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第九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政治: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近代化的探索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哪里?其口号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什么局限性?
史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重要一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编自马洪林《戊戌变法研究百年回顾》
史料三 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史料四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家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根据史料一,写出“自强运动”所指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该运动为实现“国防近代化”创办的企业。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变科举”的相关措施是什么?文中的科举制是在何时被废除的?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辛亥革命先行者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
(4)史料四中“思想文化的变革”指什么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目的。
[答案] (1)事件:洋务运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措施:废八股改试策论。时间:1905年。
(3)名字:孙中山。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任答两点即可)
(4)事件:新文化运动。目的:救亡图存或探索国家富强道路。
历史解释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1)特点:先学习西方的科技,进而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启示:中国近代化探索反映出地主阶级的自救和资产阶级的改革与革命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也反映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
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一大是何时何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谁?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什么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指的是什么?
史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摘编自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史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史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写出史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指出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种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五四运动期间,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史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史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答案] (1)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理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伟大力量:工人阶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革命斗争精神,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
影响: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大会: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随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1.四次近代化探索
阶段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层面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阶段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思想
性质 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阶段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作用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相同点 都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冲击了传统守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比较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最终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所属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比较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有反帝反封建
1.(2024·东平二模)2024年泰山天平湖·新青年音乐节现场火爆,再次点燃了年轻人的激情。下列哪一运动也曾经以“新青年”为号,掀起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革(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单元分层训练(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D [根据材料中“新青年”“思想领域”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科技,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改革,属于政治领域,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属于政治领域,排除C项。]
2.(2024·泰安三模)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新文化运动( )
A.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遏制了尊孔复古逆流
D.阻碍了个性解放自由
√
B [根据材料中的“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改用白话文”“使用白话文”等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进而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B项正确;传播民主共和思想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尊孔复古逆流,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个性解放自由,且题干没有涉及个性解放,排除D项。]
3.(2024·肥城一模)“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制度、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下列选项中对“这场运动”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这场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B.“这场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阵地,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这场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陈独秀的带领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
B [根据题干“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制度、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旧文学,B项正确。]
4.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
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胡适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说明两者都希望普及白话文,C项正确;保留旧文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
5.(2024·济宁二模)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
①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戊戌变法——变法图强——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鼓励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A.① B.②
C.③ D.④
√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D项。]
6.下面是一份某年5月23日发出的电文。据此判断,“某年”应是
( )
√
外交失败,举日愤激,贵会救国薄(博)海同钦,垦速电政府迅筹国策,勿丧国权,并电巴黎专使,毅力坚持,争还国土。同深感祷。
直隶甲种工业学校一百八十二人泣叩
A.1917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24年
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故选B项。]
7.(2024·宁阳三模)191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应邀访华。7月2日,他极其兴奋地在寄往美国的家书里写道:“今天的新闻就是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这条新闻真是太好了,都不像是真的。你们想象不到,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是公众意见的胜利,一切都是由这些学校里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推动的。”杜威的家书表明他见证了(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
C [依据题干信息“1919年”“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一切都是由这些学校里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推动的”可得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期的主力军是青年学生,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拉开序幕是在1895年,主力是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A项;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排除B项;国民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在革命过程中人民发挥主体作用,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担当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D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革命过程中人民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项正确。]
9.(2024·菏泽模拟)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一大批先进分子如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等,都投身革命运动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此前后,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老同盟会会员,也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
B.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C.具有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D.使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
A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故选A项。]
10.口号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以下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均田免赋”
C.“民主与科学”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故选D项。]
11.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正在学习( )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性质
C.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
√
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因此他正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故选C项。]
