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什么?解放区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何时?该事件有何影响?
3.辽沈战役爆发于何时?指挥者是谁?影响是什么?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哪些人在指挥?有什么影响?平津战役在何时爆发?指挥者是哪些人?有何历史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如何?南京何时解放的?与其有关的战役是什么?南京解放了有什么影响?
史料一 (1)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1945年8月14日)
(2)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史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史料三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国共双方在东北、华东、华北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史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双方签署了什么重要文件?
(2)史料二中毛泽东的这首诗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对象发生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国民革命时期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到国共对立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侵略者,最后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主要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1.比较西安谈判和重庆谈判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时间 1936年12月 1945年8月开始
中国共产党代表 周恩来等 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落实情况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相同点 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2.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时间 1946.6—1947.6 1947.6—1948.9 1948.9—1949.1 1949.4
概况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结果 ①中国共产党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中国共产党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胜利 原因 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经济上:解放区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国统区经济崩溃 ③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④民心上:人心所向是关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什么?解放区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何时?该事件有何影响?
3.辽沈战役爆发于何时?指挥者是谁?影响是什么?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哪些人在指挥?有什么影响?平津战役在何时爆发?指挥者是哪些人?有何历史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如何?南京何时解放的?与其有关的战役是什么?南京解放了有什么影响?
史料一 (1)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1945年8月14日)
(2)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史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史料三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国共双方在东北、华东、华北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史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双方签署了什么重要文件?
(2)史料二中毛泽东的这首诗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事件:重庆谈判。文件:“双十协定”。
(2)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不得民心。(答出两点即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对象发生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国民革命时期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到国共对立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侵略者,最后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主要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1.比较西安谈判和重庆谈判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时间 1936年12月 1945年8月开始
中国共产党代表 周恩来等 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落实情况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相同点 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2.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时间 1946.6—1947.6 1947.6—1948.9 1948.9—1949.1 1949.4
概况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结果 ①中国共产党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中国共产党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胜利 原因 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经济上:解放区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国统区经济崩溃 ③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④民心上:人心所向是关键
单元分层训练(十二) 人民解放战争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37分)
1.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向世人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先生来了”( )
A.开启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征程
B.体现了中共胸怀天下的情怀
C.加速了美国侵略中国的步伐
D.避免了国共划江而治的局面
B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民主的真诚愿望以及胸怀天下的情怀,故选B项。]
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大计。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国的军用飞机空运大量国民党军队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这反映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攘外必先安内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D [根据题干可知,蒋介石一方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说明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假和平真内战,故选D项。]
3.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但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却主动撤离延安,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 )
A.军事指挥策略灵活 B.拉开战略进攻序幕
C.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取得战略决战胜利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军事指挥策略灵活,故选A项。]
4.(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其中“直插心脏”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百万雄师渡长江 D.南京解放
A [根据题干信息“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插心脏”是指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
5.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D项。]
6.(2024·岱岳区一模)有学者指出:“有1亿以上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使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人力物力的丰富资源,成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并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保证。”下列与该学者的评论相关的是( )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B.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根据题干“有1亿以上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使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人力物力的丰富资源,成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并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保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B项正确。]
7.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选C项。]
8.如图是画家冯真的年画《娃娃戏》。扮演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小朋友们愤怒地围攻戴着写有“美帝国主义”高帽和戴着蒋介石假面的两个小朋友。这幅年画最可能创作于( )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1—1945年 D.1945—1949年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政协决议,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根据材料“扮演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小朋友们愤怒地围攻戴着写有‘美帝国主义’高帽和戴着蒋介石假面的两个小朋友”可知,这幅年画应出现在1945—1949年,故选D项。]
9.(2024·聊城一模)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人民群众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B.解放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国民党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A [根据题干“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可知,歌谣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故选A项。]
10.根据下面一则电报,可以判断中共中央的下一步行动是( )
据目前形势判断,国民党有在京(南京)沪线组织抵抗及放弃该线,将主力撤至浙赣路一带的两种可能,我们必须有应付此两种可能的万全准备。
