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层训练(八)
1.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者,其意在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故选A项。]
2.B [根据材料“从1906年冬到1911年春,革命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起义活动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
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仿效日本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仿效美国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而发起的,排除B、D两项。]
4.D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标志着清朝正式灭亡,是中国封建王朝结束的标志,D项符合题意;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因此A到F是中国近代史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到E(1927—1937年)是土地革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B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选B项。]
6.D [题干信息“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睱,何暇及其他”大意是我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怎么顾得上革命,这说明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影响小。因此,这段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正确。]
7.B [根据材料“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其中不乏趋炎附势的投机者,说明革命阵营潜藏着一定危机,故选B项。]
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是民国年份加上1911等于公元年份,因此20+1911=1931,A项正确。]
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此材料体现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C项正确。]
10.C [根据图示可知,辛亥革命的探索成果包括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C项正确;成立兴中会、黄花岗起义属于探索准备阶段的史实,排除A、B两项;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的体现,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银币背面上方铸‘中华民国元年’,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权的蟠龙图案”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A项正确。]
12.B [根据题干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根据的史料。《清帝退位诏书》是清朝灭亡的见证,属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故选B项。]
13.C [图一反映的是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图二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因此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故选C项。]
14.C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国内外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因此材料所述表明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C项。]
15.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意是革命军勾结在一起,要尽早扑灭,防止革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可知,清政府对武昌起义采取的措施是镇压。第(2)问,根据材料二“你们革命军英明勇武,感激其保护武汉华侨,严守中立态度”可知,各国对武昌起义的态度是中立。第(3)问,根据材料三“虽然武昌起义,我们革命军准备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国各省都在纷纷响应,以及我们革命军非常的英勇,所以说我支持,然后他们会胜利”可知,孙中山对起义态势乐观态度的原因有各省纷纷响应,军队作战勇猛,C、D两项正确。第(4)问,根据材料可知,各方对于武昌起义的爆发存在不同的态度,原因是材料一反映的是清政府需要维护自身统治;材料二反映的是外国列强需要维护本国利益;材料三反映的是革命者想要推翻清王朝政权。
答案:(1)镇压。
(2)中立。
(3)CD。
(4)材料一反映的是清政府需要维护自身统治;材料二反映的是外国列强需要维护本国利益;材料三反映的是革命者想要推翻清王朝政权。
16.A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可知,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成为潮流,故选A项。]
17.B [根据题干“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戊戌变法并不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皇帝制度已经终结,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
18.D [由“武昌首义”“清朝告终”“民国建立”“约法颁布”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此D项正确。]
19.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体现了“民主共和”的主张,C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B项是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D项是新文化运动,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均排除。]
20.C [根据题干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年谱是孙中山的年谱。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所以空白处内容应为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项正确。]
2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旨在实现多个政治目标,但其中最核心的是维护民主共和,D项正确;虽然材料中的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和影响力,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单纯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项;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并非宣传自由平等,而是维护民主共和,排除B项;“倡导三权分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2.(1)名称: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主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其他著名维新人士亦可)
(3)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
(4)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御辱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曲折的、艰难的;近代化探索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恰当的政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等。单元分层训练(八)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42分)
1.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材料意在号召( )
A.推翻清政府
B.变法自强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革命政党
2.(2024·东营二模)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从1906年冬到1911年春,革命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余次起义。这些起义活动( )
A.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B.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C.阻止了袁世凯的皇帝梦
D.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
3.(2024·淄博二模)“从甲午中日战争后仿效日本,改革制度;到20世纪初仿效美国,追求共和,这些都是近代历史上先进中国人的艰辛探索。”材料中的两次“仿效”是指( )
A.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4.(2024·济宁模拟)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 解读错误的是( )
A.A到F是中国近代史时期
B.D到E是土地革命时期
C.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B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
5.有学者评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以至思想文化等方面。”该事件是( )
A.废除科举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6.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独立周报》中写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睱,何暇及其他。’”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8.(2024·济南三模)大观园建于民国二十年,是济南商业的“五朵金花”之一。如果采用公元纪年法,大观园建于( )
A.1931年 B.1932年
C.1933年 D.1934年
9.(2024·泰安三模)图片、碑刻、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下图所示的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A.自强求富,维护统治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10.(2024·泰安期末)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成立兴中会
B.黄花岗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11.如图是1912年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银币背面上方铸“中华民国元年”,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权的蟠龙图案。这一变化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
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C.废除科举制度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2.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油画《武昌起义》
B.国家博物馆馆藏《清帝退位诏书》
C.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D.茅家琦等人所著《孙中山评传》
13.(2024·枣庄一模)读图一、图二可知,两幅图反映的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14.(2024·东昌府区二模)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15.读材料,析原因。(6分)
同学们研究辛亥革命时发现各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态度有所不同。
材料一 清政府的话:大意是革命军勾结在一起,要尽早扑灭,防止革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材料二 各国使馆人员的话:你们革命军英明勇武,感激其保护武汉华侨,严守中立态度。
材料三 孙中山接受采访:虽然武昌起义,我们革命军准备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国各省都在纷纷响应,以及我们革命军非常的英勇,所以说我支持,然后他们会胜利。
(1)根据材料一,写出清政府对武昌起义采取的措施。(1分)
(2)根据材料二,总结各国对武昌起义的态度。(1分)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对起义态势乐观态度的原因________(双选)。(2分)
A.起义准备充分 B.阻挠势力不多
C.各省纷纷响应 D.军队作战勇猛
(4)各方对于武昌起义的爆发存在不同的态度,结合材料,分析原因。(2分)
16.(2024·泰安中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将《卿云歌》定为国歌,其中的歌词有“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B.戊戌变法顺利开展
C.洋务运动逐步深入 D.新文化运动兴起
17.(2024·菏泽中考)“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不管这个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袁,不管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它”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8.(2021·泰安中考)下列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师夷长技 B.国家统一
C.军阀割据 D.走向共和
19.(2023·泰安中考)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下列图片中能体现“民主共和”主张的是( )
A B
C D
20.(2024·威海中考)以下是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空白处的内容应为( )
A.创办《民报》
B.领导辛亥革命
C.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领导护国战争
21.(2024·潍坊中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宣传自由平等
C.倡导三权分立 D.维护民主共和
22.(2024·云南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初步带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该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列举他们中的一位代表人物。(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