12.“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一百多年前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诞生。这一“精神之源”是指( )
A.建党精神 B.长征精神
C.延安精神 D.抗战精神
√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开幕,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故选A项。]
13.(2024·东昌府区模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之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当时的中国革命( )
A.准备物质条件 B.奠定思想基础
C.指明斗争方向 D.积蓄群众力量
√
C [题干反映的是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使这个纲领很快传播开来,“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斗争方向,故选C项。]
14.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D.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
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由此可见,这些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故选D项。]
15.(2024·泰山区二模)“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毛泽东用形象的十个字,概括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苦涩心路历程。下面属于近代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是( )
①虎门销烟 ②洋务运动 ③火烧圆明园 ④戊戌变法 ⑤辛亥革命 ⑥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
B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属于近代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因此②④⑤⑥符合题意,B项正确。]
16.(2024·新泰三模)如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
A.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左图事件为右图事件做了思想铺垫
D.都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人们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特别是青年学生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铺垫,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后期才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初期并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前,因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抨击旧道德、旧文化,动摇了封建礼教,侧重反封建,反帝没有明显体现,排除D项。]
17.(2024·潍坊二模)创刊于20世纪初的《启蒙画报》,常以歌谣配图像的形式,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如图《渔儿乐》表明该刊物( )
渔儿乐
……
我披我蓑荡我桨,
钓鱼要钓别处鱼,
撒网不撒自家网。
小儿摇小舟,
摇到天下五大洲,
大鱼小鱼一齐到,
哪个鱼儿不上钩。
A.大力提倡民主科学 B.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C.引导儿童认识世界 D.倡导创办新式教育
C [根据材料“钓鱼要钓别处鱼”“小儿摇小舟,摇到天下五大洲”可知,“别处鱼”指的是外国鱼,“天下五大洲”指的是世界五大洲,这说明当时知识界注重引导少儿认识和探索世界,故选C项。]
√
18.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形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B.成了民主革命的开端
C.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
D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懂得了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才能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说明五四运动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故选D项。]
19.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该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 )
√
A.从专制走向民主
B.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的转变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革命领导阶级和目标的改变
D [根据图示可知,1912—1921年,我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故选D项。]
20.(2024·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后宣称,我们不应当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材料一是绘画《五四运动》,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2)材料二中的“劳动阶级”主要指哪一阶级?举例说明陈独秀和毛泽东为“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各举一例)(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绘画《五四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绘画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北京爱国学生的愤怒,5月4日,他们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示威游行。6月3日以后,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最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后宣称,我们不应当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可知,“劳动阶级”主要指工人阶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为“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为“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有领导秋收起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答案] (1)说明: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北京爱国学生的愤怒,5月4日,他们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示威游行。6月3日以后,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最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阶级:工人阶级。努力: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1.(2024·武汉中考)胡适认为,《新青年》创造了一个新时代;恽代英说,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申报》提到,《新青年》是“新思想的源泉,可以不穷究吗?可以不读吗?”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虎门销烟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
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排除A项;虎门销烟彰显了林则徐反侵略的英勇事迹,排除B项;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排除D项。]
22.(2021·泰安中考)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事件 结论
① 洋务运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 戊戌变法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③ 新文化运动 前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④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因此②③是错误的,故选B项。]
23.(2024·成都中考)中法两国文明交流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跨越重洋架桥梁】
材料一
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信函的部分译文:
……我们最亲爱的好朋友……得知陛下……希望……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六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然而,漫长的海路……充满意外与危险。因此,为了满足陛下您的需要,我们决定派遣另外几名同样是数学家的耶稣会士……尽早抵达您的身边。所有非凡之事的忠实见证者……在归来之时,会将您一生的辉煌功绩发表出来……
——据故宫博物院《一封未曾抵达的信,藏着中法间的历史凝望》
【追寻真理留足迹】
材料二 一战后,法国建立了共产党,印发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翻译多种革命报刊书籍,吸引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大批先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留法学生们通过阅读原著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毛泽东曾指出“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共产党,几乎是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
——据冉世民、孔令国《伟大的足迹——百年前的留法
勤工俭学运动》等
【高山流水遇知音】
材料三 2024年5月5日至7日,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据新华社《中法元首续写“高山流水”佳话》
(2024年05月08日)
(1)根据材料一,判断如图所呈现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易十四在位期间(1643—1715年)可能会了解到康熙皇帝的哪些“辉煌功绩”。(7分)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20世纪初期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制作了一张卡片(如图所示)进行成果展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该卡片的内容。(要求:在空白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4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历史背景: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先进国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需要;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影响较大。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等。
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法文明交流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启示。(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信函”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信函属于实物史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该信函是法国国王致康熙皇帝的,所以说明当时中国与法国之间存在着来往,其见证了中法之间的交流与往来。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第(2)问,根据卡片信息“先进国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需要;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影响较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有一大批人从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就逐渐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中,为早期党组织建设和队伍扩大作出重要贡献。
第(3)问,可以从中法文明交流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如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等。
[答案]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见证了中法之间的交往。辉煌功绩: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等等。
(2)积极作用:为早期党组织建设和队伍扩大作出重要贡献。
(3)历史启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等。任务一 近代化的探索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哪里?其口号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什么局限性?
