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第十七单元 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日、中美建交,外交事业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 外交成就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写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2.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人物及其内容和影响?
4.万隆会议的召开时间、会议特点以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和意义?
5.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6.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名称?
7.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以及中日建交的前提、时间?
8.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外交举措、外交布局以及外交成果和影响?
史料一 经过细致的准备,顾维钧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这是他第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拥有四万万民众的中国,阐述自己的见解。他先阐述了山东问题的由来,随后满怀深情地说:“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为中国国防利益而言,中国代表团不能答应任何外国拥有这段生死攸关的地段。”
——摘自邵勇、王海鹏《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编自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发言
史料三
左图照片为《乔的笑》。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当时,一名外国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你有何感受?”他没有回答,而是坐到了会场中放置有CHINA铭牌的座位上仰首大笑起来。
史料四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史料五 “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将决定两国的明天和世界的未来。……当前中美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原则,这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从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加强对话、管控分歧、推进合作,争取中美关系回归正轨。”
——摘编自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时的首次讲话
(2023年5月24日)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顾维钧这次发言的会议名称。对他所提出的正当诉求,大会最后却置之不理,这导致了中国哪一爱国事件的爆发?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早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并概括史料二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乔冠华大笑的原因(可以不答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4)依据史料四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归纳出一点即可);并列举当今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采取的措施(答出一点即可)。
(5)依据史料五写出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通过上述史料的研读,你能从这些杰出的外交家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答案] (1)名称:巴黎和会。事件:五四运动。
(2)国家:中国。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变化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等等。
(4)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措施: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等。
(5)职责:捍卫中国利益。 精神力量:一心为国,百折不挠;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家国情怀
(1)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等。
(2)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根本原因)
②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2024·青岛一模)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不同场合表明中国态度,我国始终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决不接受任何外来胁迫和压力。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A.独立自主 B.以联合国决议为准
C.求同存异 D.以美西方原则为准
单元分层训练(十七) 外交成就
√
A [材料“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决不接受任何外来胁迫和压力”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联合国,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求同存异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以美西方原则为准”说法错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排除D项。]
2.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70年来,它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成为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
D.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首次提出
√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乒乓外交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项;“求同存异”成为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排除C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签订的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2024·岱岳区一模)下列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是
(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底,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属于20世纪70年代;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4月,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2001年。所以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是①③,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4.(2024·顺义区一模)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进行了精彩发言,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求同和团结。这次会议( )
A.促使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C.推动了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B项正确;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项;“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与材料“1955年”不符,排除D项。]
5.(2024·宁阳三模)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图略)。在这次会议上(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
B [依据题干“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B项符合题意;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项不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D项不符合题意。]
6.(2024·泰安模拟预测)下表所示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部分统计数据,这一统计数据彰显的历史事件是( )
√
各大洲(部分) 亚洲国家 欧洲国家 非洲国家 美洲国家
赞成票 19 23 26 8
反对票 4 1 15 13
A.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赞成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根据题干“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部分统计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召开时间是1971年,因此这一统计数据彰显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正确;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在联合国创始之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2024·菏泽二模)1970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说:“中美两国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同一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我们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据此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 )
A.翻开中国外交新篇章
B.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C.深受外界因素影响
D.符合双方利益需要
√
D [根据题干信息“中美两国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我们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深陷战争泥潭,需要中国这个伙伴;对于中国而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面对中苏恶化的关系,中国需要和美国改善关系,因此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双方利益需要,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符合双方的利益需要,而A项只涉及中国单方面,排除;材料未强调“世界的和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不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
8.(2024·潍坊二模)中国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体现了中国外交( )
A.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优先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
C [根据材料“中国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可知,在外交上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不仅仅是睦邻友好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未阐述中国外交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中国外交优先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排除D项。]
