,眼看着堆积成山的橙子坍下去,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
——摘自[美]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1939年)
(3)史料三中的文字反映的历史情景源于哪一“危机”?这种现象与史料一中的③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史料四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4)进入21世纪,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答案] (1)主题: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多极化。
(2)现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内在联系:这种不平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危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内在联系:为了转移经济危机,法西斯政权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答出两点。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1.20世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对立组织
2.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单元分层训练(二十五) 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38分)
1.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为实现这一目的,美国( )
A.推行冷战政策 B.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C.建立华约组织 D.遏制民族解放运动
A [根据题干“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制度和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因此推行了冷战政策,A项正确。]
2.(2024·泰山区一模)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种局面在欧洲基本形成的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D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排除A项;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排除B项;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相应的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C项。]
3.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其他主权国家实施单边非法制裁。这表明( )
A.国际联盟的约束力下降
B.世界格局形成了多极化
C.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安宁
D.北约建立了“单极世界”
C [根据材料“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其他主权国家实施单边非法制裁”可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其他主权国家的非法制裁,表明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C项正确;国际联盟已经在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实行强权政治,这不代表北约建立了“单极世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无论从区域经济整合到全球影响力提升,还是从本国独立外交到未来发展预期,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时期像21世纪第三个10年初始阶段这样,非西方国家呈现出群体性独立自主式崛起,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自主成长的活力。材料突出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确立
B.霸权主义造成地区冲突不断
C.政治军事集团的不断涌现
D.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
D [根据材料“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时期像21世纪第三个10年初始阶段这样,非西方国家呈现出群体性独立自主式崛起,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自主成长的活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如第三世界国家等,这些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进一步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
5.(2024·肥城二模)下表为1961年6月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确定的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条件(部分)。据此可知( )
序号 条件
(一) 奉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
(二)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三) 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的联合阵营,它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D项正确。]
6.(2024·东平一模)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B [根据题干关键词“合作”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展开合作,说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广泛开展合作体现不出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合作或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并不是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7.(2024·泰安三模)傅莹在宾大沃顿中美峰会上指出:冷战后美国延续零和思维,如今似乎疲态显现。世界需要一个“新剧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蓝图,是21世纪更好的选择。此蓝图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秉承“全球治理观”
C.“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D.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是21世纪更好的选择,故选A项。]
8.(2024·岱岳区一模)下面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 )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
●1993年,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世界经济的发展 D.世界格局的演变
D [根据材料“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和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之后形成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的趋势则是多极化,所以题干中的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世界格局的演变,D项正确。]
9.(2024·东平二模)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道:“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材料中的这一“援助”的实质是( )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C.美国因战略需要积极扶持日本
D.援助西欧,稳定资本主义
D [根据题干“1947年6月”“马歇尔”“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对抗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D项正确。]
10.2021年至2023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8个非洲国家至少发生11次政变,年均政变数量接近上世纪非洲政变高发期水平。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A.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B.美苏冷战造成社会动荡
C.世贸组织缺乏机制调节
D.环境恶化导致冲突加剧
A [根据材料“2021年至2023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8个非洲国家至少发生11次政变,年均政变数量接近上世纪非洲政变高发期水平”可知,材料反映了非洲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影响了其国家的稳定,说明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A项正确。]
11.(2024·新泰一模)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大国群体体系消除了各国矛盾
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三足鼎立
A [根据材料可知“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故A项正确;B项与实际不符;C项错误,国际政治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2.(2024·宁阳三模)以下材料说明( )
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 ——周恩来在万隆 会议上的讲话 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 ——《不结盟国家 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A.国际政治舞台上新力量的崛起
B.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A [根据题干“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可知,这表明亚非国家在逐渐崛起。根据“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可知,这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A项正确。]
13.下表所述内容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加强与各国政治对话和平等合作,与西方等国建立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对发展中国家,中国也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合作
日本 冷战结束后,日本加紧谋求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大国地位,不断强化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还力图构建美、日、欧三极的世界结构
美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它应该在全球发挥“领导作用”,1992年美国总统提出了美国主导世界新秩序的战略;“9·11”事件后,美国积极建立和维护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全球反恐合作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
C.冷战后的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大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D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政治对话和平等合作,与西方等国建立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日本不断强化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还力图构建美、日、欧三极的世界结构;美国积极建立和维护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全球反恐合作,由此说明世界大国随着世界形势变化调整全球战略,D项正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使它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并以“世界领袖”自居。但是这一总战略的实施却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及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苏联的战略相遭遇。这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这场长达40多年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争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的撕裂。