史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重要一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编自马洪林《戊戌变法研究百年回顾》
史料三 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史料四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家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根据史料一,写出“自强运动”所指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该运动为实现“国防近代化”创办的企业。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变科举”的相关措施是什么?文中的科举制是在何时被废除的?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辛亥革命先行者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
(4)史料四中“思想文化的变革”指什么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目的。
[答案] (1)事件:洋务运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措施:废八股改试策论。时间:1905年。
(3)名字:孙中山。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任答两点即可)
(4)事件:新文化运动。目的:救亡图存或探索国家富强道路。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1)特点:先学习西方的科技,进而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启示:中国近代化探索反映出地主阶级的自救和资产阶级的改革与革命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也反映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
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一大是何时何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谁?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什么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指的是什么?
史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摘编自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史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史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写出史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指出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种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五四运动期间,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史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史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答案] (1)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理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伟大力量:工人阶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革命斗争精神,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
影响: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大会: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随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1.四次近代化探索
阶段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层面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思想
性质 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相同点 都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冲击了传统守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比较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最终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所属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有反帝反封建
单元分层训练(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47分)
1.(2024·东平二模)2024年泰山天平湖·新青年音乐节现场火爆,再次点燃了年轻人的激情。下列哪一运动也曾经以“新青年”为号,掀起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革(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D [根据材料中“新青年”“思想领域”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科技,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改革,属于政治领域,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属于政治领域,排除C项。]
2.(2024·泰安三模)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新文化运动( )
A.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遏制了尊孔复古逆流
D.阻碍了个性解放自由
B [根据材料中的“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改用白话文”“使用白话文”等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进而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B项正确;传播民主共和思想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尊孔复古逆流,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个性解放自由,且题干没有涉及个性解放,排除D项。]
3.(2024·肥城一模)“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制度、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下列选项中对“这场运动”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这场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B.“这场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阵地,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这场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陈独秀的带领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B [根据题干“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制度、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旧文学,B项正确。]
4.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胡适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说明两者都希望普及白话文,C项正确;保留旧文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
5.(2024·济宁二模)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
①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戊戌变法——变法图强——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鼓励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A.① B.②
C.③ D.④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D项。]
6.下面是一份某年5月23日发出的电文。据此判断,“某年”应是( )
外交失败,举日愤激,贵会救国薄(博)海同钦,垦速电政府迅筹国策,勿丧国权,并电巴黎专使,毅力坚持,争还国土。同深感祷。
直隶甲种工业学校一百八十二人泣叩
A.1917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24年
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故选B项。]
7.(2024·宁阳三模)191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应邀访华。7月2日,他极其兴奋地在寄往美国的家书里写道:“今天的新闻就是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这条新闻真是太好了,都不像是真的。你们想象不到,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是公众意见的胜利,一切都是由这些学校里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推动的。”杜威的家书表明他见证了(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C [依据题干信息“1919年”“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一切都是由这些学校里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推动的”可得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期的主力军是青年学生,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拉开序幕是在1895年,主力是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A项;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排除B项;国民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在革命过程中人民发挥主体作用,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担当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D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革命过程中人民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项正确。]
9.(2024·菏泽模拟)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一大批先进分子如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等,都投身革命运动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此前后,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老同盟会会员,也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
B.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C.具有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D.使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A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故选A项。]
10.口号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以下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均田免赋”
C.“民主与科学”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故选D项。]
11.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正在学习( )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性质
C.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
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因此他正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故选C项。]
12.“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一百多年前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诞生。这一“精神之源”是指( )
A.建党精神 B.长征精神
C.延安精神 D.抗战精神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开幕,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故选A项。]
13.(2024·东昌府区模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之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当时的中国革命( )
A.准备物质条件 B.奠定思想基础
C.指明斗争方向 D.积蓄群众力量
C [题干反映的是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使这个纲领很快传播开来,“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斗争方向,故选C项。]
14.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D.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由此可见,这些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故选D项。]
15.(2024·泰山区二模)“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毛泽东用形象的十个字,概括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苦涩心路历程。下面属于近代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是( )
①虎门销烟 ②洋务运动 ③火烧圆明园
④戊戌变法 ⑤辛亥革命 ⑥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B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属于近代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因此②④⑤⑥符合题意,B项正确。]
16.(2024·新泰三模)如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
A.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左图事件为右图事件做了思想铺垫