——中共中央(1949年2月3日)
A.转战陕北,保存军队有生力量
B.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D.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决定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D项符合题意;转战陕北是在1947年,排除A项;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排除B项;发动三大战役是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排除C项。]
11.(2024·肥城一模)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是( )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耕者有其田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农民阶级的生存需要
C.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A [根据题干“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最大限度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开明地主参加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此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A项正确。]
12.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如图漫画《重点攻势》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嘲讽国民党进攻意图破产
B.提醒人们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呼吁解放军重点进攻南京
D.欢呼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
A [根据材料“《重点攻势》”并结合漫画信息可知,漫画中代表着国民党蒋介石的重点攻势被以刘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强力打击,这体现了蒋介石的重点攻势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但都被我军打退,A项正确。]
13.(2024·东营三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四次大参军热潮。1946年下半年的第一次热潮以“反奸诉苦”为重点;1948年上半年的第三次热潮得益于战略反攻的鼓舞;1948年年底到1949年的第四次热潮则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动员目标。据此推知,出现于1947年年底的第二次热潮的口号最有可能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减租减息 D.耕者有其田
D [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因此可知,1947年年底的第二次热潮是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D项正确。]
14.伴随着260万名翻身农民参军参战,上千万名农民投入支援前线的行动,不仅决定战争最终胜利的大局,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解放战争”,而且从根本上瓦解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经济基础。材料叙述的是( )
A.重庆谈判的结果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
C.渡江战役的过程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D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叙述的是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故选D项。]
15.近年来,初中历史学科深入开展“红色故事进课堂”活动,2024年活动主题是“走近身边的革命文物”。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其所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至1949年6月,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民国35年是1946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③②①,故选D项。]
16.(2024·泰安模拟)土地问题是中国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抗日战争时期 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 ——刘少奇(1942年)
解放战争时期 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2分)
(2)依据材料简要说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
[解析] 第(1)问,土地革命时期:根据“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得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得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得出是耕者有其田。第(2)问,结合材料中所涉及的三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可得出主题是结合国情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结合三个时期具体的革命任务及革命形势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 (1)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
(2)示例:结合国情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的国情,制定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贫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发了贫苦农民投身革命的热情,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加剧,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团结了地主阶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解放战争时期,如何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解放区人民支持解放战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获得土地的翻身农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7.(2020·泰安中考)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 B.西安事变
C.北平和谈 D.重庆谈判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双十协定”。故与题干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D项正确。]
18.(2024·潍坊中考)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土地改革
C.完成民主建设 D.转入战略进攻
B [根据材料“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B项正确。]
19.(2024·菏泽中考)毛泽东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这说明土地改革( )
A.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使农村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A [由材料“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区土改的顺利完成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
20.(2024·枣庄中考)周恩来总理曾对一次军事行动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结合图片,指出这一军事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A [“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说明解放军已经进入国统区的内部,威胁其中心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
21.(2024·临沂中考)“淮海战役已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人们的血脉中,现在,当遇到超级难啃的‘骨头’,‘打一场淮海战役’已成百姓惯用的口头禅。”(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2月9日)人们惯用这句“口头禅”的主要原因是( )
A.淮海战役规模大、战斗激烈、战果辉煌
B.淮海战役由中原、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
C.淮海战役的广大作战区域以徐州为中心
D.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战果之辉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不仅体现在战役本身,更体现在它所展现出的人们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上。因此,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淮海战役,用“打一场淮海战役”来激励自己或他人,A项正确。]
22.(2024·泰安中考)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B.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C [C项是对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的评述,属于历史评价。A、B、D三项都属于史实陈述。故选C项。]
23.(2022·聊城中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纪念碑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要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展现纪念碑的主题思想。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8个历史题材。
——摘编自贾英廷《六百年间天安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英雄”的含义。(3分)
(2)从材料二所列四个历史题材中,任选一个并阐明其被兴建委员会“选用”的理由。(3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要意义。(2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可知,“人民英雄”是指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并作出回答即可。第(3)问,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答案] (1)含义: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任选其中一个题材并能正确阐明理由即可。
题材 理由
虎门 销烟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武昌 起义 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五四 运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胜利渡 长江 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意义: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
第十二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政治: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合作走向对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等。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什么?解放区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何时?该事件有何影响?