9.(2024·东平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选项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D [根据题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就是1978年之后的外交成就。故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
10.(2024·新泰一模)“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从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共赢共享的理念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对外开放政策
√
C [依据题干信息“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11.(2024·肥城一模)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里“中国的声音”主要指(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建交
A.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
B [根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由此可知,①②正确,故选B项。]
12.(2024·济宁三模)邮票记录历史。下图是1972年非洲国家喀麦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某项盛事一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这项盛事是( )
A.中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B.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
C [根据题干“1972年非洲国家喀麦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某项盛事一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重返联合国后,非洲国家喀麦隆于1972年发行邮票庆祝中国这项盛事,C项正确;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排除B项;中国参加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与题干所述“1972年”不符,排除D项。]
13.(2024·泰安一模)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 )
A.“北约”东扩 B.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C.美苏冷战 D.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
D [根据题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这与题干主旨相符,D项正确;“北约”东扩明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一致,排除A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体现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排除B项;美苏冷战明显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
14.(2024·临沂一模)中美建交以来,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成果丰硕。对世界来说,中美建交打破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坚冰,事实上推动了“冷战”的结束,成为“冷战”期间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地缘政治事件。材料说明( )
A.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B.中美建交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C.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始终对立
D.地缘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
B [根据材料“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成果丰硕。对世界来说,中美建交打破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坚冰,事实上推动了‘冷战’的结束,成为‘冷战’期间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地缘政治事件”可知,这体现的是中美建交促进了“冷战”结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B项正确;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立足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始终对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美建交成为“冷战”期间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地缘政治事件,推动了世界和平,排除D项。]
15.(2024·扬州一模)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材料表明中国( )
A.旨在构建与大国均衡的关系格局
B.展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
C.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
D.提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
√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稳定作用,表明其愿意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贡献力量,展现了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和构建与大国均衡关系格局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而不是提升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排除D项。]
16.(2024·枣庄二模)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凡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
材料二
材料三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面对美国对中国内政的无端干涉,杨洁篪表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我们讲话!”这一强硬的回击,一定会在中国的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并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史实予以说明。(4分)
(2)材料二图一中站着的医生说:“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坐着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回答:“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这说明美国对新中国持什么态度?基于此,美对华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2分)
(3)材料二图二事件对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强硬”回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明确提到“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这体现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正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体现;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反映了新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努力,符合和平外交的特点。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美国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第二小问,基于这种态度,美国实行了外交孤立政策,试图通过限制与新中国的外交往来,对其进行遏制。
(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二是抗美援朝,其对新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和决心。这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强硬”回击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这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1)特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史实: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态度:敌视态度。政策:外交孤立政策。
(3)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7.(2024·菏泽中考)下面是2024年5月24日人民网发表的题为《走过70年……历久弥坚》的文章摘要。据此判断,文章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从亚洲走向世界,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水平差异
◎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
◎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是化解国际难题的良方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
B [根据材料“2024年”“走过70年”“从亚洲走向世界,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水平差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4年的70年前是1954年,这一年,中、印、缅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同,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影响深远,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便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8.(2024·临沂中考)“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分别于28日和29日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摘自央广网,2021年12月31日)这表明该“五项原则”( )
A.由周恩来在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
B.只使用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
C.包含的原则之一是“求同存异”
D.得到了三国总理在国际上的倡导
√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而不是访问印度,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不只使用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排除B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9.(2023·泰安中考)下表中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三大改造完成 确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影响深远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
20.(2024·威海中考)1954—1956年,中国与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也门等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还初步开展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对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解读正确的是( )
A.主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交
B.尼克松访华后与西方大国关系改善