——摘编自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阵营都崛起了新的力量中心。中国脱离了苏联控制的阵营体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这表明,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齐卫平《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崛起了哪些力量中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如何才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可知,从合作走向对抗。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走向对抗是因为他们国家战略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差异。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中国脱离了苏联控制的阵营体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可知,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和所学知识可知,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第(3)问,根据材料三“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及所学知识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
[答案] (1)变化:从合作走向对抗(冷战)。
原因:国家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2)力量中心: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
(3)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
15.(2020·泰安中考)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以下说法不符合这一含义的是( )
A.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是以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
D.都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B [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援助计划,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A、C两项排除;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提出的,都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D项排除。]
16.(2022·泰安中考)《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中提到:“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采取的军事措施是( )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成立华约组织
C [根据“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美苏冷战,美苏冷战中美国对苏联采取的军事措施是建立北约组织,C项正确;推行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主张,实行马歇尔计划属于经济措施,排除A、B两项;华约组织是苏联组织建立的,排除D项。]
17.(2024·枣庄中考)下面是小颖同学做的一张阅读卡片,卡片中“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阅读卡片: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1947年6月出版的《冷战》一书及其他文章中认为,“冷战”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冷战”在实践中表现为组成对抗性军事政治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军事威胁,破坏正常的经济关系、干涉别国内政,进行颠覆活动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等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冷战时起时伏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德国的分裂
D.“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A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A项正确;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排除B项;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排除C项;“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标志着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排除D项。]
18.(2024·济宁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主导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是( )
A.联合国安理会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49年,美、英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B项正确。]
19.(2024·临沂中考)《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材料中的“缔约国”( )
A.以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共同的目标
B.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C.实际上处于美国和苏联的控制之下
D.分化为敌对的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
A [根据题干信息“《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共同的目标,A项正确。]
20.(2024·广安中考) 大约从16世纪初以来,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材料三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西方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包括新兴独立国家在内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打破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主导因素。(1分)
(2)19世纪40年代,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答出2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即可)这些侵华战争的结果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3)依据材料二,以苏联、美国为例,指出20世纪4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90年代初,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4分)
(4)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相关事例。(1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因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直接列举2次即可,如: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1900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3)问,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和所学冷战、世界多极化等知识,分析概括出影响即可。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的各种斗争和努力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直接列举出相关事例即可。
[答案] (1)主导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或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
(2)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改变: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影响: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局面,逐渐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中国倡导并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事例: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7张PPT)
第二十五单元 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北约”和“华约”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万隆会议上形成“万隆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美苏冷战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冷战政策的含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冷战的根源和实质。
2.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及影响。
3.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的国家有哪些?德国分裂为哪两个国家?
4.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什么?主导国及形成的标志。
史料一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他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史料二 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史料三 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1)依据史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由昔日盟友至反目成仇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的美欧关系。
(3)依据史料三指出,日本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这一目标的条件。
(4)综合上述史料和问题归纳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
(2)美欧关系:①美国被迫承认西欧的伙伴关系;②美国霸权地位受到西欧挑战(或西欧日益摆脱美国控制)。
(3)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条件:日本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经济实力);国际形势;社会制度;等等。
历史解释
归纳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模式;国家力量(综合国力)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重要尺度;各主权国家的对外政策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直接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其中国家利益被视为决定性因素,对国际关系的走向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他的因素,如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对国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任务二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说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事例。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
3.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国家或集团有哪些?