3.辽沈战役爆发于何时?指挥者是谁?影响是什么?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哪些人在指挥?有什么影响?平津战役在何时爆发?指挥者是哪些人?有何历史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如何?南京何时解放的?与其有关的战役是什么?南京解放了有什么影响?
史料一 (1)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1945年8月14日)
(2)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史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史料三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国共双方在东北、华东、华北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史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双方签署了什么重要文件?
(2)史料二中毛泽东的这首诗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事件:重庆谈判。文件:“双十协定”。
(2)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不得民心。(答出两点即可)
唯物史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对象发生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国民革命时期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到国共对立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侵略者,最后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主要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1.比较西安谈判和重庆谈判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时间 1936年12月 1945年8月开始
中国共产党代表 周恩来等 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落实情况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相同点 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2.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时间 1946.6—1947.6 1947.6—1948.9 1948.9—1949.1 1949.4
概况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结果 ①中国共产党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中国共产党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胜利
原因 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经济上:解放区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国统区经济崩溃
③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④民心上:人心所向是关键
1.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向世人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先生来了”( )
A.开启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征程
B.体现了中共胸怀天下的情怀
C.加速了美国侵略中国的步伐
D.避免了国共划江而治的局面
单元分层训练(十二) 人民解放战争
√
B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民主的真诚愿望以及胸怀天下的情怀,故选B项。]
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大计。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国的军用飞机空运大量国民党军队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这反映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攘外必先安内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
D [根据题干可知,蒋介石一方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说明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假和平真内战,故选D项。]
3.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但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却主动撤离延安,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 )
A.军事指挥策略灵活 B.拉开战略进攻序幕
C.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取得战略决战胜利
√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军事指挥策略灵活,故选A项。]
4.(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其中“直插心脏”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百万雄师渡长江 D.南京解放
√
A [根据题干信息“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插心脏”是指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
5.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D项。]
6.(2024·岱岳区一模)有学者指出:“有1亿以上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使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人力物力的丰富资源,成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并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保证。”下列与该学者的评论相关的是( )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B.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B [根据题干“有1亿以上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使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人力物力的丰富资源,成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并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保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B项正确。]
7.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选C项。]
8.如图是画家冯真的年画《娃娃戏》。扮演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小朋友们愤怒地围攻戴着写有“美帝国主义”高帽和戴着蒋介石假面的两个小朋友。这幅年画最可能创作于( )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1—1945年
D.1945—1949年
√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政协决议,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根据材料“扮演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小朋友们愤怒地围攻戴着写有‘美帝国主义’高帽和戴着蒋介石假面的两个小朋友”可知,这幅年画应出现在1945—1949年,故选D项。]
9.(2024·聊城一模)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人民群众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B.解放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国民党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
A [根据题干“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可知,歌谣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故选A项。]
10.根据下面一则电报,可以判断中共中央的下一步行动是( )
√
据目前形势判断,国民党有在京(南京)沪线组织抵抗及放弃该线,将主力撤至浙赣路一带的两种可能,我们必须有应付此两种可能的万全准备。
——中共中央(1949年2月3日)
A.转战陕北,保存军队有生力量
B.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D.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决定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D项符合题意;转战陕北是在1947年,排除A项;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排除B项;发动三大战役是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排除C项。]
11.(2024·肥城一模)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是( )
√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耕者有其田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农民阶级的生存需要
C.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A [根据题干“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最大限度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开明地主参加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此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A项正确。]