C.得益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
A [根据材料“中国与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也门等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还初步开展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可知,1954—1956年我国与一些亚洲国家、一些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开展友好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家多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主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交,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2024·济宁中考)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提出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派代表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
D.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
C [根据“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与亚非国家的建交,C项正确;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映的是一边倒,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排除D项。]
22.(2024·聊城中考)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志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
B [从题干中的“周恩来”“万隆会议”“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以看出这是因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故选B项。]
23.(2021·泰安中考)对于1971年10月25日发生的一件大事,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这个“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万隆会议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
A [根据材料“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可知,这个“转折点”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A项。]
24.(2024·烟台中考)下面示意图旨在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 )
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推进全方位外交
D.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
C [根据题干“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积极运筹与大国的关系”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外交政策,不是经济政策,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5.(2022·泰安中考)体育是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使者,体育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1956年2月,南斯拉夫足球代表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临近结束才赶到。1954年,美国企图在国际奥委会内部制造“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1958年,中国发表了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
(1)从新中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两种不同境遇,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2分)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扩展到亚非拉国家,并上升到主要位置。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体育外交的特点。(1分)
材料三 1971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会结束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乒乓外交”开创了以人民之间的友谊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是跨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国际体育交流。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3)20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跨越意识形态障碍,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外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请任意举出两例重大外交成就。(2分)
材料四 进入21世纪,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开展多边体育交往,扩大国际体育交流,承办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全面走向世界。2008年8月,圆满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4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2022年2、3月,胜利举办第24届冬奥会、第13届冬残奥会。
(4)“多边体育交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进入21世纪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我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根据材料一“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临近结束才赶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采取敌视态度。
第(2)问,根据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扩展到亚非拉国家,并上升到主要位置”“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可知,中国广泛参与亚非拉国家的体育外交活动。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如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第(5)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小问,我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 (1)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采取敌视态度。
(2)广泛参与亚非拉国家的体育外交活动。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或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任务 外交成就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写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2.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人物及其内容和影响?
4.万隆会议的召开时间、会议特点以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和意义?
5.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6.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名称?
7.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以及中日建交的前提、时间?
8.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外交举措、外交布局以及外交成果和影响?
史料一 经过细致的准备,顾维钧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这是他第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拥有四万万民众的中国,阐述自己的见解。他先阐述了山东问题的由来,随后满怀深情地说:“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为中国国防利益而言,中国代表团不能答应任何外国拥有这段生死攸关的地段。”
——摘自邵勇、王海鹏《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编自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发言
史料三
左图照片为《乔的笑》。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当时,一名外国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你有何感受?”他没有回答,而是坐到了会场中放置有CHINA铭牌的座位上仰首大笑起来。
史料四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史料五 “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将决定两国的明天和世界的未来。……当前中美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原则,这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从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加强对话、管控分歧、推进合作,争取中美关系回归正轨。”
——摘编自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时的首次讲话
(2023年5月24日)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顾维钧这次发言的会议名称。对他所提出的正当诉求,大会最后却置之不理,这导致了中国哪一爱国事件的爆发?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早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并概括史料二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乔冠华大笑的原因(可以不答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4)依据史料四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归纳出一点即可);并列举当今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采取的措施(答出一点即可)。
(5)依据史料五写出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通过上述史料的研读,你能从这些杰出的外交家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1)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等。
(2)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根本原因)
②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任务 外交成就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写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2.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人物及其内容和影响?
4.万隆会议的召开时间、会议特点以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和意义?
5.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6.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名称?
7.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以及中日建交的前提、时间?
8.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外交举措、外交布局以及外交成果和影响?