D.都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人们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特别是青年学生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铺垫,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后期才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初期并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前,因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抨击旧道德、旧文化,动摇了封建礼教,侧重反封建,反帝没有明显体现,排除D项。]
17.(2024·潍坊二模)创刊于20世纪初的《启蒙画报》,常以歌谣配图像的形式,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如图《渔儿乐》表明该刊物( )
渔儿乐 …… 我披我蓑荡我桨, 钓鱼要钓别处鱼, 撒网不撒自家网。 小儿摇小舟, 摇到天下五大洲, 大鱼小鱼一齐到, 哪个鱼儿不上钩。
A.大力提倡民主科学 B.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C.引导儿童认识世界 D.倡导创办新式教育
C [根据材料“钓鱼要钓别处鱼”“小儿摇小舟,摇到天下五大洲”可知,“别处鱼”指的是外国鱼,“天下五大洲”指的是世界五大洲,这说明当时知识界注重引导少儿认识和探索世界,故选C项。]
18.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形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B.成了民主革命的开端
C.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D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懂得了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才能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说明五四运动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故选D项。]
19.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该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 )
A.从专制走向民主
B.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的转变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革命领导阶级和目标的改变
D [根据图示可知,1912—1921年,我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故选D项。]
20.(2024·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后宣称,我们不应当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材料一是绘画《五四运动》,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2)材料二中的“劳动阶级”主要指哪一阶级?举例说明陈独秀和毛泽东为“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各举一例)(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绘画《五四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绘画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北京爱国学生的愤怒,5月4日,他们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示威游行。6月3日以后,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最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后宣称,我们不应当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可知,“劳动阶级”主要指工人阶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为“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为“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有领导秋收起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答案] (1)说明: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北京爱国学生的愤怒,5月4日,他们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示威游行。6月3日以后,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最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阶级:工人阶级。努力: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1.(2024·武汉中考)胡适认为,《新青年》创造了一个新时代;恽代英说,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申报》提到,《新青年》是“新思想的源泉,可以不穷究吗?可以不读吗?”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虎门销烟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排除A项;虎门销烟彰显了林则徐反侵略的英勇事迹,排除B项;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排除D项。]
22.(2021·泰安中考)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① 洋务运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 戊戌变法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③ 新文化运动 前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④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因此②③是错误的,故选B项。]
23.(2024·成都中考)中法两国文明交流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跨越重洋架桥梁】
材料一
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信函的部分译文:
……我们最亲爱的好朋友……得知陛下……希望……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六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然而,漫长的海路……充满意外与危险。因此,为了满足陛下您的需要,我们决定派遣另外几名同样是数学家的耶稣会士……尽早抵达您的身边。所有非凡之事的忠实见证者……在归来之时,会将您一生的辉煌功绩发表出来……
——据故宫博物院《一封未曾抵达的信,藏着中法间的历史凝望》
【追寻真理留足迹】
材料二 一战后,法国建立了共产党,印发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翻译多种革命报刊书籍,吸引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大批先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留法学生们通过阅读原著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毛泽东曾指出“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共产党,几乎是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
——据冉世民、孔令国《伟大的足迹——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等
【高山流水遇知音】
材料三 2024年5月5日至7日,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据新华社《中法元首续写“高山流水”佳话》(2024年05月08日)
(1)根据材料一,判断如图所呈现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易十四在位期间(1643—1715年)可能会了解到康熙皇帝的哪些“辉煌功绩”。(7分)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20世纪初期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制作了一张卡片(如图所示)进行成果展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该卡片的内容。(要求:在空白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4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历史背景: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先进国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需要;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影响较大。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等。
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法文明交流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启示。(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信函”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信函属于实物史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该信函是法国国王致康熙皇帝的,所以说明当时中国与法国之间存在着来往,其见证了中法之间的交流与往来。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第(2)问,根据卡片信息“先进国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需要;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影响较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有一大批人从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就逐渐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中,为早期党组织建设和队伍扩大作出重要贡献。第(3)问,可以从中法文明交流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如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等。
[答案]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见证了中法之间的交往。辉煌功绩: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等等。
(2)积极作用:为早期党组织建设和队伍扩大作出重要贡献。
(3)历史启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任务一 近代化的探索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哪里?其口号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什么局限性?
史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重要一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编自马洪林《戊戌变法研究百年回顾》
史料三 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史料四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家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根据史料一,写出“自强运动”所指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该运动为实现“国防近代化”创办的企业。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变科举”的相关措施是什么?文中的科举制是在何时被废除的?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辛亥革命先行者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
(4)史料四中“思想文化的变革”指什么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目的。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1)特点:先学习西方的科技,进而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启示:中国近代化探索反映出地主阶级的自救和资产阶级的改革与革命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也反映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
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一大是何时何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谁?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什么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指的是什么?
史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摘编自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史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史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写出史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指出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种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五四运动期间,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史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史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随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1.四次近代化探索
阶段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层面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思想
性质 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相同点 都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冲击了传统守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比较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最终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所属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有反帝反封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