4.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各国作出的努力。
史料一
(1)请根据上述结构图,为①处概括一个主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史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2)史料二中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史料一中的②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史料三 于是人们静静地站着,眼看着土豆顺水漂流,听着惨叫的猪被人在干水沟里杀掉,眼看着堆积成山的橙子坍下去,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
——摘自[美]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1939年)
(3)史料三中的文字反映的历史情景源于哪一“危机”?这种现象与史料一中的③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史料四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4)进入21世纪,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答案] (1)主题: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多极化。
(2)现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内在联系:这种不平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危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内在联系:为了转移经济危机,法西斯政权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答出两点。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1.20世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对立组织
2.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1.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为实现这一目的,美国( )
A.推行冷战政策 B.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C.建立华约组织 D.遏制民族解放运动
单元分层训练(二十五) 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
A [根据题干“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制度和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因此推行了冷战政策,A项正确。]
2.(2024·泰山区一模)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种局面在欧洲基本形成的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D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排除A项;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排除B项;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相应的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C项。]
3.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其他主权国家实施单边非法制裁。这表明( )
A.国际联盟的约束力下降
B.世界格局形成了多极化
C.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安宁
D.北约建立了“单极世界”
√
C [根据材料“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其他主权国家实施单边非法制裁”可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其他主权国家的非法制裁,表明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C项正确;国际联盟已经在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实行强权政治,这不代表北约建立了“单极世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无论从区域经济整合到全球影响力提升,还是从本国独立外交到未来发展预期,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时期像21世纪第三个10年初始阶段这样,非西方国家呈现出群体性独立自主式崛起,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自主成长的活力。材料突出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确立
B.霸权主义造成地区冲突不断
C.政治军事集团的不断涌现
D.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
√
D [根据材料“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时期像21世纪第三个10年初始阶段这样,非西方国家呈现出群体性独立自主式崛起,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自主成长的活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如第三世界国家等,这些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进一步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
5.(2024·肥城二模)下表为1961年6月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确定的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条件(部分)。据此可知( )
√
序号 条件
(一) 奉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
(二)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三) 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的联合阵营,它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D项正确。]
6.(2024·东平一模)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
B [根据题干关键词“合作”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展开合作,说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广泛开展合作体现不出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合作或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并不是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7.(2024·泰安三模)傅莹在宾大沃顿中美峰会上指出:冷战后美国延续零和思维,如今似乎疲态显现。世界需要一个“新剧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蓝图,是21世纪更好的选择。此蓝图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秉承“全球治理观”
C.“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D.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是21世纪更好的选择,故选A项。]
8.(2024·岱岳区一模)下面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 )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世界经济的发展 D.世界格局的演变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
●1993年,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D [根据材料“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和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之后形成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的趋势则是多极化,所以题干中的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世界格局的演变,D项正确。]
9.(2024·东平二模)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道:“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材料中的这一“援助”的实质是( )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C.美国因战略需要积极扶持日本
D.援助西欧,稳定资本主义
√
D [根据题干“1947年6月”“马歇尔”“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对抗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D项正确。]
10.2021年至2023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8个非洲国家至少发生11次政变,年均政变数量接近上世纪非洲政变高发期水平。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A.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B.美苏冷战造成社会动荡
C.世贸组织缺乏机制调节
D.环境恶化导致冲突加剧
√
A [根据材料“2021年至2023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8个非洲国家至少发生11次政变,年均政变数量接近上世纪非洲政变高发期水平”可知,材料反映了非洲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影响了其国家的稳定,说明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A项正确。]
11.(2024·新泰一模)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大国群体体系消除了各国矛盾
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三足鼎立
√
A [根据材料可知“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故A项正确;B项与实际不符;C项错误,国际政治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2.(2024·宁阳三模)以下材料说明( )
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
——周恩来在万隆
会议上的讲话 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
——《不结盟国家
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A.国际政治舞台上新力量的崛起
B.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
A [根据题干“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可知,这表明亚非国家在逐渐崛起。根据“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可知,这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A项正确。]
13.下表所述内容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加强与各国政治对话和平等合作,与西方等国建立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对发展中国家,中国也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合作
日本 冷战结束后,日本加紧谋求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大国地位,不断强化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还力图构建美、日、欧三极的世界结构
美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它应该在全球发挥“领导作用”,1992年美国总统提出了美国主导世界新秩序的战略;“9·11”事件后,美国积极建立和维护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全球反恐合作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
C.冷战后的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大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D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政治对话和平等合作,与西方等国建立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日本不断强化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还力图构建美、日、欧三极的世界结构;美国积极建立和维护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全球反恐合作,由此说明世界大国随着世界形势变化调整全球战略,D项正确。]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使它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并以“世界领袖”自居。但是这一总战略的实施却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及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苏联的战略相遭遇。这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这场长达40多年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争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的撕裂。