史料一 经过细致的准备,顾维钧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这是他第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拥有四万万民众的中国,阐述自己的见解。他先阐述了山东问题的由来,随后满怀深情地说:“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为中国国防利益而言,中国代表团不能答应任何外国拥有这段生死攸关的地段。”
——摘自邵勇、王海鹏《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编自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发言
史料三
左图照片为《乔的笑》。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当时,一名外国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你有何感受?”他没有回答,而是坐到了会场中放置有CHINA铭牌的座位上仰首大笑起来。
史料四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史料五 “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将决定两国的明天和世界的未来。……当前中美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原则,这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从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加强对话、管控分歧、推进合作,争取中美关系回归正轨。”
——摘编自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时的首次讲话(2023年5月24日)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顾维钧这次发言的会议名称。对他所提出的正当诉求,大会最后却置之不理,这导致了中国哪一爱国事件的爆发?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早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并概括史料二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乔冠华大笑的原因(可以不答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4)依据史料四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归纳出一点即可);并列举当今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采取的措施(答出一点即可)。
(5)依据史料五写出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通过上述史料的研读,你能从这些杰出的外交家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答案] (1)名称:巴黎和会。事件:五四运动。
(2)国家:中国。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变化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等等。
(4)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措施: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等。
(5)职责:捍卫中国利益。 精神力量:一心为国,百折不挠;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1)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等。
(2)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根本原因)
②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单元分层训练(十七) 外交成就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41分)
1.(2024·青岛一模)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不同场合表明中国态度,我国始终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决不接受任何外来胁迫和压力。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A.独立自主 B.以联合国决议为准
C.求同存异 D.以美西方原则为准
A [材料“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决不接受任何外来胁迫和压力”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联合国,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求同存异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以美西方原则为准”说法错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排除D项。]
2.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70年来,它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成为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
D.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首次提出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乒乓外交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项;“求同存异”成为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排除C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签订的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2024·岱岳区一模)下列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底,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属于20世纪70年代;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4月,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2001年。所以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是①③,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4.(2024·顺义区一模)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进行了精彩发言,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求同和团结。这次会议( )
A.促使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C.推动了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B项正确;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项;“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与材料“1955年”不符,排除D项。]
5.(2024·宁阳三模)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图略)。在这次会议上(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 [依据题干“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B项符合题意;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项不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D项不符合题意。]
6.(2024·泰安模拟预测)下表所示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部分统计数据,这一统计数据彰显的历史事件是( )
各大洲 (部分) 亚洲 国家 欧洲 国家 非洲 国家 美洲 国家
赞成票 19 23 26 8
反对票 4 1 15 13
A.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赞成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根据题干“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部分统计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召开时间是1971年,因此这一统计数据彰显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正确;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在联合国创始之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2024·菏泽二模)1970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说:“中美两国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同一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我们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据此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 )
A.翻开中国外交新篇章
B.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C.深受外界因素影响
D.符合双方利益需要
D [根据题干信息“中美两国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我们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深陷战争泥潭,需要中国这个伙伴;对于中国而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面对中苏恶化的关系,中国需要和美国改善关系,因此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双方利益需要,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符合双方的利益需要,而A项只涉及中国单方面,排除;材料未强调“世界的和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不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
8.(2024·潍坊二模)中国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体现了中国外交( )
A.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优先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 [根据材料“中国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可知,在外交上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不仅仅是睦邻友好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未阐述中国外交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中国外交优先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排除D项。]
9.(2024·东平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选项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D [根据题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就是1978年之后的外交成就。故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
10.(2024·新泰一模)“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从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共赢共享的理念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对外开放政策
C [依据题干信息“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11.(2024·肥城一模)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里“中国的声音”主要指(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建交
A.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B [根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由此可知,①②正确,故选B项。]
12.(2024·济宁三模)邮票记录历史。下图是1972年非洲国家喀麦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某项盛事一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这项盛事是( )
A.中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B.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C [根据题干“1972年非洲国家喀麦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某项盛事一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重返联合国后,非洲国家喀麦隆于1972年发行邮票庆祝中国这项盛事,C项正确;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排除B项;中国参加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与题干所述“1972年”不符,排除D项。]
13.(2024·泰安一模)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 )
A.“北约”东扩 B.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C.美苏冷战 D.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D [根据题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这与题干主旨相符,D项正确;“北约”东扩明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一致,排除A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体现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排除B项;美苏冷战明显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
14.(2024·临沂一模)中美建交以来,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成果丰硕。对世界来说,中美建交打破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坚冰,事实上推动了“冷战”的结束,成为“冷战”期间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地缘政治事件。材料说明( )
A.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B.中美建交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C.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始终对立