12.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如图漫画《重点攻势》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嘲讽国民党进攻意图破产
B.提醒人们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呼吁解放军重点进攻南京
D.欢呼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
√
A [根据材料“《重点攻势》”并结合漫画信息可知,漫画中代表着国民党蒋介石的重点攻势被以刘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强力打击,这体现了蒋介石的重点攻势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但都被我军打退,A项正确。]
13.(2024·东营三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四次大参军热潮。1946年下半年的第一次热潮以“反奸诉苦”为重点;1948年上半年的第三次热潮得益于战略反攻的鼓舞;1948年年底到1949年的第四次热潮则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动员目标。据此推知,出现于1947年年底的第二次热潮的口号最有可能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减租减息 D.耕者有其田
√
D [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因此可知,1947年年底的第二次热潮是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D项正确。]
14.伴随着260万名翻身农民参军参战,上千万名农民投入支援前线的行动,不仅决定战争最终胜利的大局,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解放战争”,而且从根本上瓦解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经济基础。材料叙述的是( )
A.重庆谈判的结果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
C.渡江战役的过程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
D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叙述的是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故选D项。]
15.近年来,初中历史学科深入开展“红色故事进课堂”活动,2024年活动主题是“走近身边的革命文物”。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其所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至1949年6月,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民国35年是1946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③②①,故选D项。]
16.(2024·泰安模拟)土地问题是中国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抗日战争时期 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
——刘少奇(1942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2分)
(2)依据材料简要说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
解放战争时期 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解析] 第(1)问,土地革命时期:根据“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得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得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得出是耕者有其田。第(2)问,结合材料中所涉及的三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可得出主题是结合国情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结合三个时期具体的革命任务及革命形势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 (1)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
(2)示例:结合国情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的国情,制定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贫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发了贫苦农民投身革命的热情,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加剧,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团结了地主阶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解放战争时期,如何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解放区人民支持解放战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获得土地的翻身农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7.(2020·泰安中考)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 B.西安事变
C.北平和谈 D.重庆谈判
√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双十协定”。故与题干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D项正确。]
18.(2024·潍坊中考)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土地改革
C.完成民主建设 D.转入战略进攻
√
B [根据材料“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B项正确。]
19.(2024·菏泽中考)毛泽东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这说明土地改革( )
A.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使农村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A [由材料“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区土改的顺利完成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
20.(2024·枣庄中考)周恩来总理曾对一次军事行动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结合图片,指出这一军事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
A [“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说明解放军已经进入国统区的内部,威胁其中心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
21.(2024·临沂中考)“淮海战役已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人们的血脉中,现在,当遇到超级难啃的‘骨头’,‘打一场淮海战役’已成百姓惯用的口头禅。”(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2月9日)人们惯用这句“口头禅”的主要原因是( )
A.淮海战役规模大、战斗激烈、战果辉煌
B.淮海战役由中原、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
C.淮海战役的广大作战区域以徐州为中心
D.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战果之辉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不仅体现在战役本身,更体现在它所展现出的人们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上。因此,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淮海战役,用“打一场淮海战役”来激励自己或他人,A项正确。]
22.(2024·泰安中考)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B.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
C [C项是对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的评述,属于历史评价。A、B、D三项都属于史实陈述。故选C项。]
23.(2022·聊城中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纪念碑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要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展现纪念碑的主题思想。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8个历史题材。
——摘编自贾英廷《六百年间天安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英雄”的含义。(3分)
(2)从材料二所列四个历史题材中,任选一个并阐明其被兴建委员会“选用”的理由。(3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要意义。(2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可知,“人民英雄”是指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并作出回答即可。第(3)问,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答案] (1)含义: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任选其中一个题材并能正确阐明理由即可。
题材 理由
虎门销烟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武昌起义 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胜利渡长江 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意义: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