——摘编自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阵营都崛起了新的力量中心。中国脱离了苏联控制的阵营体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这表明,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齐卫平《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崛起了哪些力量中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如何才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可知,从合作走向对抗。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走向对抗是因为他们国家战略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差异。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中国脱离了苏联控制的阵营体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可知,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和所学知识可知,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
第(3)问,根据材料三“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及所学知识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
[答案] (1)变化:从合作走向对抗(冷战)。
原因:国家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2)力量中心: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
(3)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
15.(2020·泰安中考)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以下说法不符合这一含义的是( )
A.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是以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
D.都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
B [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援助计划,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A、C两项排除;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提出的,都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D项排除。]
16.(2022·泰安中考)《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中提到:“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采取的军事措施是( )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成立华约组织
√
C [根据“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美苏冷战,美苏冷战中美国对苏联采取的军事措施是建立北约组织,C项正确;推行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主张,实行马歇尔计划属于经济措施,排除A、B两项;华约组织是苏联组织建立的,排除D项。]
17.(2024·枣庄中考)下面是小颖同学做的一张阅读卡片,卡片中“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阅读卡片: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1947年6月出版的《冷战》一书及其他文章中认为,“冷战”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冷战”在实践中表现为组成对抗性军事政治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军事威胁,破坏正常的经济关系、干涉别国内政,进行颠覆活动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等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冷战时起时伏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德国的分裂
D.“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A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A项正确;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排除B项;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排除C项;“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标志着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排除D项。]
√
18.(2024·济宁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主导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是( )
A.联合国安理会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49年,美、英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B项正确。]
19.(2024·临沂中考)《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材料中的“缔约国”( )
A.以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共同的目标
B.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C.实际上处于美国和苏联的控制之下
D.分化为敌对的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
√
A [根据题干信息“《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共同的目标,A项正确。]
20.(2024·广安中考) 大约从16世纪初以来,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材料三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西方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包括新兴独立国家在内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打破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主导因素。(1分)
(2)19世纪40年代,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答出2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即可)这些侵华战争的结果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3)依据材料二,以苏联、美国为例,指出20世纪4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90年代初,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4分)
(4)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相关事例。(1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因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直接列举2次即可,如: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1900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3)问,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和所学冷战、世界多极化等知识,分析概括出影响即可。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的各种斗争和努力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直接列举出相关事例即可。
[答案] (1)主导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或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
(2)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改变: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影响: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局面,逐渐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中国倡导并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事例: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任务一 美苏冷战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冷战政策的含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冷战的根源和实质。
2.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及影响。
3.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的国家有哪些?德国分裂为哪两个国家?
4.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什么?主导国及形成的标志。
史料一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他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史料二 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史料三 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1)依据史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由昔日盟友至反目成仇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的美欧关系。
(3)依据史料三指出,日本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这一目标的条件。
(4)综合上述史料和问题归纳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归纳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模式;国家力量(综合国力)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重要尺度;各主权国家的对外政策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直接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其中国家利益被视为决定性因素,对国际关系的走向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他的因素,如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对国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任务二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说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事例。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
3.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国家或集团有哪些?
4.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各国作出的努力。
史料一
(1)请根据上述结构图,为①处概括一个主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史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2)史料二中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史料一中的②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史料三 于是人们静静地站着,眼看着土豆顺水漂流,听着惨叫的猪被人在干水沟里杀掉,眼看着堆积成山的橙子坍下去,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
——摘自[美]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1939年)
(3)史料三中的文字反映的历史情景源于哪一“危机”?这种现象与史料一中的③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史料四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4)进入21世纪,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20世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对立组织
2.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