D.地缘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B [根据材料“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成果丰硕。对世界来说,中美建交打破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坚冰,事实上推动了‘冷战’的结束,成为‘冷战’期间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地缘政治事件”可知,这体现的是中美建交促进了“冷战”结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B项正确;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立足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始终对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美建交成为“冷战”期间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地缘政治事件,推动了世界和平,排除D项。]
15.(2024·扬州一模)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材料表明中国( )
A.旨在构建与大国均衡的关系格局
B.展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
C.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
D.提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稳定作用,表明其愿意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贡献力量,展现了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和构建与大国均衡关系格局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而不是提升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排除D项。]
16.(2024·枣庄二模)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凡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
材料二
材料三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面对美国对中国内政的无端干涉,杨洁篪表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我们讲话!”这一强硬的回击,一定会在中国的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并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史实予以说明。(4分)
(2)材料二图一中站着的医生说:“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坐着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回答:“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这说明美国对新中国持什么态度?基于此,美对华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2分)
(3)材料二图二事件对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强硬”回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明确提到“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这体现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正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体现;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反映了新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努力,符合和平外交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美国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第二小问,基于这种态度,美国实行了外交孤立政策,试图通过限制与新中国的外交往来,对其进行遏制。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二是抗美援朝,其对新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和决心。这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强硬”回击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这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1)特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史实: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态度:敌视态度。政策:外交孤立政策。
(3)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7.(2024·菏泽中考)下面是2024年5月24日人民网发表的题为《走过70年……历久弥坚》的文章摘要。据此判断,文章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从亚洲走向世界,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水平差异
◎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
◎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是化解国际难题的良方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B [根据材料“2024年”“走过70年”“从亚洲走向世界,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水平差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4年的70年前是1954年,这一年,中、印、缅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同,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影响深远,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便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8.(2024·临沂中考)“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分别于28日和29日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摘自央广网,2021年12月31日)这表明该“五项原则”( )
A.由周恩来在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
B.只使用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
C.包含的原则之一是“求同存异”
D.得到了三国总理在国际上的倡导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而不是访问印度,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不只使用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排除B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9.(2023·泰安中考)下表中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三大改造完成 确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影响深远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
20.(2024·威海中考)1954—1956年,中国与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也门等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还初步开展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对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解读正确的是( )
A.主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交
B.尼克松访华后与西方大国关系改善
C.得益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A [根据材料“中国与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也门等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还初步开展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可知,1954—1956年我国与一些亚洲国家、一些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开展友好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家多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主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交,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2024·济宁中考)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提出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派代表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
D.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C [根据“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与亚非国家的建交,C项正确;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映的是一边倒,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排除D项。]
22.(2024·聊城中考)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志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B [从题干中的“周恩来”“万隆会议”“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以看出这是因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故选B项。]
23.(2021·泰安中考)对于1971年10月25日发生的一件大事,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这个“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万隆会议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A [根据材料“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可知,这个“转折点”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A项。]
24.(2024·烟台中考)下面示意图旨在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 )
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推进全方位外交
D.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C [根据题干“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积极运筹与大国的关系”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外交政策,不是经济政策,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5.(2022·泰安中考)体育是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使者,体育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1956年2月,南斯拉夫足球代表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临近结束才赶到。1954年,美国企图在国际奥委会内部制造“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1958年,中国发表了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
(1)从新中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两种不同境遇,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2分)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扩展到亚非拉国家,并上升到主要位置。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体育外交的特点。(1分)
材料三 1971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会结束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乒乓外交”开创了以人民之间的友谊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是跨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国际体育交流。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3)20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跨越意识形态障碍,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外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请任意举出两例重大外交成就。(2分)
材料四 进入21世纪,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开展多边体育交往,扩大国际体育交流,承办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全面走向世界。2008年8月,圆满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4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2022年2、3月,胜利举办第24届冬奥会、第13届冬残奥会。
(4)“多边体育交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进入21世纪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我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根据材料一“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临近结束才赶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采取敌视态度。第(2)问,根据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扩展到亚非拉国家,并上升到主要位置”“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可知,中国广泛参与亚非拉国家的体育外交活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如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第(5)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小问,我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 (1)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采取敌视态度。
(2)广泛参与亚非拉国家的体育外交活动。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或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