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3 11:02:25

文档简介

单元分层训练(七)
1.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故选A项。]
2.C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某次著名运动”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炮厂,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故选C项。]
3.C [根据题干“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洋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可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与美国旗昌公司形成了竞争态势,因而材料表明该企业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C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轮船招商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该企业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排除D项。]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发起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 30 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项正确;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并未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说法错误,洋务运动以引进器物为主,并未唤醒民众救亡意识,排除B项;“改变了封建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战火硝烟忆英烈——近代篇”可知,该篇目涉及的是中国近代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C项正确;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黄继光抗美援朝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属于近代,排除D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台词直接体现了邓世昌在面对强敌时,不顾个人生死,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勇精神。他选择用战舰去撞击敌方战舰,这是一种极端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战斗胜利的行为,完全符合“视死如归”的定义,B项正确。]
7.C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因此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C项。]
8.C [根据材料“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三国干涉还辽,以此为契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西方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因此题干所述内容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危机加剧,C项正确;这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
9.A [根据题干“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其销量增长表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选A项。]
10.A [题干中“军机大臣”“守旧官僚”属于顽固势力,“偷梁换柱”“拒不执行”说明在戊戌变法过程中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戊戌变法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排除B项;戊戌变法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D项。]
11.C [根据题干信息“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由此可知“黄海波涛怒气冲”与邓世昌相关;为了加强西北塞防,1875 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由此可知“老将新疆护国门”与左宗棠相关;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拒绝出走,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由此可知“菜市横刀血溅飞”与谭嗣同相关。因此诗中提到的人物有②③④,C项正确。]
12.B [根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又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题干示意图体现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
13.A [根据题干“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因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需要,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的书籍主要以实用性技术和军事有关的书籍为主,反映了洋务运动的追求是自强求富,A项正确;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的主张,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近代化的追求,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对近代化的追求,排除D项。]
14.B [根据题干“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物理学知识的引进,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B项正确;物理学知识不是革命思想,并且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宣扬革命思想,排除A项;引进物理学知识会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不会动摇清朝统治,排除C项;物理学知识不属于儒学范畴,并且先进科学理论的传播不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军将领英勇斗争的事迹,体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故选B项。]
16.C [由材料“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荣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排除D项。]
17.B [根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企业在中国大量增加,原因在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说明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B项正确;题干说明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的信息,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侵华的主要国家,排除D项。]
18.D [根据材料可知,“国王和……皇帝们的蛋糕”被列强瓜分,说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列强以武力打开了中国国门,与题干时间“1898年”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与题干时间“1898年”不符,排除B项;“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9.解析:第(1)问,描述甲午中日战争经过,紧扣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作答即可,如: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海面上展开激战。邓世昌与将士壮烈牺牲。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可知,杨天宏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评价为: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二“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可知,戴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评价为: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第二小问,甲午中日战争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表现在:割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放通商口岸,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表现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
答案:(1)描述: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海面上展开激战。邓世昌与将士壮烈牺牲。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2)评价:杨天宏认为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戴逸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史实:加剧了民族危机:割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放通商口岸、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戊戌变法。(史实任答其一即可)
20.D [“变亦变,不变亦变”是梁启超的言论;“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西安事变中张、杨的诉求;“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选D项。]
21.D [根据题干信息“架设电话线”“投资开平矿务局”“试办保税仓栈”“创办南洋公学”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这一系列业务,适应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没能维护清朝统治,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但并没有实现中国,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这些业务推动中国近代化,与打击了封建顽固派无关,排除C项。]
22.B [由材料“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可知,这与左宗棠有关。为了加强西北塞防,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故选B项。]
23.C [根据材料中“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C项正确。]
24.(1)战争名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家:俄国、英国。
(2)《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单元分层训练(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44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如图为近代中国某次著名运动的重要成果。这一运动(  )
A.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张
B.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C.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3.(2024·新泰检测)“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洋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材料表明该企业(  )
A.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
D.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
4.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发起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和经济技术的运动。这场运动(  )
A.挽救了清王朝统治  B.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
C.推动了早期近代化 D.改变了封建政治制度
5.(2024·日照一模)某校准备编写《中华英豪——爱国人物传记》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放在横线处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第二章 战火硝烟忆英烈——近代篇
第一节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二节 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左权血洒抗日战场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邓世昌捐躯黄海 D.黄继光抗美援朝
6.下图为电影《甲午风云》主人公邓世昌的形象。他的经典台词“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表现了(  )
A.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B.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D.坚持正义的可贵品质
7.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2024·宁阳检测)下列年表反映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是(  )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6年 三国干涉还辽,以此为契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A.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D.中国民主革命开始
9.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10.(2024·宁阳月考)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D.对近代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11.(2024·东平月考)一首描绘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诗中写道:“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注:“菜市”即北京菜市口刑场)。该诗提到的人物有(  )
①林则徐 ②左宗棠 ③邓世昌 ④谭嗣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2024·新泰三模)示意图能勾勒出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历史上的探索运动
D.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3.(2024·宁阳二模)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4.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15.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  )
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6.吴玉章老人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荣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2024·岱岳区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亿、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18.(2024·宁阳模拟)下图是1898年法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题为《在中国:国王和……皇帝们的蛋糕》讽刺漫画,蛋糕上写着“CHINE”(法文“中国”)。此漫画反映了列强(  )
A.以武力打开了中国国门
B.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C.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D.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2024·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摘编自杨天宏 《甲午战后中国知识 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 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如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战争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战争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6分)
(2)材料二中的两位学者是怎样评价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的?请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4分)
20.(2024·泰安中考)下列宣传口号或思想主张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变亦变,不变亦变”——鸦片战争
B.“民主”“科学”——百日维新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甲午中日战争
D.“自强”“求富”——洋务运动
21.(2024·潍坊中考)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业务(如下表)。这些业务(  )
1.架设电话线
2.投资开平矿务局
3.试办保税仓栈
4.创办南洋公学
……
A.维护了清朝统治 B.实现了实业救国
C.打击了封建顽固派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2.(2023·聊城中考)“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前后逾三十年,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并湖湘,位兼将相,地下若逢曾太傅,纵横已万余里,庶无负以人事君。”这副挽联称颂的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国藩 D.邓世昌
23.(2021·泰安中考)有人曾感慨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在“苛刻的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  )
A.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九龙司地方一区
C.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D.香港岛
24.(2024·河北中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 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2分)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