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三)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三)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3 15:39:07

文档简介

单元分层训练(三)
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指的是581年到907年,符合③处朝代,C项正确;秦汉时期是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220—589年,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是916—1368年,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顺应了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隋朝在面对陈的战争中具有绝对性优势,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隋文帝时国家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统治残暴,引发农民起义致其灭亡,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他却不用金玉饰品”“下令饥荒期间不吃酒肉”“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在位期间,不用金玉饰品,且饥荒期间不吃酒肉,并劝诫太子勤俭,这体现了其厉行节俭,C项正确;思想开明与不用金玉饰品等关系不大,排除A项;隋文帝勤于政事,但材料体现其勤俭节约,与勤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隋文帝重用人才无关,排除D项。]
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中连接淮河和黄河的一段是通济渠,B项正确。]
5.D [根据题干信息“隋朝采用的新制度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为寒门学子进入官场提供了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由“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可知,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D项正确;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出人们不以从军为荣,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相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意思是当时的女孩子学着胡人妇女化胡人的装扮,乐伎们学习弹奏胡人的音乐,体现民族交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意思是清风又不认识字,为何要胡乱翻开书,后来引发“文字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6.C [由材料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升为政治精英”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使得门第不高的平民也能跻身仕途,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侧重对下层民众选拔,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注重对思想品德的考察,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想要了解唐朝鼎盛的原因,应首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节中查找,A项正确;材料重点不是说盛唐气象,而是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然而这不是首先应该查找的,排除C项;查找唐朝盛世出现原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显然不符合要求,排除D项。]
8.B [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故选B项。]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所以第二句不正确,他可以得2分,C项正确。]
10.B [题干中的文物均出土于唐朝墓葬,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罗马和非洲的交流,共同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未体现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北人南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边界贸易,排除D项。]
1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意思是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反映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的情景,诗句反映的是唐代繁荣与开放的历史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
12.D [根据题干信息“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大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 7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D项正确。]
13.A [根据题干信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景进行今昔对比,突显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可知,诗句反映了孟郊考中科举之后的喜悦心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创建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4.C [根据题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的时间是754年,是我国的唐朝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国力到达鼎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 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时期,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隋文帝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由此可见,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国理念的不同,故选A项。]
16.B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是对“科举制”的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B项。]
17.B [根据材料“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可知,鉴真东渡是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请,他为中日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受到日本人的尊敬,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是唐玄宗时期,玄奘西行是唐太宗时期,排除A项;鉴真东渡是历经艰难险阻和风浪,第6次才到达日本,风平浪静顺利成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鉴真东渡754年到达日本,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以①④是历史解释。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第二小问,在选官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用人上: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安史之乱。第二小问,所以我们要“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答案:(1)①④
(2)“贞观之治”。原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安史之乱。认识:要“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19.D [根据图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项正确;大运河开凿于隋朝统一全国后,排除A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由于隋炀帝在修建大运河时,征发了大量徭役,导致民不聊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排除C项。]
20.A [根据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取人才,把取士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朝廷,反映出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科举制的作用之一,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有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推动了教育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选官范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1.B [根据题干信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皇帝是唐太宗。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灭亡,B项符合题意。]
22.B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B项正确;A项指的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C项是宋朝李清照描写的项羽的事迹,D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功绩,均排除。]
23.D [根据题干“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可知,唐朝时期的典章制度传入日本后,至今仍在使用,这从侧面说明了唐朝制度的先进性,D项正确;严格的坊市界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日本沿袭了唐朝的典章制度,与丰富的都市生活无关,排除B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体现在学习和包容外来文化上,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单元分层训练(三)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36分)
1.(2024·泰安期中)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时间轴中数字③代表的历史发展阶段是(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2024·宁阳月考)如图反映了隋朝(  )
A.在面对陈的战争中具有绝对性优势
B.结束长期分裂,顺应了统一的趋势
C.文帝时国家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D.统治残暴,引发农民起义致其灭亡
3.(2024·泰安期末)在“经典故事学历史”活动中,介绍了与隋文帝相关的三则故事(如表),由此可看出隋文帝(  )
故事一:虽贵为天子,他却不用金玉饰品,自己的衣服和用物,用坏了随时送去修补,补好再用
故事二: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到灾区视察,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痛苦地责备自己无德,并下令饥荒期间不吃酒肉
故事三:有一天,隋文帝见到太子的铠甲曾精心地修饰过,便把太子叫到跟前,很严厉地告诫他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
A.思想开明 B.勤于政事
C.厉行节俭 D.重用人才
4.(2024·东平期末)大运河在中国古代起着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极大沟通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其中沟通黄河与淮水的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5.(2024·宁阳期末)隋朝采用的新制度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为寒门学子进入官场提供了机会。下列反映隋朝“新制度”的是(  )
A.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B.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C.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D.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6.(2024·肥城二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这表明科举制(  )
A.侧重对下层民众选拔
B.注重对思想品德的考察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7.(2024·泰安期中)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联动《长安三万里》,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万人将进酒”的盛世大唐风采。小明想从历史书中了解唐朝鼎盛的原因,他首先应该在教材的哪一课节中查找?(  )
A.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B.盛唐气象
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8.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这一时期应该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2024·泰山区一模)小史同学写了一段关于隋唐历史的介绍,他写了三句话。如果按写对一句得1分的标准,他可以得(  )
隋朝创建的科举制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国力达到顶峰。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10.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11.(2024·东平一模)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反映。下面诗句所反映的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二首》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段颁奖词评价的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淝水 D.大运河
13.(2024·新泰三模)唐代大诗人孟郊的名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景进行今昔对比,突显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此诗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4.(2024·东平二模)下面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5.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国理念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
C.发展基础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
1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
B.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7.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
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18.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14分)
(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哪些?(2分)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________
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
(3)一些人认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历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唐玄宗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6分)
19.(2024·临沂中考)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工程(  )
A.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
B.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
C.使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24·菏泽中考)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21.(2020·泰安中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22.(2024·泰安中考)“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 甫 《忆昔》)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23.(2024·江西中考)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
A.严格的坊市界限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先进的典章制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